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俞可:希望重庆的城市名片将来是“艺术”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李璞 2013-11-05

开幕现场,略显疲惫的策展人俞可接受99艺术网采访

2013年10月29日下午三点,城市幻象-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在重庆美术馆新馆开幕。此次展览共47位年轻艺术家参展,分别来自重庆、成都、北京、广州、云南和江浙地区。作品主要以架上绘画为主,雕塑、影像、图片和装置有少量作品呈现。策展人俞可告诉99艺术网,此次展览是10月8日接到通知落实要做的,一时间,经费拮据、时间紧张、团队业余化等问题都摆在了他的面前。在开幕现场,忙碌且略显疲惫的他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谈到,此次最大的感受就是千万不能因为一个展览而成为穷人。

展览的历程就是探索的历程

99艺术网:本届双年展以“城市幻象”为主题,而场馆本身的建筑特色也有一定的"幻象"色彩,您怎么看待这次展览在场馆中展出的效果?

俞可:我觉得投入这么多的资金而且在最黄金地段,对一个美术馆来说很不容易。场馆本身是不是像一个美术馆,是不是做得很好,在我的整个展览过程中还有一些欠缺。如何构成一个幻象或者是对城市的一种理解,更多的还是在艺术家和策展团队的一种努力下形成的,所以你们会看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相互之间的交替。

99艺术网:有没有艺术家专门为此次展览而创作作品?

俞可:还是分成两个部分:有一部分艺术家早就关注这个话题,关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的困境和我们对未来的一些想象、展望,或者说对于城市的一种批判等等。但是也有根据具体现实,尤其是重庆地区的一些个别艺术家做了这方面的努力,但这个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这不是这个展览遇到的问题,中国的展览历来有一个艺术创作怎么能够去对应一个文化命题,怎么能够和空间产生联系,怎么有机地和这个城市相结合,怎么建构一种和城市的亲情关系。我其实都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做的,之所以问题这么多,正好也给我们艺术创作带来一种挑战,或者说给我们的实验性提供了一些空间。

99艺术网:你之前也说过青年艺术展主要针对45岁以下的艺术家,其实这次参展艺术家中80后占了很大比例,这个选择是不是有刻意的倾向性?

俞可:没有,我选择艺术家没有看年龄。只是划了一个45岁以下的限度。比如,假如一个人只有十几岁也能够参加,问题不是很大。

99艺术网:因为现在很多城市、机构在做年轻艺术家的推广活动,这次展览可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对青年艺术家的一次推介、宣传?

俞可:我不是说其他人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动机或目的有什么问题,但我这次展览,还是尽量回避展览中会不会和市场或者说我们那种不尽人意的东西去产生联系。我希望展览是一个单纯的、有一定说服力的展览,我们有意识回避展览中今天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99艺术网:这次参展艺术家的比例构成是按区域来划分的,重庆本土艺术家占很大一块份额。是什么因素造成这样的划分呢?

俞可:我们都比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但地方保护主义永远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在这儿做这件事,就会有所偏重,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或者说是一种权利笼罩之下的阴影。其实从理想或者从宏观的角度讲,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去面对我们的艺术家选择,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或者选择艺术家的过程当中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又出现了,可能是因为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或者说我们的一种需求来作出一种选择,这对我今后也是一个挑战,就是你怎么去克服面临的困境。

99艺术网:之前您也提到,其他城市艺术家是通过在不同城市设立评委会,以推介的形式参加此次展览,那重庆本地是怎样选择的?

俞可:艺术家的选择肯定有一个全方位的定位,因为我就是为了克服我们自己的偏见或者地方保护主义,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请很多人帮助我们推荐艺术家,包括岳敏君、方力钧、张晓刚、隋建国、杨劲松、管怀斌等,我真的尽量想办法克服这些东西,但是不是能够把我的片面性、局限性克服掉?可能只有大家来评判,我也没办法。

【相关资讯】

重庆美术馆新馆落成 “硬伤”浮现

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开幕 80万打造世界上最贫穷双年展

【组图】“城市幻象”-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精彩抢先看

希望展览能够与城市建立一种联系

99艺术网:这次的主题是"城市幻象",您之前提到城市是真实的场景,幻象是指艺术这一块,在您看来重庆这座城市的特点在哪里?

