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09月20日(下午)
地点:798艺术区艺凯旋艺术空间
内容:祝铮鸣印度拂尘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赵力:今天关于祝铮鸣个展的研讨会开始,大家都非常熟悉就不介绍了。我们直接进入正题首先有请艺术家武艺发言。
武艺:展览非常好,艺术家用了四年的时间,很用心,这是一个类似于修行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上世纪50年代徐悲鸿等艺术家也都有过关于印度题材的创作,但祝铮鸣与他们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她是更深入的那种,她并没有去过印度,但创作出来的作品却很有印度的味道,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我喜欢到一个地方住一段时间去感受一下来做画,方式不同但效果却很好。
赵力:我觉得更重要是这些作品与文化的关系,下面有请孙磊发言。
孙磊:这些作品是一个重建,我记得有一个作家叫耐保尔,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写过一系列关于印度民情的书。他把印度描述成非常有意思的,很神秘的地方,这是一种相像,我觉得祝铮鸣使用非常当代的方法来建构一个新的世界,不管是结构主义的方法还是什么方法,同时碎片化建构的试用,是我们今天当代艺术领域里面创作方法一个很好的尝试。她的笔法还有她的想象力的建构,对新一代水墨的激发会有好处。
赵力:小均很认真,可以先说一点。
朱小均:祝铮鸣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每到一个地方,比如教堂、机构她在门口拿着板凳和桶开始画,几天的时间画了一本。刚开始想年轻人能不能跟大家融为一体,后来发现她就是这样的。是把绘画当成一种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创作状态,在认认真真的画。她真的热爱艺术,并且身体力行的回到绘画本身的这样的一个方法。
后来她的个展做一个应用题材的时候也看了相关的资料。她对于没有去过的地方是用东方想象充满了个人的创作,在我看来祝铮鸣是一个新表现的艺术家,她越来越注重传统的创作方法本身,使用更多元化的创作方法、色彩,与她开始进入市场的工笔画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她有不断突破自己的要求。
我们知道印度是一个非常有信仰的国家,这种信仰在中国是缺乏的。我想祝铮鸣是希望通过这个创作找到内心追逐的东西。那些东西可能和艺术本题相关联,比如内心的信仰,她将信仰外化成图象和充满东方想象的神秘的国度,这些是祝铮鸣不断自我发现的新路径。
王澈:我跟祝铮鸣是同学。我大概从两个方面谈一下对她新作的感受。
第一个,她这一系列作品从个人自我情感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观看经验。在看祝铮鸣的文字和图片时,感到她的绘画表现的是她的精神国度,这个精神国度和现实的印度是比较相同的,所以她使用想象的印度来创作。这是祝铮鸣她的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对观众来说很容易进入到绘画里面感受她的精神状态。
对于我们没有去过印度的人来说,如果未来去印度的话,可能会受到她的这种精神上的引导然后去体验。另外就是她使用印度画的图式,来区别于前辈,因为很多前辈是借鉴一种图式,祝铮鸣不光把图式给大家呈现出来,也把这种图式背后的语境一并给大家带过来。所以她的作品从图式还有背后的逻辑性都是比较完整的。
还有一点我认为祝铮鸣是一个比较完整或者是比较有思考的艺术家,在当下这种大面积使用破碎语言创作方式的时候,这个破碎语言是我最近写作一直用的词,这个词来概括一些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状态,我认为很多青年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是对于一种历史的记忆或者成长的记忆进行的拼凑式的创作,这个创作是没有态度的,不反应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点。但是祝铮鸣在做印度作品的时候,有比较完整、比较终极的体验。这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也是把艺术还回到现实社会的一种表现。
宋继瑞:祝老师人很美,画也很好,心灵也很干净,这个是比较少的。这些优点都在她的作品中有一定的呈现。她的作品看的时间越长越有味道,所以说首先能吸引人看,再就是能看进去。这是我看到祝老师作品后整体的感受。印度我没去过,我潜意识觉得印度是一个不太安全的地方。但祝老师的作品却很温馨,这或许与祝老师的心性有关。就是在祝老师的眼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没有一些负面的东西。
刘梓封:我是这个展览的策展人,对祝铮鸣的画了解最多,每一张画都认真的看过。我的看法在文字上有叙述,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王静:刚认识祝铮鸣的时候觉得她是一个人画合一的艺术家,她想表达的东西跟她内心寻找的纯净的世界是吻合的状态。这次祝铮鸣说她开始画纸本的过程,没看到画的时候还充满期待,看到之后更惊讶。这些作品是她自己对印度或者印度代表的精神世界的审核。不管是关于印度的宗教还是社会生活,带我们领略了一个既跟我们想象不同,又属于祝铮鸣的精神世界的印度的国度,我非常喜欢这部分的作品。
杭春晓:70年代的水墨画家,很多在图上说事,他们试图在这个图象制造的前提上做更多的思考。祝铮鸣这个展览或者这个画,体现出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就是它到底是速写还是想象?那么表述上来说是祝铮鸣制造的想象。但是我们看这样的图片,无论它的这种描绘方法,或者是描绘的内容更像什么?
