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国际经销商在亚洲艺术市场的“豪赌”Pt.2

来源:GalleristNY 作者:Barbara Pollack(陈颖编译) 2013-05-27

卡拉·沃克(Kara Walker)的作品在Sikkema Jenkins Co.’s展出

与军械库艺博会、Frieze纽约艺博会、Frieze伦敦艺博会或是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等重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相比,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开幕当天并没有出现收藏家疯狂抢购作品的现象。在展会中,那些来自亚洲的买家更加悠闲,花许多时间去熟悉对他们而言还很陌生的欧洲或美国艺术家。我所交谈的所有中国藏家都告诉我他们想要买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鉴于其目前的作品市场,这一点也不难理解——而该艺术家代理画廊——Marian Goodman画廊在开幕后不久就售出了一幅由16块画板组成的重要画作,买家是一位亚洲藏家。

还有一些纽约画廊带来了更加富有挑战的东西。Brent Sikkema为其展位的两面墙布置上了卡拉·沃克(Kara Walker)的一系列剪影作品。卡拉·沃克(Kara Walker)的作品特别处理了非裔美国人的意象,它们中有许多都来自南北战争后的重建时期。不过Brent Sikkema惊讶地发现来到他展位中的观众有许多都很熟悉卡拉·沃克(Kara Walker)的作品。和大多数参加这场展会的纽约经销商一样,Brent Sikkema明白这里需要耐心——距香港成为像巴塞尔或是迈阿密那样的国际艺术中心还有一段时间。

不过目前的香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6年前,这座城市还只是艺术领域里的“穷乡僻壤”,只有少量的画廊,连大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都没有。当时的北京似乎将会成为亚洲的艺术之都(10万多位艺术家,400余间画廊),上海则凭借其蓬勃发展的艺博会及艺术区紧随其后。不过中国大陆的艺术市场面临着两大主要障碍:大陆对进口艺术品征收34%的税,这使得国外经销商几乎不可能从大陆的艺博会里赚钱;另一个障碍则来自政府的审查制度。香港因此而崛起。由于ART HK的成功,香港政府开始向当地艺术界投入大量的精力,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向西九龙文化区投入28亿美元的建设资金。这种规模的资金注入与利益吸引了诸如白立方、高古轩、Emmanuel Perrotin及Lehmann Maupin等西方画廊的到来,它们在近两年内纷纷在香港开起了分画廊。与此同时,佳士得与苏富比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在香港举行拍卖会,而最近几年它们变得更加积极,香港更是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拍卖市场。

香港继续前进的问题在于它的功能更像是一种将西方艺术进口到亚洲的后殖民艺术企业,还是更像一扇为亚洲买家在全球艺术对话中产生影响提供的大门。理想的情况是它能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展会组织者曾表示该展会在亚洲画廊与国际画廊的数量选择上将保持五五开,以此来展示这场展会将会继续保持其本土性。

与此同时,大部分来自纽约和欧洲的画廊——尤其是那些在亚洲地区不太露面的画廊——仍然在学习如何让自己更加适应亚洲人的偏爱,学习如何慢慢来。“这次主要是在这里亮相、给人们留下印象、回答问题、认真调查,”Sean Kelly说。“当然我们同时也在学习他们的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东西。”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