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尘世制造: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红巷美术馆开幕。此次参展的十五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分别从“改造自然”、“全球观照”、“城市变迁”“、精神信仰”“、自我状态”五个部分进行各自不同角度的诠释。关注环保问题,成为这次交流展的重头戏。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7日。
其一,改造自然。青年艺术家高德强的《春天还会远吗》、吴昊的装置作品《李阿姨的盆栽》和王元元的户外装置作品《无题》等都在关注诠释人类生态环境的时代际遇。
比如,高德强的作品,虽然作品采取的是油画媒介,但并不妨碍作者借喻的方式的巧妙表达。整个画面类如一件装置作品,枯树枝被移植到已被人为改造后的器物之上,自然之物与人为之物,强求同处一体。作品充满矛盾感与追问之声。同样,吴昊的作品《李阿姨的盆栽》,看似很原生态,却充斥着是人为的痕迹。盆景之物,代表着人类另一种改造自然的方式。王元元的作品《无题》,借户外环境为创作现场,重新思考人类在求生存的发展史上,寻求出来的各种生存之道。而王敏的作品《蝶恋花-螳螂》虽然没有过于直接地描绘自然改造的画面,但画面借用的元素与安排却属于此类之作。火车头的局部与原本应该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螳螂形成一种剧烈的错置感。
其二,全球观照。蔡应的作品,画面采取黑白照片的方式,描绘自然山水风光,借喻今天的环境破坏,让如此壮丽的风景成为人类的追念。而喻子乘的《血色星球》作品采取的方式更为直接,批评有力地发出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其三,城市变迁。青年艺术家刘志画的《明天会更好》和蔡应的《伤城-消失的风景》等作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对城市变迁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城市化的景象,除了一栋栋高楼大厦之外,难道就没有更为精神一点的东西,到底是我们离不开城市,还是城市不能没有我们?这不仅是艺术家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四,精神信仰。陈浩的装置作品,敢于追问这种最为原初的生命本体的问题。而马少林的作品,虽然关注的是对大环境的迁徒和社会复杂层面,却是对集体无意识之下群体人的精神迁徒做了个体经验的表达。同样,何锐的《有与无的距离》作品通过电脑键盘拼接出凌乱不堪的视觉效果,由此及彼地表达对现实生态环境日益被迫害的事实给予批判,同时也让人反思。
其五,自我状态。个体行为总是不能脱离时代的变迁,即使个人不想,也由不得实现。只不过是,程度大小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的画面,也总会在无意间折射这个时代。面对尘世各种纷扰问题,也有艺术家会采取很自我的方式进行表达。青年艺术家赵懿轩的《老赵,我烦透你!》、鞠腾的《云图-瘾》和杨虎的水彩作品《无题》等都以单个体的画面来描叙,形态不一,但中心旨意却都在一个问题点上。比如,鞠腾的作品,画面的云图是一种烟雾,虽然比起工厂排放废气,它的量可以忽略不计,但它却以“二手烟”的名义给他者造成伤害。显而易见,对于这样的气体排放,的确属于另一层面上的环保问题。杨虎的《无题》,画面中的人物只有大体的形状,没有具体的五官,好像被什么东西包裹着,不敢体味外部环境,从中折射出人被环境异化的程度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同样,赵懿轩的作品和孙铁虎的《无题》水彩作品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