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岳增光:创新是时代对画家的要求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07-14



岳增光

岳增光的工作室位于北京环铁艺术区,这里没有高楼,只有简单的几片厂房和长满野草的空地。敞亮的工作室内布置简单,朝南的墙上挂着几幅绘好的作品与未完成的黑白底稿。

有别于传统山水,在岳增光的画面里,线条成了抒发情感的主角,墨则作为增效的辅助,这一独具特色的呈现方式源于他对古代壁画的长年研习。“有一天在观摩壁画时,我突然发现壁画中衣纹的线条组织与山的脉络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岳增光尝试“以画人物的方法画山水”。

在解决线造型的同时,岳增光对色与墨也有自己的研究。“工笔山水与写意山水各有用色、用墨的传统,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做到用色艳而不俗,用墨黑而不浊,我一直在探索。”在笔墨形式语言上,岳增光借鉴了传统的青绿山水,在他的画中,常见蓝与绿相结合的鲜明色调,沁人心脾。对笔墨的研究亦延伸至画面的意蕴,岳增光主张借鉴写意精神,力图做到工笔为表皮,写意为内核。对线条柔韧性和张力的锤炼,他下过一番苦功,同时尊崇古人所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岳增光坦言,让工笔山水在新时代得到发展与弘扬,一直是他多年来的梦想。在他看来,传统笔墨语言失去相应的生长环境,而在体现新时代精神的笔墨范式尚未真正建立的条件下,时代给了每个画家同等的机会。

线描传达山水之趣

记者:你的作品以线的丰富表现为主,有别于写意山水以墨为主的表现方法。你是如何发掘这种创作手法的?

岳增光:实际上,绝大部分山水画家是以线造型的,皴、擦、点只是线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长期对中国古代壁画的研习给了我最初的灵感,我发现壁画中衣纹的线条组织形式那么完美,极具形式感,令人叹服!于是我尝试着把衣纹的线条与山的脉络结合起来,结构上再加以装饰化的处理,丰富和改造传统的青绿山水的造型语言体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笔墨语言程式,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记者:你如何锤炼线条的柔韧性与张力?

岳增光:我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对传统绘画,特别是永乐宫壁画以及敦煌壁画的大量临摹,采取慢临和快临相结合的方法。慢临为体会线条笔势的转换,快临是检验自己对古人线条笔势的理解程度。说到“笔势”,这个词不好讲清楚,是书法中的概念,也是我的第二种途径,即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研习。锤炼笔墨,研习书法是一条捷径,因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古代文人画家的书法修养很高,他们讲“书画同源”,就笔墨训练这一点来看,不是虚言。

审美认同“秀骨清相”

记者:你的作品兼有青绿和水墨的特点,你希望在作品中传达怎样的审美观?

岳增光:我比较喜欢南方的石山,以骨取胜,附着物极少,很好地体现了山的本质。在审美意象上,我倾向于魏晋时期的“秀骨清相”;在形象塑造上,我采取谢赫“六法论”中推崇的“骨法用笔”,以内擫与外拓相结合,内擫为主,塑造山水之形、山水之骨,寓山水以清健爽朗的人格意蕴,以我笔写我心,这也是我的审美观。

记者:你的作品有很强烈的形式特征,在艺术风格上如何进一步突破?

岳增光:笔墨语言独特,形式感强是大家看过我的作品后比较一致的看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又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笔墨语言和程式也是我这些年的追求。现在看来,作品风格大家还比较认可,算是取得了一点成绩吧。当然,随着阅历的增加,笔墨语言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因素,艺无止境,我也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记者:山水画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新?

岳增光:相对于人物画、花鸟画来说,从传统到现代,山水画的变化是最小的,这个现状不太令人满意,但从另一个角度也给画家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又能体现时代风格的艺术语言,时代给了每个画家同等的机会。对于在创新路上努力的画家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改革派。当然,也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不然所谓的改革和创新都会失去意义。

记者:你怎么看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岳增光:我比较关注艺术市场,也做过相关调查研究,这个问题我可以谈一点个人的看法。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对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一部分金融资本涌入艺术市场是不争的事实。金融资本的进入,对繁荣、发展和壮大艺术市场来说,肯定是好事情。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大量涌入,有可能会出现短期内艺术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当资本撤出后,价格又迅速回落的现象,这样会损害大多数艺术品投资人的利益和投资热情,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对于其他市场来说,艺术市场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国家缺少相应的立法,所以监管起来难度也会更大。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稳定、繁荣的艺术市场,这一点,我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