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河北省博物馆:一个时代的记忆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张清华 2014-06-09

河北省博物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河北省博物馆已经走过了61个风雨春秋。值此新馆全面开馆之际,回顾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升级成长历程,可以略见一个时代的发展印迹。

馆藏文物从无到有

“1953年,博物馆从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专门建设自己的馆舍,而是借用了保定市古莲池书院内西南角松鹤园的灰砖二层小楼。”

河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周筠在馆里工作了30年,对这里有了很深的感情。“建馆之初没有文物,工作人员就下乡四处征集文物,那会儿的人们都很朴实,文物也非常好征集。也就是这样,馆藏文物从无到有,奠定了现在馆藏文物的基础。”

建馆之初,省博物馆首先接收了原冀中古物保管委员会、冀南行署和省委、省政府等单位在革命战争中搜集的书画、玉器等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文征明行书手卷、唐寅山水中堂、郑板桥竹石图等精品。接着,接收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交文物近千件。

建馆后,首先筹备的展览是《动植物标本展览》,向省农业厅借来一批动植物标本,有禽兽标本,如鸡、鸭、鸟、猪、兔、鱼等,又从省地质队借了一批矿产标本,有铁矿石、铜矿石、煤炭标本等,陈列了整整两个展厅。

1954年,省博物馆接收了位于北京下斜街的直隶同乡会畿辅先哲祠收藏的直隶名人遗物300余件,古籍600余册。

1956年,热河省撤销后,原馆藏2000余件文物划归河北省博物馆。1963年曲阳修德寺出土的2000余件汉白玉石刻佛造像入藏,1964年,省文物工作队拨交给省博物馆出土文物一万余件。

1956年起,省博物馆贯彻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展革命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物资料的征集,派出多名同志分赴全省各地征集革命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物资料各1万余件。

“在新中国成立早期,一些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怀着爱国热情,主动向博物馆捐献文物。”河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丽说,爱国进步人士刘秀臣先生在1952年底、1953年初向保定市文化馆文物组(省博物馆前身)捐献家藏书籍和文物,共捐献清代和民国版本省志及其他书籍100种;本省县志134种、168宗;文物60余件;古货币2622枚。1955年,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家人捐献了马本斋的图章、军刀、指挥棍和马母被捕后坐过的小推车等珍贵文物。1959年,省民政厅将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的女儿捐献的赵博生遗物转给省博物馆。1963年省参事室谌厚慈主任捐献了他的收藏,包括书画作品220余件,三希堂法帖32册及数千张碑帖、墓志拓片等。

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现在河北省博物馆有馆藏文物、标本15万件,分为古代文物、革命文物和社建文物三大部分,其中一级品321件(包括国宝级文物6件),图书室藏书5万余册。

从保定迁至石家庄

“省博物馆自成立后即开始筹备陈列展览,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历史与文物。”据李建丽介绍,1954年,与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莲池新馆舍合办了《河北省出土文物》、《望都壁画》展览。1955年,配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与宣传,举办了《历史文物展览》。次年5月至8月,《历史文物巡回展览》在唐山、秦皇岛、张家口、邯郸、邢台、石家庄等七个地市巡回展出,观众达25万人次,群众自愿捐献文物624件。1958年初,《革命文物巡回展览》在保定、邯郸、邢台等地的城镇、厂矿展出,观众达6万余人。周恩来总理、蔡畅、周扬等同志观看了展览。

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过问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国开始“文物外交”从各省组织了大批文物精品,先在故宫博物院内部展出,而后赴国外展览,在世界上掀起了“中国文物热”。

1972年至1973年,征集组的同志也开始四处奔走征集文物,1973年一年就到过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十几个地区,征集各类文物1007件。

1982年,河北省博物馆迁至新省会石家庄,办公室位于石家庄市高柱村南文博大院,借用河北省展览馆举办展览。“那会儿,河北省博物馆刚从保定迁过来,没有自己的馆舍,借用了河北省展览馆的四个展厅,两个展厅做展览,两个展厅做库房使用。”1984年,周筠刚刚来到河北省博物馆工作,对于本身学历史专业的她而言,觉得博物馆有着深厚的历史,更有独特的魅力。“博物馆是文物的殿堂,是深厚文化的集聚地,尽管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但是乐在其中。”