这些作品让我联想到,我们是在跟真实的世界发生关系还是跟资讯的世界发生关系?作为一个组画作品,它整体的前提不是一个简单的图象诉说的创作。而这样的改变对于今天水墨具有一种迫切性。水墨无论是新水墨,如果只是拿新的图象说明新的图象故事,它无法支撑水墨作为当代艺术的方式。当代艺术是建造新的方法,没有这样的改变思考的支持,那么新水墨肯定就是一个简单的市场故事。怎么摆脱这样的东西,实际上要做深度的研究。这个深度的研究要放在这个图象的态度上。祝铮鸣的展览做到了起点的第一步,她试图画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是一个改变。这样的改变,我们为什么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有的人说这是祝铮鸣心目中的梦,或者是祝铮鸣心目中宗教的对象,但是心目中的对象可以有很多,柬埔寨、尼泊尔都可以是,但画的这个东西跟尼泊尔有什么区别?跟其他东西有什么区别?如果是简单的想象的精神归属的话,这个精神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但用抒情的方式表现了这样的目标,表现了宗教虔诚的幻想,而这个幻想在这个画里面非常有意思。如果进一步追问,我们看这个画,包括从一开始我们会觉得有的作品有这种速写,无论素型和场景,这种信息有可能来源于日常经验的其他信息。怎么把这样的一批绘画跟日常经验中的其他经验,再发生什么关系,可能更深入的图象,只是在说一个图象,让图象融入进去。我们进一步去检讨,这样想象的对象或者是思路的对象,它是有哪些其他的环境,这个环节有哪些资源构建,有哪些文字资源的和想象的构建?有没有想象的来源,把这些东西作为一个整合和整体的项目,就会抛出一个问题,我不是简单的画一个想象的印度。如果只是画简单的想象的印度,画活佛的人很多,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我来建构心中的向往。以及怎么和现实资源历史资源和图象资源的综合,那么我想祝铮鸣去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她作为当代艺术的画家,直接介入一个视觉,我们对视觉的态度和前提是什么?我们对看上去真实的时候态度是什么?没去过真实的世界不代表真实世界的资源,尤其是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和整个数码时代,我们没去过的地方也是变相去过的地方。我们去过也是用数码的方式保留或者是去过。视网膜的观看在今后过程中都是不重要的。问题是视网膜的方式是什么样的。
这个对于简单的图象故事,用新图象新水墨是一个起点,但是这个起点怎么走?是走到一个重新检讨的方式,还是一种思想的力量,或者做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新的概念只是一个新的故事,只是一个新的图象方式。如果不把这样的方式打碎了的话,我想一直会面对尴尬。怎么摆脱图象背景的尴尬,在今年看到的很多的案例都发生了变化。像祝铮鸣等都不满足于说一个绘画故事,试图去摆脱这个围墙。
石磊:我也是一个喜欢祝老师画的人,初次了解是在到杂志上。她作品中人物脸部开片色彩的描绘非常有特色。从画的背后看到她的孤独和安静,不管大画面还是重色彩,都能表现出主题。都是一个安静优雅的主题。
赵力:刚才大家都是感想性的,下面学术主持、艺术家的发言尽量全面些,首先请学术主持杨建国先生谈一谈。
杨建国:第一次看祝铮鸣的画的时候,是比较震撼的。第一次看到比较新鲜,她的画是有精神的。也有人诠释过,但感觉不同。这次新作品,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祝铮鸣的一些新奇想法,这点在于她要做一个工程。今天祝铮鸣觉得印度是美好的印度,她的心地是非常的干干净净的,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梓封:我听大家都在谈画面背后的东西。其实祝铮鸣的画吸引我的是画面前的东西。就是这个画带给我什么感受。首先她有一种绘画基本美的体现,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来说这是关键的一点。恰恰很多人做不到,祝铮鸣有这种天赋,在她对写意画没有太多的尝试的经历下,很短的时间内把作品呈现出来,而且呈现出来它独有的味道,是她优势的地方,也是画吸引我的地方。其实我忽略的是背后的东西,背后的东西是有的,但是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在绘画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祝铮鸣:刚才的好朋友、老师、前辈给我很多的总结,听了很感动,不管是画前画后,很多东西不是我考虑的。我就是纯粹画画的人,不觉得自己是艺术家,不觉得自己做一个什么事情,我的目的非常的纯粹,因为这跟武艺老师说的一样把画画当做一个爱好。大家说你为什么画这个画?包括我运用很多的内容,这批画是我在工作的时间创作的,因为觉得青春有限,每年有两个月的时间浪费了,就在课堂上跟同学一块画,所以很多同学都以为我是在给出版社画插图,其实不是的。