俞可:我本身提出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们虽然强调生活中的一种真实状态,但我想强调的是被表象遮蔽下的另外一种"真实",或者有没有可能对我们理想化的真实做一个判断。其实我说的"真实"不是现实中场景的一种挪用,我为了回避这个问题在有意识地做努力,所以我用了另外一个词语,这个词语也许会激发我们关于艺术与民众之间、艺术家之间,或者说艺术与权利之间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或者是否有可能是把它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99艺术网:展览之前就曾听说政府提供的展览经费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比较多,您觉得这个展览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俞可:首先,重庆在艺术创作生产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不是一个主战场,可能导致会对这方面比较忽视,所以艺术经费问题使我的很多朋友都感到有点儿难以接受,也给我们的展览造成了很多障碍。但我觉得这也不能怪政府,我们自身如何把展览做好,如何把展览做得有影响力,如何能够和一个真正的城市和社区建立一种联系,这些问题也得靠我们自身去克服。

另外,今天我们尽管在批判物质化的世界,但是你是一个穷人的时候,你的朋友还有你的很多支持者,或许都会抛弃你,因为今天的富人都不喜欢和穷人打交道。这样一来就给我们造成一个困境,很多赞助者由于你的展览经费太少,导致他也不愿意提供赞助。包括我们的团队,实际上显得非常松散,就在于人们都对一个可见的、非常具体化的东西感兴趣,但是当你这个东西如果摸不着,这个时候是对每个人的一个挑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千万不能因为一个展览成为一个穷人,因为展览成为穷人,很多人就会抛弃你,但是我又没有办法,这是一个悖论,也就是说你这个时候会去挑战这个事情,你是不是能够比较理想化地让这些抛弃你的人重新和你合谋,因为这个社会还是需要一个相互之间的配合才能完成我们关于文化艺术的一种想象。

99艺术网:展览整体的呈现有没有达到您之前预期的效果呢?

俞可:展览的历程就是探索的历程,首先我们没有想到能够在这个空间中做展览,当然我采取了一些策略,也使用了一些手段,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帮助还是重庆市美术馆新馆,尤其是负责文化方面的副市长谭嗣市长。没有他的支持,我在这个场地里边做展览是不可能的。我们是10月8号接到可以在这做展览的通知,离展览开幕还剩下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通知艺术家都来不及,我们在一系列的挑战当中去改变我们的困境,真的是一个极限性的挑战。

第二,我们团队全部是一个业余的团队,除了我跟我的助手韩晶相对比较专业化,其他的全部是在校的老师和学生用"雷锋精神"做这个展览。我真的不是说要说点儿什么大话,做展览真的要有点儿理想主义情怀,没有任何一个专业团队帮我们,到最后邓馆长伸出友谊之手,但说实在话,我们连一个钉子,挂一张画都是自己具体完成的,没有任何人帮你。有时候人就应该往好处想,这样就当是锻炼了技能、锻炼了自己,让自己百炼成钢,我觉得也很好。

以“文化牌”提升重庆这座城市的魅力

99艺术网: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川美也坐落在这座城市。但重庆在艺术家人才方面输出大过于引进,一些美院学生毕业之后会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您怎么看这样一个现象?

俞可:艺术家本身也有原因,而不应都来怪罪社会、怪罪民众、怪罪政府,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扪心自问有没有文化理想,是不是应该从事一些文化传播来为这个城市做一些努力。今天我们说中国条件已经非常好了,对艺术家来说也是千年未遇的一个机会,为什么我们在一个城市中总是怪罪政府、怪罪市民,我们自己也应该反省,我们为什么不用自己所获取的一些钱财或者事业上的强大来改变这样的事情?这当然也是双向的,市民本身是不是也应该做这方面的努力,或者政府应不应该觉得这是一个必须的内容,因为一座城市没有美术馆、没有歌剧院、没有博物馆,城市的存在意义就大大地失去了它的魅力。

99艺术网:成都政府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大,包括对艺术区建设地扶持。重庆是不是因为没有相对比较成熟的艺术区,所以导致人才吸引的力度不大?

俞可:这是一个问题,中介环节有点儿问题,比如画廊、艺术经纪人、包括企业老板,他们是不是能够真正意义上去克服这种障碍,去寻找一种可能性,或者我们能否不要太在乎我们这些所谓的利益,我觉得仍然是可以去思考的。由于这个原因才造成重庆这方面人才外流,我想大家应该都来做这种尝试,包括我自己,因为我们毕竟是这个城市的公民。

99艺术网:重庆美术馆最早就是在临江门,后来搬迁至川美老校区,现在又重迁至临江门。这里和川美很大的不同就是这边市民可以接触地更多一些,因为毕竟是在市中心,可能政府对这边的关注也会更多,从而会更加支持文化艺术建设?

俞可:有这个可能性,也显露出这种可能性,比如今天我根本没有邀请他们来看展览,但还是有这么多人观看览,这就给了我们一个信号。这个时候我们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是不是就应该更好地去反省这个问题,政府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提供一些可贵的案例引导我们这个城市不至于这么苍白。

【编辑:李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