邹琼辉 蝉语·禅境
青年艺术家邹琼辉是川音成都美术学院的副教授。早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又先后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邹琼辉一边学习,一边创作,一边思考,逐步形成了她的探索路径和风格指向。
以“蝉语·禅境”作为其个展主题是因为,邹琼辉的作品虽然也有一些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都是以“蝉”作为一种生命意象贯穿于画面,从而构成其作品意涵的符号和代码。蝉作为昆虫之一种,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当它从幼虫变成虫时,奇迹般地从原有的身躯中出走,完整地保留下一个生命躯壳。艺术家惊异于这物种延续与重生的独特生命迹象,从而把它纳入到自己人生叙事的符号系统之中,构成其作品一个奇异的生命景观。蝉作为一种生命符号和视觉语汇,既是她抽象作品中的一个“能指”和“显象”,又是她人生叙事中的一个“暗语”和“隐喻”。
邹琼辉常常将这些生命符号布局于不同色彩、不同结构、不同意境的作品中,它们或隐或显,或密集或散落,让人联想到社会中人的某种状态、某种境遇、某种悲情,以及生命之中无法逾越的宿命。于是,蝉的意象,就是生命的意象,也是关于人的意象。
任何生命个体,在它的同类之间都会有交流,它们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也包括它们的肢体语言。人类虽然不知道它们“说”的是什么,但一定知道它们在“说”,在交流,在对话,在求爱……每逢夏季,蝉的厉声鸣叫成为人们消夏的伴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转入秋天,便是“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白居易);进入深秋,更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可见,蝉的世界和人的日常生活是交错在一起的,人们从蝉的鸣叫和生命更替中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转换。因此,邹琼辉借用这一生命符号不仅把观者带入一种久远的诗境,而且能以一种新观念、新图式、新材料把艺术引入一种新的文化建构之中。
邹琼辉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清晰的,从蝉的生命历程感悟人生。但如何通过个人化的手段实现这一表达,成为她必须解决的课题。她当然也可以在油画中实现她的表达,但她还是想寻求一种更适合于她的方法,于是她开始了对各种新材料的研习。她在中央美术学院材料工作室的学习奠定了她对材料语言和材料技艺的掌握,也促成了她的抽象艺术风格的形成。当她在“蝉怀”系列中尝试运用拼贴、拓印、打磨、火烧等方式去体现时,她真正获得了一种与自己的兴趣相吻合的表现手法,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平稳的厚重感,她从那些在岁月的积淀中形成的锈迹斑斑的青铜器、铁器以及玉石中获得灵感,有意强化斑驳、脱落和残破的画面效果,强化岁月和时间剥蚀的痕迹,强化一种不完整性,从而使画面具有一种出土文物般的历史感和沧桑感。而作于2013年的“蝉语”系列作品,画家又吸收了传统水墨和水彩的一些处理方法,使画面更加灵动,色彩丰富,对比强烈,更注重偶然性和意外效果,也更加自觉地借助“蝉”的隐喻色彩,去表达她对社会与人生的种种感悟。特别是那两组大画,画家的意图更加清晰,也更加直接地表达了画家对当今社会种种问题的深切关注。背景是连绵的现代建筑,都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一片虚假的繁荣景象构成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而众多蝉的意象在这样的画面中很像是飘忽不定的人流,又像是芸芸众生在商业大潮的裹夹下,在物欲横流冲刷中变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重心,没有了方向、没有了信仰的一群惶恐不安的幽灵。特别是当她把收集的上千只“蝉蜕”——这些生命遗存以装置的方式展示出来,画家更是把一种隐喻性的表达推向一个至高点。蝉的意象,就是芸芸众生的意象,由蝉及人,从而激发人们反观自我,反观作为社会人的种种缺失,从而呼唤社会理性、公平、正义和真善美的回归。
邹琼辉为在作品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效果付出巨大努力,可以说,各种新材料、新技法她是无所不用其极。她在制作中采取反复转印、预设,多次的打磨的复杂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无法完成的。而这一过程,对于画家本人并非受难,她是作为一个修禅的过程,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所以,在这个反反复复、无始无终的过程中,画家呈现出的是一种“禅意”,一种接近“禅宗”的精神。我到她工作室看画时,完全被她铺天盖地的画作震惊了。在不长的时间中她居然做出大大小小上百件作品,而且每一幅都要反复无数次,这样的工作量,没有一点精神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我在这个工作现场感受到的是一种“禅境”的存在,一种浓重的以艺术的方式修为的气息。这便是从“蝉语”到“禅境”的升华。
201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