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拍假与假拍”为题,报道了广州佳昊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古今通宝展览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虚假鉴定,以境外拍卖为借口骗取服务费的问题,在业界引发反响(本报“本报评论”栏目曾专门评论过古今通宝公司的相关行径)(广州无拍卖资质机构收天价服务费敛财)。事实上,这些公司并不具备文物艺术品拍卖资质,只是利用法律、监管等方面尚不完善的空当,浑水摸鱼,借拍卖之名,行诈骗之实,这就是收藏界屡禁不绝的“李鬼”拍卖行。
在央视此次推出的“拍假与假拍”报道中,节目总结道:“拍假与假拍已成为行业内的一颗毒瘤,任由这颗毒瘤恶化,受损的不仅是藏友,更会让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虚假繁荣、畸形发展。”
“李鬼”拍卖行产业链
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表示,拍卖行业深受“李鬼”之害。“拍卖行业是服务性行业,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信用度决定未来的生存,正规经营的拍卖企业这次蒙受不白之冤,要做很多解释工作,而一些新的客户也不敢轻易进入。另外,受到这种负面报道的影响,相关部门会对拍卖公司实行高压监管,难免出现管死真李逵,放活假李鬼的现象。”
“‘李鬼’拍卖行的复制速度会像癌变一样,在老公司里干了一段时间的员工,发现其中利润和‘盈利模式’,就以类似的模式单干,成立另一家公司。如此一来,出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李鬼’拍卖的人员。过去,这类公司主要出现在广州,现已扩展到深圳、东莞等城市。”广东省拍卖业协会秘书长郑晓星如此介绍广东地区“李鬼”拍卖行的情况。当前,广东省具备正规艺术品拍卖资质的公司不到20家,而据内部人员透露,在广东,以各种名义从事艺术品拍卖的“李鬼”拍卖行有上百家。
“‘李鬼’拍卖行的诈骗手段不断升级,越来越高明,而且已形成一条涉及范围广泛的产业链。”欧阳树英介绍,最初,他们会和个别拍卖公司联营,以委托征集、高估价等方式操作,获得利润。
自律和监管的升级,也使“李鬼”拍卖行“与时俱进”,直接以展览公司或者文化管理公司的名义,化身多家公司,以不同身份展开欺诈活动。从去年开始,又开始忽悠到境外拍卖。“现在很多升级说法,比如到美国进行拍卖,委托人拍卖前的费用更多了。”郑晓星介绍,而且这些公司在退回拍品前,甚至会收回各种合同,避免留下后遗症。
“李鬼”为何打不倒?
上海泓盛董事长赵涌表示,“李鬼”拍卖会之所以难以整治,一方面,这些公司往往注册了多个展览公司和艺术中心,打一枪换一炮,一个壳在运作一段时间之后,再换另一个继续诈骗。
在打击“李鬼”拍卖行时,往往也会遇到法律依据不足的情况。“搜集证据困难,他们对法律条款事先有过研究,规避了大部分的法律风险。”郑晓星介绍,首先是公司的名称不用“拍卖”二字;和客户签订的不是拍卖合同,而是“服务协议”,避开《拍卖法》的追究,工商、公安或者行业协会对它没有约束作用,一般的拍卖管理办法也对它无计可施;此外,很多上当受骗的藏友提供的拍品不是文物,《拍卖法》也无法保护他们。
赵涌表示,要从实际上整治“李鬼”拍卖行,“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工商、拍卖协会等管理机构一起采取措施,而且,在起诉方面,一旦涉及诈骗,参与者也有连带责任,应通过法律手段,杜绝他们再次进行诈骗。”
辨识“李鬼”六大要点
辨识“李鬼”拍卖行可以通过六大要点进行甄别:第一,受理拍卖的公司名称和合同订立一方主体必须是拍卖公司,没有拍卖两个字的公司,无权代拍卖公司征集拍品;第二,拍卖援引的法律是《拍卖法》,而不是《合同法》,寻找法律依据,需要找对条文;第三,正规拍卖公司与送拍者签订的是“委托拍卖合同”而不是“服务协议”;第四,正规拍卖行在拍卖之前不收取任何费用;第五,拍卖会的举办地点一般是境内不是境外;第六,“李鬼”拍卖行公司的估价一般都远远超过藏家的心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