这批画对我个人的意义非常的重要。因为通过十几年工笔画的实践,我的作品都慢慢的被人们喜欢,慢慢的被市场接受。这些不是我关心的,我关心的是自己的绘画能走多远,我希望自己是能够走更远的女画家。因为女画家相对男艺术家来说是稍微弱一些。我希望这些创作能够指引自己在艺术的创作上走的更丰厚一些。
我的工笔已经有很强的个人印记,被大家所熟知,因此我常想接下来怎么走?是重复继续为市场服务,为喜欢我的画的藏家服务?还是基于我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在想在上学的时候没有经历太多的写意,现在尝试还来得及。包括我对中国绘画的热爱,对东南亚绘画的热爱,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做,就是深入传统,深入写意,深入亚洲文化。
大家说为什么喜欢画印度,是不是因为你是女艺术家?我说不是。包括中国,我的老师武艺先生去过敦煌,也去过日本,画了很多日本的街景。我觉得敦煌和日本都是印度的分支。那个能够诞生佛教的国度到底有多深的文化可以挖掘。通过三年的时间,最开始不是很成熟,刚开始画的一些小的红的系列。第二年我看了大量的小说,包括各式各样的游记还有网络电影,从南到北的地理人文艺术的工艺品,所有的从图书馆借来的印度的书我全都买了。包括印度的服饰和服装,我想系统的了解这个国家。
后来通过两三年文字的学习的过程对我的工笔是很大的帮助。包括一些朋友会说你的工笔给人的感觉是很简洁的。那印度的美术给人的感觉是烦琐的。但是我觉得把加法玩的特别好的时候你才可能玩减法。所以我在很多的访谈当中就讲,把我的工笔做减法。我想玩加法再做减法,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画印度画,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苛刻的过程,我想我对亚洲文化的探寻,对我们整个文化资源,包括它的信仰,包括人文,包括地理和历史的学习和挖掘,对我们的创作是非常有裨益的。
所以这个展览是我学习的汇报展,这个学习我会继续进行,比如说明年后年我会换另外一个主题或者换另外一个材料,但还是亚洲文化,画的还是我自己喜欢的水墨。我希望它是跟我的工笔画是两套并行的,一直到老。我对书法也很喜欢,这个画也有印度文字的书写。大量体现书法的事情非常好,跟英文不一样,亚洲的文字本身就很好。
赵力:今天这个研讨会我们发言还是比较真诚,我写了一篇关于祝铮鸣的文章,写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问题在哪里?就是对于一些新的,或者是我们当代艺术家其实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缺乏从个体的认识到整体的认识。所以我最近写了一些水墨艺术家的文章,刚刚开始,也是想有所了解,接触到他们丰富的个性,包括丰富个性的游离彷徨,纠结或者迟疑和困难在哪里。这次祝铮鸣的展览之前因为她写文章,去她的工作室看了一下,包括她的一些作品,刚才大家在讨论里面谈到一个话题就是水墨意义的问题,水墨发展的出路问题等等。我在想在我们的环境里面展览的意义是什么?展览对这个艺术家来说有什么意义?重要性在哪里?或者是这个作品或者是一个起点,对于其他的水墨艺术家,或者对我们未来的讨论更有基础这样的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讲,展览的意义本身如果是一个艺术家重新的一个起点,或者我们重新看艺术家来说,它的方式非常有意思,它拿出的工笔是以前的工笔。让不熟悉的人更不熟悉,让熟悉的人也有不熟悉的地方。
这次作品感太强了,是不是把所有的意境,信息,资讯、图象,文化来源,包括艺术家的愿景这种东西结合起来,这个展览会更加舒服,更加有情境?展览意义本身连续性可能会更大?
刚刚提到她的作品是在教学生的教室里画的,她说她怕浪费时间。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一种叫职务画,就是艺术家在画院里工作,创作的是院体画,但回到生活状态之后画的是文人画。所以我想祝铮鸣,很多时候在工作里面画的是工笔的。但是为什么在职务的状态里面,在学院里面画的是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对应职务画?这个是打引号的,这个时空的关系,身份的关系里面,追求是什么?或者是本质是什么?这也是我想研究的方向。很多的水墨艺术家都是职业艺术家比较少,更多是在大专院校工作。
所以在这里也是一个学习的探索,学到了很多,也感触了很多。虽然我们的研讨会画了段落,但是有一些事情我们跟祝铮鸣在一起,我们一起来体验性的关注到她内心的这种脆弱,敏感,这样有血有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