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扎根小洲村8年要把市民拉进艺术中去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卢一鸣 2014-06-16

在广州,提到小洲村已经不会让人觉得陌生了,不同的人对那里有着不同的需求,吃货们对那里的印象是新鲜的走地鸡和刚刚从园中摘来的水果;小资文艺青年对那里的印象是创意小店和密集、实惠的咖啡馆;广州的原住民对那里的印象是可以周末游园的旧村落;在艺术家看来,那里又是一片大众消费的艺术区域。

从美院毕业的陈乾,一毕业就落脚在小洲村,与其他的毕业生不一样,陈乾并不忙于找工作,而是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小洲村与外界交流的桥梁。他这样想也就这样做了,这样尝试了也这样坚守了,在漫长的8年间,他终于将小洲艺术节从一个艺术家的大派对,推广成了普通市民的一个艺术大游园。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无限的活力和韧性,还有乐观向上的情商,他已经从一个外乡人完全融入了这个村庄,成为这个村庄里的一个符号。

因为一个想法 落户小洲村一切从隐居开始

6年前,小洲村依然保持着部分原有风貌,主要的外来人口是高考前聚集在这里的美术生。

陈乾刚刚搬了家,租了一个旧院子,月租350元,他把院子装饰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院子里摆放了一张从茶馆搬来的桌子,家具都是二手的,他还拣了一些废弃的交通标志钉在墙上,经常有朋友来他家喝茶。

小洲村的旧房子看起来比较有情调,住起来却不那么舒服,夏天潮湿闷热,冬天阴冷刺骨,但陈乾觉得非常快乐,他毕业后压根没打算去找份工作,在那时候他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小洲村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这是一个比较古怪的想法,小洲村不是他的家乡,他却如此迷恋这个地方。

2009年1月13日,陈乾陪笔者在小洲村逛了一整天,他说了很多话,晚上8点钟,在小洲村一家饭店,疲惫让我们觉得任何一份菜都非常可口。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描述他的愿景和计划,他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同时他身上开始具备广州人的特性,务实、低调,虽然有些时候他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但想法直接淳朴,绝无一丝虚伪。

那个阶段,他被圈内称为是小洲村“村长”,因为大部分圈内人到小洲村玩的时候,都会找他当导游,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他认识了很多朋友。在那个时期,他完成了两件非常有想法的事情,一是办了两届小洲村艺术节,二是注册了小洲村网络域名,当起了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和网站CEO,那一年他25岁。

现实往往没有理想中那么美好,虽然当时陈乾曾经立志将小洲村做成广州的798,但这个梦想很快就被现实击穿了。

他们只在第一届艺术节筹到5万元现金,后面几届在经济上都是越来越难,好在当时小洲村是贫穷艺术家的聚集地,大家对金钱都没有太多的需求,聚集在小洲村的人多是向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隐居生活。

实际上在2009年走在村里的大街上是无法感受到任何艺术气息的,没有户外雕塑,没有涂鸦,甚至看不到很多奇装异服的艺术青年,祠堂在修缮,旧建筑逐渐减少,如果不走进那些出租屋,不去和那些陌生人交流,外来者完全会觉得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岭南村落。

很长一段时间,陈乾都在茫然和怀疑中度过,好在日子过得还算安逸,尽管自己过得颠三倒四,很不规律,他还收养了一条狗,每天回家帮狗带打包的吃食,他戏谑称,这条狗和他吃的是一样的。

陈乾 31岁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扎根小洲村一呆就是8年,其间并没有太多固定的工作,只是办过几次小洲村艺术节,但就是因为他的一个执著:想成为小洲村与外界交流桥梁,如今,小洲村已从艺术聚集区蝶变成艺术创意产业区,他也从原来的小洲村的“村长”加“导游”蜕变成了艺术创意产业区的运营者。

短暂的辉煌 第三届艺术节参观人数达3万人次

坚持理想的人经常会遇到难以估计的困难。在第三届小洲艺术节结束后,陈乾与阕正纲(陈乾的拍档)每天都要睡到上午,他说自己在补这一年来缺的觉,第三届小洲艺术节筹划于2009年初,最全面地呈现和展示了广州小洲村的民间艺术力量,虽然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那一年,小洲艺术节人数激增,小洲村甚至成为一个话题,一个焦点。

