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匡时春拍名人信札
谢稚柳信札李太生藏品
沈鹏信札李太生藏品
今年6月初刚刚收槌的匡时2014春拍(北京匡时2014春拍17.5亿元圆满收槌)中,新加坡著名学者郑子瑜旧藏、以周作人致郑子瑜的84通信札为主体的一批学者手札全部成交,拍得758.43万元,吸引了藏界的关注;在今年5月的西泠春拍中,“中外名人手迹专场”也取得了成交率90.76%、成交额3834万元的佳绩(2014西泠春拍收官 西方名人手稿再受关注)。名人信札和手稿的火热势头从几年前延烧至今,市场认知度越来越高,并屡创天价,成为调整期的艺术品市场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信札的行情]信札手稿“一字万金”
据了解,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名人信札手稿的价值早已被充分认识。爱因斯坦给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件,198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22万美元;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原稿57页,2003年在苏富比被藏家以213万英镑竞得。
近年来,国内的名人信札手稿市场也愈发火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板块。2009年,陈独秀等致胡适的13通信札拍出554.4万元;2011年,郭沫若的《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亮相西泠秋拍,200多封信最终以2415万元成交;2012年匡时秋拍中,“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专场”获100%成交,共拍得6709万元,其中梁启超作《袁世凯之解剖》手稿以713万元摘得头魁;2013年,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一页手稿在嘉德春拍中以690万元成交,他的《致陶亢德信札》又在同年嘉德秋拍中拍出655.5万元,平均每个字约值3万元,堪称“一字万金”。
今年年初,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以1207.5万元成交,似乎为2014年的信札手稿市场定下了火热的基调。在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主席胡聚堂看来,今年春拍中,信札手稿板块依旧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大约以每年30%的幅度平稳上涨”,前景一片大好。
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副主席李太生收藏了张学良、蒋纬国、黄炎培、白蕉、谢稚柳等名人的大量信札及一些文人手稿,他告诉记者,“近10年间,信札手稿普遍涨了5到10倍,一些精品能涨十几倍”。李太生还指出,信札手稿的藏家一般是以研究欣赏为目的,因此一旦被收藏便会长期沉淀,市场上流通的精品会越来越少,而收藏者逐年增多,长远看来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信札的价值]兼具艺术与史料价值
名人信札手稿之所以屡创高价,在于它的“多重价值”—除了书法艺术价值,还有历史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对于还原历史事件、研究作者生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书法艺术价值。胡聚堂表示,过去的信札手稿都由毛笔书写,作者一般都有深厚的学养和传统书法功底,这是当代书法家难以媲美的。此外,信札手稿不像单纯的书法作品那样注重观赏性,它们多是名人无意为之的“小品”,写作状态放松,心绪自然流露,呈现出作者最真实的状态
更重要的,则是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价值了。透过名人信札手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补充史料的缺失,这一点也吸引了许多文化研究机构介入收藏。当然,与知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信札手稿更具文献研究价值,相应的市场价值也远远超过普通信札。
如今,古代信札数量很少,价位极高,一般由研究机构收藏,胡聚堂建议,个人收藏可以重点考虑近现代名人信札手稿,最好成系列收藏,“比如专门收藏文人信札,包括鲁迅、巴金、老舍等;或者政治家的信札,如孙中山、梁启超;还有艺术家、教育家等,都可以作为专题收藏”。这样也有助于藏家对信札手稿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更充分地发挥其史料价值。
在胡聚堂看来,当代名人信札手稿,比如莫言手稿,也值得收藏。“已成为历史,和将要被写入历史的,都有收藏价值”。李太生的藏品中,也有当代名人信札,比如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与当时书协副主席的信件,以毛笔写就,展现了书法大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信札的困境]法律困境需寻出路
近两年,信札手稿拍卖市场并非风平浪静,时常曝出名人家属与拍卖行的法律纠纷。去年,杨绛状告中贸圣佳拍卖公司,要求其停止拍卖钱钟书书信手稿,并在今年获得胜诉,引发了人们关于信札手稿拍卖中著作权与隐私权问题的思考。
对此,李太生认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明确,纠纷不可避免;拍卖行在信札手稿上拍前,最好先取得作者家属的授权,“这样既能避免法律纠纷,又能通过家属再一次肯定拍品的真实性”。
匡时在今年春拍前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周作人信札上拍前,匡时先与周家后人沟通并取得理解和授权,随后专门办了一场座谈会,请周家后人、周作人研究专家、出版社共同出席,商谈这批信札的出版工作,为学界留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