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洹《家谱》,2001年
2013年底,在美国的纽约和迈阿密分别上演了两场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一个是大都会博物馆打出的“水墨”牌,一个是卢贝尔家族带来的“家族收藏”风。展览中有自“85美术新潮”以来在国际艺术界耳熟能详的大腕儿级人物,也有70后、80后生备受瞩目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已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渠道。
重新包装的“水墨”标签
被誉为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下简称“大都会”)常年举办各门类国际艺术展,然而如此大规模地展示“当代水墨”,或者“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头一次。此次展览由大都会的亚洲艺术部组织策划,全名叫作“当代中国水墨的过去与现在”(“InkArt:PastasPresentinContemporaryChina”),由3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70件作品组成。
早在2013年12月11日开幕之前,展览就引发了业内人士与艺术爱好者的热议,最主要的讨论点落在了这场包罗书画、摄影、版画、影像、雕塑等不同媒介展览的标题“水墨”上。王冬龄的书法、杨泳梁的新国画,徐冰的大型装置《天书》、张洹的行为艺术《家谱》、杨福东的摄影作品《留兰》——展览涵盖面十分庞杂。
对于这一“大拼盘”的呈现方式,大都会亚洲艺术部主任、展览策展人何慕文(MaxwellK.Hearn)在访谈中提到,该展览仅仅是他对当代艺术世界现状的回应,希望从自己的传统视角去看待中国当代艺术。他说:“我不想只把那些传承水墨的艺术家放进来,我还想要发现那些扩展、挑战并颠覆传统的艺术家。因此,在纸本水墨之外,我将展览延伸到了摄影、视频、布面油画等所有我认为具备水墨审美特质的作品。”
美国人的“水墨”非中国人的“水墨”,更倾向于一个用于描述其他民族的文化符号或标签。在此基础之上,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书写的文字、新山水、抽象和笔墨之外。
“书写的文字”即书法,何慕文认为西方人虽然看不懂中国书法,但能读懂观念艺术;“只要把书法看作是一种具有动态图形的手势艺术,体会线条与空间的关系和对比,就知道该如何鉴赏了。”“新山水”的特点在于不局限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更注重探索个人的“心灵景观”,史国瑞、方力钧、邱黯雄等人的作品都被归到了这一单元。
关于“抽象”,何慕文以科班出身的书法家王冬龄为例,认为其一定受到过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但是“王冬龄拥有弗朗兹·克兰(FranzKline)和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Motherwell)这些抽象派大师没有的书法技艺”。在他看来,王冬龄的抽象源于中国两千多年的毛笔字,每一处弯折所体现出的技艺都可以从传统的角度欣赏。“笔墨之外”可谓是完完全全的装置和观念艺术单元,观众可以看到蔡国强为《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将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所绘的册页形式计划书,黄永砯15余米长的1985-2001年创作历程长卷,展望用不锈钢制作的《假山石》,王晋用聚氯乙烯材质制造的龙袍等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展望的《假山石》是大都会亚洲艺术部购藏的第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何慕文说:“在购藏这件作品之前,我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家里看到了类似的作品,当时就觉得把它与我们的传统假山石藏品放在一起会很有趣,能够制造出一种将过去带到现在的效果。”
在大都会博物馆,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购藏体系,这让何慕文在看到许多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时却步,因为他顾虑现当代艺术部门的意见。此次展览加强了他同其他部门合作的愿望,他说:“我会持续扩充亚洲艺术大师的藏品,但是不希望跨足现当代艺术部门的项目。我想要他们购入的藏品,但是我会尊重他们的意见。他们是从国际视野出发去购藏当代艺术作品,我则是以亚洲视野去考量,但我希望未来两个部门会有更紧密的合作。”
在美国做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很多人都想知道西方观众的反馈,毕竟中国当代艺术在以西方艺术为主导的全球艺术市场中是相对新鲜的。何慕文首先肯定其符合西方观众的口味,然后提出中国艺术家需要考虑建立自己的“品牌”,最富创造力的艺术家更须努力跳出市场的条条框框。
