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 杨尧作品
《回家路上》 杨尧作品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当代作品领域的市场价格在不断攀升,但与国画、瓷杂等传统拍卖重头戏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直到2013年,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拍出了1.8亿港元的天价,这才让藏家意识到,中国当代油画也能拍出如此高的成交价。有人将其比喻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场胜仗,希望能借此唤醒沉睡多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否能从此被唤醒尚有待观望,但其沉睡多时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油画的市场表现并不强劲。广东美术学院教授杨尧认为,油画是中国绘画市场中的洼地,而广东油画更是洼地中的洼地。油画的市场会怎样,广东油画是否能有发展的潜力?这个问题不仅为艺术爱好者、投资者所关心,也萦绕在许多艺术投资机构的心头。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广东美术学院副教授、资深艺术市场研究专家吴杨波于4月10日在东涞艺术中心举办了主题为《油画市场规律与南方油画潜力》的讲座。
当代油画中最贵的那批并不符合中国审美
曾梵志也好,张晓刚也好,他们的画作在拍卖市场上屡屡创下佳绩,究竟是什么人在收藏与抛售他们的作品呢?
吴杨波介绍说,在2005年之前,中国艺术市场只有国画收藏,没有油画收藏。最早的中国油画收藏者,主要是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西方人,他们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历中得到经验: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经济发达之后,必然会不惜代价地买回能代表自己文化与历史的艺术品。
在选择艺术品种类时,这批西方藏家又更加容易接受现代派风格油画这样的画种,于是他们有计划地选择、购买和囤积了一批中国油画家的作品,时机成熟之后卖回给国内的藏家。被西方人所青睐的那批油画家以曾梵志为代表,曾梵志他们的这些作品或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生活趣味,但是符合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
作为第一代走入市场的油画艺术家,这一代油画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价位非常高。与此相比,是国内的另外一批油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跟中国的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可以说,他们的作品,不是画给西方人看的,而是给中国人自己看的。
这批画家以靳尚谊为代表,他们创作秉承的一个原则是:我们喜欢西方的东西,但是我们更关注本民族的精神性,我们画出来的作品别人可以说不当代,但是我们坚信我们画出来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这代油画家从1988年中国‘首届人体画’大展开始崭露头角,但他们的价值没有被深入地挖掘。一直到2005年,作为这一类油画艺术家的旗手,靳尚谊先生的作品在油画市场上才慢慢地凸显,到现在靳尚谊的作品勉强达到八千万。”吴杨波说,“靳尚谊作品的市场价格在爬升,但是作品的内涵还是被低估了。”
与此相似的还有广东油画家杨尧,这位画家1941年生,1965年广美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油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广东油画会副会长。他多年从事油画教学与创作,把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融汇到当代创作之中,作品《赤土》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缝》入选1986年当代油画展;《静》入选1987年中国油画展。
2006年,中央电视台摄制《中国油画人物志》,共由中国油画学会推荐50名影响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当代油画家,广东占两名席位,其中就有杨尧。但是这样一位油画家,他的作品价格甚至不如北方的一些青年画家,这是市场的怪象,但又何尝不是投资的机会、市场的潜力呢?
广东油画质量很高,而且价格处于洼地中的洼地
中国油画的市场表现如此,广东油画的市场就更为凋零。“现在除了郭润文的作品能够达到上千万,其他的油画艺术家作品能达到上百万的都很少,都是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广东油画艺术家与北方的艺术家比起来,在艺术品质、观念上有独到之处,完全可以和北方的艺术家PK。”吴杨波指出,虽然广东油画艺术家在观念和技术上都不在北方艺术家之下,但是广东油画艺术家的作品价值被严重低估,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还没得到认可。
广东油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疲软与油画作品的整体市场不力有关,但是具体到广东油画作品本身而言,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广东的油画艺术家相比北京、上海等地的油画艺术家,陷入了单打独斗的孤独困境。吴杨波在讲座现场说,无论是专业的油画研究学者,还是经营油画的艺术机构,他们都觉得广东的油画艺术家很苦。
“虽然广东是经济强省,但是在广东做油画实在是太辛苦了。在广东,如果是画国画的画家,还可以依靠岭南画派这一招牌,而且他们的作品还可以通过地域性,如像潮汕这样的人际关系圈,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广东油画的大旗在哪里,我们靠什么样的力量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我们又是用什么样的面目告诉全国,乃至全球的藏家,我们有好的作品呢?”