那一年大约有5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艺术节的服务,大多来自大学和一些艺术机构,参加的艺术从业者大约有200多人,参观人数达到3万人次,对于广州民间艺术活动来说,是一次非常热烈的壮举。

回忆起那次艺术节的参与情况,陈乾得意地表示“甚至在艺术节开幕的前一天,还有人打电话来要求加入,而我们实在没有能给他们的时间和空间了。”

那次艺术节的投资不到4万元,其中3万元来自邓老凉茶,管市场的庄伟柱先从邓老凉茶要到了价值3万元的产品,又从那里借了3万元的现金,他们需要将那3万元的货物卖掉来还债务,但不管怎么样,他们用这些钱作为这次艺术节的启动经费把事情办成了。

当然还有大量的文化机构的器材赞助,包括音响器材,包括搭建舞台的材料,等等,都是由一些艺术机构提供的。

那一届艺术节最抢眼的要数音乐单元——声态音乐节,演出持续了两个下午,几十支乐队义务演出,参与人数之多场面之热烈在广州的民间活动中应属首例,那是第一次在广州举行的草地音乐节。

同时第三届小洲艺术节突发状况也非常多。开幕后,原本答应免费场地的提供者突然决定售票,使艺术节的部分参观区成为收费场所,艺术节组委会只好与园区“抗衡”,站在门口敬告观众可以免票,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那时的陈乾巧舌如簧,“忽悠”成为他一年来的主要工作,他“忽悠”出了大家的豪情与勇气,让一群人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来小洲展示自己,把这里变成一场热闹的聚会,同时也进行了一种健康的艺术呈现。

小洲村在那几天热闹起来,每条巷子里都有拿着相机的外来者,大部分是普通市民,一家当地的小饭店在艺术节开幕期间营业额达到2000多元。

节约与精致是小洲艺术的特色,在河涌边,每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都体现着这一种风格,大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这反倒使艺术与生活更加接近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所以小洲村走的不是宋庄,也不是798,而是小洲村自己的路子,结果要到数年后才能看得清楚。

商业的隐患 人气加快了小洲村的商业步伐

陈乾的壮举并非是所有的艺术家都看好,比如2002年即入驻小洲村的元老级画家谭天毫不避讳地表示,有人说“北有宋庄,南有小洲”完全是一厢情愿,小洲和宋庄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谭天认为,宋庄的模式与小洲完全不同,北京与广州也不同,当然不是说小洲不好,而是江南房子的结构都比较小巧,所以很难在艺术上做出那种很有气势的东西,同时小洲村的古老感正在慢慢消褪。其实村民对艺术并不太理解,他们非常现实,他们更关心房租能涨到多少,聚集的人气会带来多大的繁荣,所以小洲正在逐渐走向平庸。

小洲也绝对不可能是798,因为798是大工业厂房的构造,加上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影响力,它的商业模式无法在小洲实现,因为这种国际化大型展馆的建设需要更大的空间,在小洲村显然是很难实现的,他认为这里最有可能成为一个旅游休闲度假区。

但谭天表示这是可以理解的,村民有着改善自己生活的绝对权利,也可以存在不同的想法。

第三届小洲艺术节结束后,陈乾陷入了思考,很显然,艺术节没有营造更优质的艺术氛围,仅仅是把小洲村变得更商业了,村民们当然非常高兴,但小洲村里那些安静的艺术家们却受到了干扰。

艺术节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暂时的热闹,但无法真正阻止小洲村继续走向商业,他的一些师长甚至觉得小洲艺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解了艺术家孤独的权力。

而按照陈乾的计划,他希望可以将艺术节融合进整个村落,作品由艺术从业者与村民共同来完成,原来的“工作室大串门”应该改成“生活艺术家”,就是整个村子形成整体的艺术区域,村民的家庭成为艺术区域的一部分,村民直接参与进艺术节。