他说:“一个中国人来到西方就会被贴上中国人的标签,每一位艺术家都需要发问——‘这意味着什么’;‘我到底是一个中国艺术家,还是一个碰巧是中国人的艺术家’,其实都对。”水墨大展归根结底的诉求还是对中国身份的认知和赏识。
卢贝尔家族的中国考察成果
在2013年12月举办的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节上,来自31个国家的258家画廊参展,吸引到7.5万名观众前来参观。主场区内一场名为“中华廿八人”(“28Chinese”)的展览显得尤为抢眼。
这场展览来自于卢贝尔家族收藏(RubellFamilyCollection),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节结束后,继续在卢贝尔当代艺术基金会4万平方英尺博物馆中的所有28个展馆中进行展出,展期持续至2014年8月1日。如题所示,这是一次集结了中国28位当代艺术家的联展,展出作品皆来自卢贝尔家族的永久收藏。
卢贝尔家族收藏由唐纳德·卢贝尔和梅拉·卢贝尔夫妇于1964年在纽约创立,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私人当代艺术收藏之一。1993年,迈阿密药物管理局的场地被改造成为卢贝尔家族收藏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次年,卢贝尔夫妇创立当代艺术基金会,以扩大卢贝尔家族收藏的公众影响力。悉数其藏品,安迪·沃霍尔、让·米切尔·巴斯奎特、杰夫·昆斯、辛蒂·雪曼等已被当代艺术世界加冕为大师的艺术家作品都包含其中。
回到此次展览中的艺术家,年龄最大的有1954年生的朱金石,年龄最小的有1986年生的何翔宇,除此之外还有王兴伟、邱志杰、刘韡、李松松、徐震、王光乐等一干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如雷贯耳的名字,可以说卢贝尔家族这横跨30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涉猎甚广。据悉,此次展览中作品的收藏主要源于卢贝尔家族到中国的六次考察,在2001至2012年间,他们拜访了位于北京、成都、广州、杭州、香港、西安和上海的100间艺术工作室,把大量绘画、摄影、雕塑、视频、装置等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收入囊中。
梅拉·卢贝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新锐艺术家,有的甚至还没有办过个展。因此,我们参观工作室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窥其生活和创作的核心之所,了解他们是谁、为什么要做这些作品。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一种真切的参与感。”
走入展览现场第一层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金石的《船》。对于这一大型宣纸装置作品,朱金石曾经提到“没有一个固定的角度来欣赏船”;有趣的是,不少观众都选择了直接走到船的中间去一探究竟。刘韡在喷绘作品《解放1》中延续着颜色对撞和几何线条的运用,引人驻足。到了楼上,人们立刻被何翔宇的《我的梦想》震惊——一具极为逼真的人体躺在玻璃罩中,观众不禁靠近查看这到底是模型还是真人,确认为前者后松一口气。来到室外,李占洋的雕塑作品《租——收租院毛和博伊斯》将观众带回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阶级斗争情景中。
卢贝尔家族为什么会收藏如此丰富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卢贝尔夫妇的儿子杰森·卢贝尔的答案是:“中国无论作为一个国度还是一个概念,都让西方人为之着迷。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断听到关于中国经济腾飞的消息;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中,中国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深入了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动态、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去品读中国是一件乐事。”
为了庆祝“中华廿八人”展览的开幕,卢贝尔夫妇的女儿珍妮弗·卢贝尔送上了她的年度“早餐项目”——“信任”。珍妮弗也是一名艺术家,以大型互动食物项目著称,兼具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的特点。在此次的作品“信任”中,她将数百个蛋挞放到了展厅外一条类似长桌的白色跷跷板上面,蛋挞与蛋挞之间的距离、跷跷板摇摆不定的两端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信任关系。回望展厅内这些常被西方人赋予政治寓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珍妮弗的“甜点”也许是最好的注解,正如她自己所说:“这一作品很好地将一场中国艺术家的西方展览与我的个人生活结合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