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Mao Space双馆绽放,璀璨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作者:周瑾 2014-08-30



MaoSpace创办人毛文采与艺术家合影

Mao Space开幕大展于2014年8月29日下午隆重举行。“Mao Space静安嘉里中心”、“Mao Space衡山坊”两馆同时开幕,展览由著名独立策展人黄笃担任策展。

“Mao Space衡山坊”展览“命名物的方式”

“Mao Space衡山坊”展览主题为“命名物的方式”。参展艺术家包括:蒋志、邵译农、杨心广、任芷田、马树青、吕山川、张雪瑞、王雷。策展人黄笃介绍展览主题时说道,“物的概念既指实在的物质属性,也是与对象相关,更与人的主观意志相联系。在《说文》中,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因此,物的释义:一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或动物;一是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与自己相对的环境;一是指与人相对的客观世界。事实上,物在西方语言中则蕴涵广义性,通常指物品、物件和事件,甚至还包括社会、客观环境及颜色等。”

以“命名物的方式”为题,旨在呈现艺术家从微观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解构或赋予物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意义。“命名物”即指“解析物”。它更表明艺术家对物的重新界定,即物成为他们魔术般观念介入、塑造和解构的对象,并生成了新的内涵与形式——既是自然自在之物,又是文化词语;既具有主观之物的观念,又呈现纯粹语言的形式。这一切都充分反映了艺术家独特的视觉哲学维度——时间与空间、自然与人工、过程与行为、消耗与存留、现成品与改造、实在与虚空、隐形与显性、生命与死亡的辩证性。

“这些人与物之间的微妙甚至有趣的关系,常常容易被忽视。策划这个展览,为的正是希望观众在看展的同时,还能引出一些思考。”黄笃补充道。

 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宏大叙事日渐式微,而日常生活的微观表现渐成热点,回归自然与艺术本体成为必然之势。这就导致了“去语境化”的艺术语言的转向:既体现了对中国当代艺术谱系和话语的解构,也反映了对自身文化回归和民族自觉的认同,甚至还展现了对中国美学意念的诉求。这次受邀参展的艺术家们充分表现了他们个人的天赋、睿智和创造力,其作品也从不同视点折射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变化的现实。因此,该展以“命名物的方式”为题,旨在描述中国社会转型中当代艺术的新走势。这正是此次策展的动机和理由。

有“视觉诗人”之称的蒋志,展览中的摄影作品“燃烧的花朵”展示出他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摄影手法---运用鲜花、火焰最简洁的素材,将渴望,记忆,希望,爱,命运,死亡,全部汇入作品中。以鲜花,作为美、自然和爱的代表,被原始而具有象征意味的命运之火吞噬,让人感受到一种同样永恒的象征意义,以及暴力和愤怒。作品《礼物》,按我们日常对“礼物”的界定---“礼物”是一种交换。而艺术家则对“礼物”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作为礼物,他给出了,但给出的没有‘内容’,给出的同时,礼物的所谓‘内容’流逝和消散了。它排除了互赠的可能,而成为真正的礼物。”作品《马尔代夫工作备忘录》是艺术家在马尔代夫短期旅游中的创作笔记。是时,艺术家带了一台因进水导致故障拍摄不出正常图像的相机去工作。作品强调了一种偶然性、随意性。蒋志的语言多元广泛,涵盖了架上绘画、摄影、影像以及装置等多种媒介方式,具有极丰富的观念表达的语言方式。



展览现场

邵译农的艺术跨度较大,涵盖了不同媒介和观念。其作品“木本心”,邵译农把一棵树主干切割成六段,通过利用传统工艺方法,即日复一日对树木进行烘烤、打磨、披麻、挂灰、上漆以及再上漆。该作品的观念就在于集木、人、时间、劳动和美于一体。在这充满了时间、行为、过程的创作中,我们既能洞察到木的自然节律和质朴简约,也能感悟到人的劳动与自然相关的生命、时间、生长的外化状态。