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但从2010年起,运气不再站在陈乾的这一边,第四届小洲艺术节没有如期进行,陈乾和阕正纲创办的公司也由原来的8个人减少到只有1个工作人员。
事业的低谷 拍档离开,公司停滞小洲村变成大工地
2010年到2011年,陈乾事业处于停滞状态,阕正纲离开公司去红专厂艺术园区工作,没有了拍档的陈乾继续执拗地留在小洲,回忆起那段时光他感到不堪回首。
2008年底的一天,陈乾和阕正纲站在小洲村某民宅四楼屋顶,那在村中已经算是较高的建筑,他们踌躇满志看着洒满夕阳的屋顶,那时阕正纲的屋顶上还有一台天文望远镜,他们经常一起喝茶、看星星,那时候他们还拥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让小洲村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乐园。

这一年的雨季尤其漫长,陈乾的房子墙体的一半都在渗水,他重新租了干燥的房子。他非常舍不得那座老院子,在2010年,小洲村村民看到村子的繁荣,大家开始拆掉自己的老屋,在原址上重建,小洲村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因为这个事情,陈乾四处奔走,联系媒体、艺术家、公众人物,希望阻止小洲村的拆建,但基本没有效果,大部分房屋不属于文物,村民有权力自主处置。

现在,陈乾已经对此事表示理解,因为村民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小洲村是否能成为艺术村,不是少数人的力量可以决定的。

阕正纲的离开让陈乾感到非常无助,不久以后他们相互取得了谅解,因为大家都在怀疑这种坚持的意义。陈乾说自己在那时也感觉到绝望,只是自己天性乐观,很容易就能找到满足感,加上自己对金钱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唯一要处理的就是家人的担忧。

2010年底,第四届小洲艺术节搁浅,没有再如期举行,但是小洲村已经变成了旅游休闲景点,那年春节,小洲村成为广州市民的大游乐场,原本艺术家享受孤独的树林、感受历史的祠堂都变成了农家乐,村民们其乐融融,感受商业带来的愉快,对于他们来说,艺术确实不是那么重要的。

对于小洲村,刚离开校园的时候,我的目标是把身边的艺术家推广出去,现在我希望做的是把市民拉到艺术的氛围中来。——陈乾

真正的融入 在小洲村成家接来父母打造适合这里的艺术节

陈乾永远有自己的满足,他也逐渐冷静和沉寂下来,买了一辆二手的摩托车,在村子里窜来窜去,不亦乐乎。

第二年,他谈恋爱了,并且准备结婚,陈乾表示无论事业如何,都不应该影响生活与家庭,他的理解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千万不能背弃生活,因为艺术不是你失败生活的避风港,所以他要坚持艺术保证健康的家庭生活。两年后,他结婚生女,在当下的艺术圈里,算是另类。

在看似荒唐的生活中,陈乾兑现了他对家庭的承诺,他的父母也在小洲村安居乐业,在桥底的艺术园区,父亲和母亲开了一家小卖铺,他们在靠近江边的地方开辟了一小块地,种了水果和蔬菜,陈乾说:这正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2年12月,第四届小洲艺术节开幕,这一次艺术节主题为“蝶变”,意思就是从艺术聚集区到艺术创意产业区的变化。

不难看出,这届小洲艺术节有了政府背景,提炼出了“小洲模式”概念,呼唤艺术工作者、画廊、美术馆、策展人员及机构、专业文化服务和商业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府政策的良好结合,推进小洲由自发形成的艺术聚集区向艺术创意产业区变化和发展,并结合生态城的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让生态与文化的结合在小洲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洲艺术区是利用广州南沙快速路高架桥桥底空间建设的,以原创艺术工作室为主体,同时拥有大型展厅、艺术品市场、艺术沙龙和休闲场所的综合性艺术区,陈乾成为这个艺术区的具体运营者,负责策展、活动及艺术管理。

小洲艺术区内部有一条贴了几百张海报的走廊,那是近十年发生在这个村庄里的所有展览,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艺术区与众不同是它的气质,有着城乡接合处的热闹,也带着工地式的生机,最重要的是,可以直接看到它的运转,一群群打着赤膊的年轻人在完成硕大的雕塑,机器在切割粗粝的木材,画家敞开着房门在工作室里作画,就在艺术区里,一个农民从河涌里捞出一条将近一尺的塘鲺,远处传来手鼓的节奏,更远处则是农家乐大排档招揽客人的声音,陈乾说,这就是他想象的艺术生态。

