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如何参加一次艺博会?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刘彤 2013-06-04

5月下旬,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

艺术展会对中国公众来说已不陌生,但如此重量级的展会在家门口进行,却是第一次。当然,以后会是每年一次。

最顶级的艺术展会

这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会,早在一年前便已成一桩沸沸扬扬的事件:世界顶级当代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买下了大获成功的香港艺博会Art Hong Kong,将它变成Art Basel Hong Kong。按如今艺术市场的世界格局,亚洲绝对是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买下Art Hong Kong之后,香港Art Basel 毫无疑问成为继巴塞尔、迈阿密海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当代艺术博览会。该并购事件发酵至今,今年的盛况可为佐证,这一周里,香港摇身变成艺术之都,各种艺术展一场接一场,名流与藏家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用全城盛事来形容,并不夸张。自此,Art Basel在欧洲、北美、亚洲这些最活跃的艺术市场,都有了完美的布局。

对于普通参会者,多数人并不在乎大资本家之间的交易,但世界上最著名的艺博会办在家门口,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客人,自然是件好事。北京现在画廊的创办人黄燎原告诉记者:“我们有了主场优势。虽然香港不是北京,但主场的感觉很强烈。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藏家,我们都熟悉许多,这是欧美的展场所无法比拟的。艺术家们对环境异常敏感,一个相对放松,熟悉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表现。”

这届展会的主要合作伙伴为德意志银行集团,联合合作伙伴为Davidoff, NetJets 及Absolute Art Bureau.

穿一双平跟鞋

艺术展会也有dress code, 最标准的装束是平跟鞋。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总裁Lars Nitive在头一天M+充气雕塑展开幕式上,已经对“如此美丽的高跟鞋”开了善意的玩笑,奉劝大家换上平跟鞋。原因无他,场馆太大,要走太多路。可以根据客人们脚上的鞋,来区分观众和藏家的等量级。如果穿着与华服相衬的平跟鞋的女士,通常都是有经验的艺博会观众,体面与舒适并重,穿着高跟鞋者,多是菜鸟,不知道看展也是艰辛路。

首先是场馆大。今年有展厅一共有三层,整个展区分为四部分:画廊荟萃 (Galleries)、亚洲视野(In-sights)、艺术探新(Discoveries)及艺聚空间(Encounters),一共245家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画廊携3000多名艺术家的作品参加。要在全部6万名观众间摩肩接踵地穿梭,,并不容易,所以鞋子很重要。

其次是外围活动多。外围展是任何一个博览会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盖过主展场的锋芒。主展场展位有限,费用高昂,未必适合所有的作品。外围展场可以营造更好的气氛。像邱志杰的大型作品“鸟瞰”系列,村上隆的作品等,都是在中环毕打行等空间布展,比较私秘,封闭,作品体系感强,很多观众甚至专门爬楼而不是坐电梯参观,就是为了一睹毕打行楼梯间art deco风格;M+的大型充气展,是在更远的西九旷地举行;而“纸雨”,则根本需要沿着维港游行。很多时候,这些外围场地都需要靠步行抵达或者参与。

带上耳朵

好的艺术展并不光只需要看,还需要倾听。展览期间,大会与Absolute Ar Bureau联手打造了一系列的讲座活动,名为“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观众能亲临著名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评论家之间的交流,掌握亚洲等地当代艺术界的最新动向。像画家张晓刚,策展人冷林,收藏家Marcel Crespo, 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Stephan Schutz,英国泰特画廊艺术收购委员会成员等,都有各大自的专题讨论。另外还有沙龙漫谈等为小型活动,如艺术家讲座,专题讨论,新书发布等。很多内地观众表示,这些丰富的活动恰恰是北京如火如荼的艺博会所欠缺。毕竟这是个世界级的展会,无论是嘉宾的名气,还是同声传译的便捷性,都是其他艺博会所不能企及的水准。

公众演讲及沙龙的深度针对人群并不是资深人士,更多起到普及和交流的作用。

张开嘴巴

交流,是艺术展的一大特色。平时遇不到的名流,在展览频频出现,且态度松弛友好。像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中国当代艺术大藏家乌利希客等,任何人上去与他们聊聊,他们都很友善地回答你的问题,且比平常采访时更直接真实。展会毕竟是个轻松的场合,画廊在商业的精明之外,总带着艺术的感性。一位来自西方的藏家居然告诉我,他只是来看看,并不打算买东西,“不然,我们自己家门口的博览会就没人光顾了。”头一次遇到这么“爱国”的藏家,连香港的免税政策都不愿意享受而要矢志拯救祖国的艺术市场。

巴西Galeria Nara Rpoac画廊的经理则很乐意聊到他和他的兄弟如何从母亲手里接手了画廊,又是如何从圣保罗飞到香港参展,他们的一幅高长2米的巨型作品如何被一位中国藏家以4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此外,这家画廊还邀请了中国艺术家宋冬、尹秀珍夫妇前往做展。再和纽约Marborough画廊的副总裁Kara Reddi女士聊聊,你就会明白,画廊终究是一桩生意,画廊老板首先是商人,他们对商业的兴趣远比对艺术浓厚。这是艺术博览会的实质。

亮出钱包

按规定,参展艺廊都是全球范围内经过严格审查的顶级画廊,带来的也是当代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人们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如此顶级的艺术展上的作品都以天价成交,值得收藏的早在VIP预展时已被豪客瓜分,普通人只能做看客。事实上,的确有不少画廊像某家西班牙画廊带来全场的米罗一样,每幅售价都以百万美元计,或者是赵无极、张晓刚那样的级别。但有慧眼者仍能发现不少价廉物美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北京现在画廊带来的新人姚朋的邮票系列5天共卖掉20多张。姚朋是2012年新星星艺术节大奖获得者,虽然在四川美院尚未毕业,但他作品有着观念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结合,在这次展览上获得广泛注意。因为是新人,且尺幅不大,价格并不贵,人民币万元以内可成交。另一个画廊以“小即是美”为主题,展出的都是朱德群、曾海文等一众大师的小品,价格也不过几千美元。

很多画廊都反映,以往的艺术展,通常在VIP预展之后,就没有买家了,但这次,从头至尾,一直都有买家,而且不少人都是第一次收藏作品。北京现在画廊至少碰到了10个买家是第一次收藏作品,而且这些人起点还很高,“一上来就选择了非传统架上作品(布面油画),与时俱进很自然地反映在艺术品市场中”。现在画廊的创办人黄燎原说。

放平心态,艺术收藏的门槛,其实并不高,但进去之后的空间,很大。

以派对结束

5天里一共举行了多少场派对?没有人知道。Art Basel总监Marc Spiegler与媒体话别时说道:“一年52周,我们忙了51周,就为这1周的狂欢。”

有的派对是对VIP客人的慰问,比如lounge里的酒会,有的则是艺术展的延伸;如在艺穗会举办的Wun Dun装置展,由Absolute赞助,将酒吧完全变成了装置艺术,酒保都成为展览的一部分;有的则是开幕式的庆典,如毕打行里的村上隆;有的派对在室内,有的则在露天,如“纸雨”的巡游和之后的码头噪音音乐派对。

无穷无尽的艺术品,无穷无尽的Ruinart香槟,无穷无尽的乌龙马提尼,无穷无尽的大卫杜夫雪茄。放浪形骸,不设围墙,无拘无束,是艺术展的重要气质,让我们彻底开放地接受它。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