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联展由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友苏美术馆和上海大剧院画廊三家联合主办,历时4个月的精心筹备,不仅吸引了超高的人气,尤为难得的是,它吸引了来自美术评论界和媒体界的关注。前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顾问、美术史论家朱国荣先生担任此次联展的策展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先生特为艺术家李守白此次联展撰写评论文章。两位美术评论家于当日出席联展开幕式,发表他们的精彩评论,并为联展送上美好的祝词。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Arnon Perlman(柏安伦)先生夫妇到场祝贺,柏安伦先生为展览发布讲话。艺术家谢友苏先生的藏家,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包思岱先生专程从巴黎飞往上海,为展览发表讲话,送上祝福。
继2011年受邀举办“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展”,2012年受邀赴德国汉堡举办“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李守白海上风情德国艺术展”之后,这是李守白近年来的一次重要展览,联展展出了海派艺术家李守白10年来的倾情力作,展示了原创作品32幅。继过去数年相继在台北、香港和巴黎展出之后,苏州艺术家谢友苏的民国时期人物风情画第一次在上海如此集中地展出原作,展示的原创作品多达41幅。
透过李守白和谢友苏两位艺术家的心血之作,他们作品中浓郁的亲情、友情、爱情、人之常情传达给观众,打动、感染了前来观看展览的民众,引发他们心底强烈的共鸣。
上海和苏州过去都隶属于江苏省。清末民初,上海在西方列强的半殖民统治下,由农耕小县迅速向近现代城市转型,在文化上海纳百川,融汇中西,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发展成为一座世界性的繁华大都市。同样处于这一段时期的苏州则依然保留着小桥流水,曲径窄街的江南小城风貌,安静悠闲,平淡怡人,不减其古风遗韵。正是从这一时期起,两座城市的面貌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同,距离也拉得越来越开。尽管如此,两城的民俗民风却依然有着广泛的同一性,就像一条苏州河把苏州与上海始终连接在一起。
“市井风情双城记——海上李守白、姑苏谢友苏绘画联展”的策划正是基于两城中这样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化现象来展示两城饶有风趣的市井风情,让观众感受画中的浓郁乡情,倾听画里的吴侬软语,回顾和感悟过往慢节奏生活的美好时光。
李守白与谢友苏可以说是属于两代人。谢友苏是40年代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红旗下的老艺术家;李守白则是个60后的中年艺术家,他俩的生活阅历相差十余年,但是两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风情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用自己擅长的绘画风格将各自心中的市井生活描绘出来,其中既有画家自己的儿时回忆,也包含了父辈们的记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两位艺术家不约而同地绘画过许多相同主题的作品:弈棋、品茶、读书……家庭生活,好友欢聚,相映成趣。李守白的海派重彩画描绘了满溢着市井温馨和守望相助情怀的上海石库门生活,建构了一个关于老上海人世俗生活的艺术符号系统,一种艺术的标识。谢友苏则将苏州人享受慢生活的情趣娓娓道来,让人情不自禁的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中,缅怀一个正在遗失的纯真年代,一个需要慢慢品味的年代。在他们两人的画作中也许都分不出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哪个年代,因为这只是一种抽象的过去式。在这一方面,两位画家的心是默契的,因为他们想表现的并不是一座城市的编年史,而只是曾经拥有过的和还在延续着的市井风情。他们的作品借由工笔画的技法,饱含着艺术家对芸芸众生和世俗生活真诚的爱,异曲同工地带我们进入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合家欢乐、社会安宁。
正如本次联展策展人朱国荣先生(上海市美协顾问、美术史论家)所言:我们在回忆、留恋过去那个年代的生活时,实际上是在反省今天该如何重建人间的亲情与温馨。同时,本次展览契合时代主题,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据悉:本次展览结束后,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友苏美术馆还将联合参展第18届上海艺博会,延续这一场展览所带来的心灵享受。那将是李守白先生第11次在上海艺博会展出他的作品,谢友苏先生作品第一次亮相上海艺博会。上海艺博会以每年5万人的参观人数而备受瞩目,让我们期待更多观众投射而来的审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