木料,陶土和石块是杨心广雕塑的主要素材,作品本身悉数封存了生产的全部痕迹。艺术家将一根根老房子拆下来的房梁,创作了作品《抚摸》。原来每根房梁上面都写有表示方位的字迹,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术语。艺术家将木梁抛光,再把字迹抄回去。这一行为改变了物体“实用”的形态,让它具有新的生命感。像人的身体一样,自然而随意地摆放在一个空间。这是一个容纳了各种机缘的作品,揭示了记忆、身体、时间,等多重关联。

参展作品为“尾气灰系列”,是任芷田用了现成的“丝绸”为画布,以他收集而来的“汽车排气管上的灰”调和为颜料,进行创作。“苏丹红系列”则是以“化学染色剂苏丹红”为颜料创作---“苏丹红”曾被并无良分子用作食品添加剂。作品让“废弃物”与美感并存,“美与丑”同时隐藏在形式感里。

生于天津的马树青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不可多得的国际化身份艺术家。他于1976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9年赴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攻读自由绘画专业,之后便旅居法国,成为活跃于北京与巴黎两地的当代艺术家。马树青的绘画侧重于“纯形式语言”,他用强烈的色彩表达欲和极端的颜色、线条营造出深具个性的抽象艺术语言。表现了色彩与色彩的关系、色彩与虚空的关系,让色彩作为物质化的东西处理形成语言。

吕山川,他的绘画风格来自具象的西方现实主义传统,继而又发展成了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新现实。伴随着熟练的表现性语言,他把公共性的空间图景植入到自己对人类生存现实的人文关怀和对“在当代”艺术的探索之中。此次展览作品《金色大厅》《头骨2号》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及思考维度。

张雪瑞,在创作中以物质“变位”的方法探讨新的观念、语言和形式。她通过对日常图像或生活物质的置换、移置、变位和转译来生成新的个人叙事。她以一种物质变位或空间变化的观念,营造出了从残缺美感到奇异景观,再到质朴美学的形象。其作品《烧心》,在绢布上,以灼烧的方式,留下爱的痕迹。《四季》以织物拼贴出春夏秋冬的印象。《老房子》以拆房子留下的砖块与旧线帽,重塑了艺术家对房子和家的理解。



王雷作品《今砖》(静安嘉里中心MaoSpace)

艺术家王雷的作品,以编织的方式介入,以其个人化的编织语言对报纸中记录的时间、事件进行了从解构到重构的转换。他以编织这一行为表述了对刚刚化为历史的现实的解读。作为一位央美实验艺术系毕业的装置艺术家,王雷擅长对不同色彩的纸质媒介进行裁切,再搓出纸线,运用编织(Intertexture)的概念,重新结构出新的形体与物品——其作品《北京》是以《北京晚报》为材质,编结成“防北京雾霾的口罩”;作品《今砖》则是报纸打浆,制作成日常所见的“砖块”。通过艺术家的视觉化处理,重新解读了报纸包涵的信息意义,即“媒体也是一种生产方式”。呈现出某种客观、平和的对历史、现实以及未来的态度。

据策展人黄笃透露,他还有望将“命名物的方式”作为系列主题,相继推出“系列二、三。。。等分不同门类进行策划的群展”,并且在美术馆、博物馆这样的大型场馆里举办,由此便可汇集更多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参展。



龚辰宇作品 (静安嘉里中心MaoSpace)

“Mao Space静安嘉里中心”“三个青年艺术家的个案”主题展览

位于静安嘉里中心的Mao Space则集结了三位当下表现优异的新锐艺术家,以“三个青年艺术家的个案”主题展览,向大众展示当代艺术的新生面貌。

参展艺术家“是小波”,198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其作品《调色板》,作者试图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假照片”的意象。



王从义装置作品《飞翔的梦》

“王从义”198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创作作品《飞翔的梦》,作者想要用一种飞翔的幻象来表达关于童年的梦想、记忆深处的童话和那些模糊而又真切的记忆。

“龚辰宇”1988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在读。参展作品《未眠系列》,作者创作有着清晰的私人体验的印记。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