“1986年1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撤销省展览馆建制,与省博物馆合并改建为新的省博物馆,至此,博物馆才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周筠见证了河北省博物馆在石家庄建馆开始至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1987年10月1日,改建后的河北省博物馆正式开馆,那一天打出“热烈庆祝河北省博物馆开馆”的条幅。“当天很是热闹,也是大家期盼已久的。”周筠说,值此,《河北古代简史》、《河北革命史》、《满城汉墓复原陈列》、《馆藏书画、文物珍品》4个陈列和《祖国在我心中》展览同时开放。“从借用1300平方米的展厅扩展为10000平方米的18个展厅,可以说是河北省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

省博整修复新换颜

说起河北省博物馆的建筑缘由,得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为了表达对领袖的敬仰之情,全国许多城市都建造了“展览馆”,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的这座建筑因此应运而生。

展览馆建筑风格仿照人民大会堂,四周环绕56根廊柱,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从美学角度看,廊柱环绕四周的设计,不但丰富了建筑造型,增强建筑物高大、挺拔的气势,也有利于加固防震。钢筋混凝土的主体结构外面,全部用灰色碎石做贴面,突出了建筑物简朴、刚劲的特征。屋顶则采用两层宽边的琉璃瓦檐,既保持了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又具有现代建筑特色。

展览馆平面布局,南北呈现出一个规整的“中”字形。按照最初设计,整个场馆建成后,应该呈“忠”字形,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心”字部分一直没有得以筹划,成为一项只完成了一半的工程。“要说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节点,1994年整修复新算是其中之一。”周筠说,1994年下半年,省博物馆整修复新工程启动。在馆舍维修方面,重新喷涂、粉刷了主楼内、外墙,修建了东部通道,制作了大型雕塑“双翼神兽”和“燕赵古韵”、“太行忠魂”两幅大型锻铜壁雕。在陈列展览方面,制定了包括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的一个完整的陈列体系。

1997年7月,《神秘王国— 战国中山国》陈列对外开放,展览面积1300平方米,内容分为历史、疆域、都城、宫室、田猎、征战和王陵7个单元,通过230余件文物,上百件照片、文献、壁画及部分复原场景,生动地展现战国中山国曲折的历史、精美的文物、豪华的宫室、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特色和巨大的国王陵寝。

1999年,举办了《河北省文物事业50年成就展》,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文物工作的突出成就。

2001年1月,《古代河北》、《近代河北》两个陈列同时开幕。李建丽认为,修改后的陈列更加突出了河北地方特色,选用了大量文物精品展示河北历史的闪光点,使数千年的河北历史得到更清晰、更科学的体现。

2002年,举办了《当代河北》大型展览,宣传了我省经济建设成就。“至此,河北省博物馆的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陈列体系得以完整实施。”李建丽说。

一个时代的记忆

回忆当年,下乡搜集整理清初思想家颜元的资料,周筠感触颇深。“上世纪80年代末,交通工具还不是特别发达,没有网络,要搜集资料就得亲自到村里去跑。”周筠和同事往往是坐公共汽车到县城,再租上自行车到村里。“往往为了寻找一块石碑,跑到田间地头或草垛下,拍照取证。”

有时候,为了在路上搭一辆拖拉机,也顾不得“面子”,站在马路边上摇手拦截。“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除了基本陈列外,1987年到1994年省博物馆自办的陈列展览主要有《河北省文物普查成果展览》、《河北历代货币》、《河北民俗》、《河北历史文化名人》、《考古十年成果》、《馆藏明清工艺品》、《馆藏清代名人楹联墨迹》、《生物发展简史》、《河北佛教艺术》、《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瓷艺特展》等。其中,后两个展览曾应邀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

在博物馆没有免费之前,省博物馆收费10元的政策一直持续到2008年。让周筠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儿童节,省博物馆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博物馆,对儿童实行免票政策。这天一大早,不少家长陪着孩子来到省博物馆,家长舍不得花10元钱门票,只让孩子进去参观,自己就在门口的台阶上坐着等孩子出来。“可见,人们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了,尤其在2008年国家推行博物馆实行免费政策以后,博物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