陈乾说:艺术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名利场,艺术应该在生活里,在你的手边,在你的墙上,在你走的路上;艺术也可以在菜市场,可以在农民的家里,可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总之在小洲村,这种形态正在形成。和六年前相比,陈乾并没有改变太多他的想法,只是发展和实现了。

如今的小洲 艺术平台已逐渐成形可买物美价廉艺术品

常驻小洲村的艺术家郑凯曾谈到艺术节的设置,他觉得固定在一个区域内不太合理,他觉得小洲艺术节应该与这个村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空间,把艺术融入整个村庄,比如装置艺术,比如涂鸦,比如一些演出,比如环境艺术,都可以发生在村庄内部,村民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成为艺术节的一部分。在当时,陈乾的想法与其不谋而合,在第五届以环保为主题的小洲艺术节中,这一切都得以实现,组委会完成了艺术家和普通市民的艺术派对,

村民的生活区域也参与其中,比如菜市场,就一度被艺术家以一种新的形势进行诠释。最初,陈乾他们这样的行为会被村民觉得无聊和可笑,现在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2013年,陈乾策划了以废旧物品换取艺术家作品的活动,他的策划思想是让普通市民参与进艺术活动,把艺术的门槛拉低,让大多数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艺术和对艺术产生兴趣。如果说在刚离开校园的时候,他的目标是把身边的艺术家推广出去,现在他希望做的是把市民拉到艺术的氛围中。

2014年,陈乾应邀去了台湾、成都、长沙等地的艺术园区参观,在这些艺术园区他学习到了很多实际的经验,但是他认为小洲村和这些地方都有所不同,大部分艺术园区都是建立在废旧的工厂,而小洲村是确实有这样一个村庄,所有的开始都是从十几年前那几位提前发现这里的画家开始的,就像一个蝴蝶效应,陈乾也是其中的一次振翅。

如今,陈乾已经立志在小洲村这个已经逐渐成形的艺术平台上做事,他的理念是“到小洲,买物美价廉的艺术品。”但是他又强调小洲村与深圳大芬村有本质不同,这里不出售复制品,是绝对的原创基地。

小洲艺术区的第三期工程已经竣工,工作室也全部出租完毕,在这里,每平米的租金是15元起,在广州属于不可思议的低价。近期,小洲艺术区策划了园区的作品拍卖会,还有一周多开幕已经有两幅作品被认购,都不过万元。

陈乾表示这次拍卖的作品大多价格不高,适合初级的艺术爱好者收藏,如果市民想买画来装饰会比较划算,因为一些画作相当于成本价出售。在今年年底,陈乾也准备开自己的个人画展,他对自己的画作卖出高价并无期待,他承诺自己的整个展览作品单价不会超过千元。

将来的小洲 覆盖免费WIFI可买艺术消费品

陈乾的策划理念和艺术态度并非是所有的人都赞同,今年刚好30岁的他已经历尽沧桑,在小洲村的日子里,他只有一次离开这里去广州市区的一家拍卖行工作,没过多久就辞职离开。他已经属于这个村庄,村子里的多数人都认识他,和他走在小洲村,你一定会羡慕他,因为没走多远就会有人和他打招呼。

而整个艺术园区就像一个敞开大门的院子,它就在路边,马路对面就是规模庞大的大排档,我们注意到艺术家混迹在村民之中,他们的手中没有雪茄,没有红酒,采访时恰好端午前夕,于是在村中祠堂的龙舟饭上,见到诸多画油画的,画水墨的,摄影的,写诗的……陈乾说,只要你喜欢,第二天还可以去另外一家祠堂里吃。

通过6年的观察与交往,从陈乾这个异乡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小洲村的发展轨迹。如果没有前面三届的小洲村艺术节,现在的小洲村会是什么样子?是适合隐居的世外桃源还是迅速发展的新农村,是少数画家的休闲地还是多数市民的艺术游园会,是艺术家部落群还是市民生活艺术的体验基地,这一切都已经不得而知。

现在陈乾已经不需要再去为初到小洲村的人带路,因为不久的将来,他推动的APP实时地图即将推出,村子里也会有免费的WIFI,艺术区会有更多的展览和拍卖,到那一天,在这里购买到的不仅仅是艺术收藏品,更多的是艺术的消费品。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