吴杨波认为广东油画艺术家处于分散的状态,也没能有强力的大旗将他们聚集起来,向外打开市场大门:“我们广东的艺术家都是零零散散的、像一个个的珠子,散落在各个角落。这种景象和在北京上海看到艺术区艺术家们热火朝天的工作热情有所不同,南方的艺术家更多是悲怆的、孤独的守望者形象。”
吴杨波分析,这种分散的状态和广东文化有关。广东文化中有浓厚的个人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广东文化中崇尚务实,只做不说,这种埋头苦干不做宣传也是导致广东油画作品被市场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杨波说:“对于收藏家来说,要收藏一个作品,他首先要考虑流传有序,之前是不是有名家收藏过,这里面的文化价值会不断叠加。如果我们去买东西,肯定倾向于买我们听过的,而不是素未闻名的东西。广东油画在市场上的风险是,它们之前没有露过面,都没有多少人见过。”
要改变这个状况,广东油画必须要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而且是整体的包装与宣传,让外界看到广东有这么多优秀的油画艺术家和油画作品。这种推广也需要艺术机构的参与,吴杨波说:“对于艺术机构而言,将艺术品送到市场上交易出去是他们的目的。如果将这个比喻为商品的销售,那么艺术家的艺术品就是原材料,艺术机构需要将它们包装,向外宣传,并且完成销售,这才是一条完整健康的生产链条。”
投资者要关注油画背后的文化价值
与古典时期艺术生产的艰难、传播的贫乏与对作品图像可以达到的唯一性占有相比,身处信息技术发达的图像时代,观看或者下载甚至复制一幅精美的图像都变得非常容易,那么究竟我们为什么还要收藏美术作品、并且坚信它会保值甚至升值呢?
吴杨波认为,在当下,拥有文化的遗物来证明自我的精英感成为人们收藏的重要原因,收藏的重心从图像本身转移到了图像背后的文化附加价值。忽视了这一心理动力,就难以保证艺术投资的成功。通俗地说,油画背后的文化价值超越了油画的图像,重要的不是作品的视觉,而是作品背后的文化含义。
因此,艺术品更珍贵的是文化场的价值,是画背后的思想。如果艺术家脱离自身所处的时代,那么技法再优秀,也难以保证作品的收藏价值。而当艺术家创作时的思想情绪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一致,那么藏家收藏了这件作品,就是收藏了这个时代。从这个结论推广开来,不难看到,能够称为成功的投资的艺术购买行为,往往指向艺术家技法成熟时期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或者表现时代情绪的精品。
藏家收藏作品的目的并不一样,有人认为收藏一张艺术品的前提是喜爱这张作品,有人将收藏艺术品视作一种投资手段。无论出于哪一种目的,收藏艺术家的代表作,都特别重要。艺术家创作生涯的代表作,或者说转型时期的代表作,价值都很高。
吴杨波说:“我的意见不管是一个时期的巅峰代表作还是其他,只要有一个故事在里面,它足够重要,就赶紧收了。比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常年挂在书房里的,这个很有意义。有的艺术家家里挂的作品,不是画好的画,而是一张作品的小稿。这个小稿往往是以后很多作品和思想的出发点,是思想碰到纸上的第一笔划痕。这个小稿艺术家很珍爱,但是市场上卖不出价钱,但是它确实很有故事,可以用很低的价格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