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中国艺术市场金融化初试水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曹红霞 2014-10-31


2.8亿元鸡缸杯

2014年初,一篇名为《2.8亿元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的文章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文中,署名为“江因风”的作者以严厉的言辞斥责了艺术市场通过“炒高文物艺术品来凭空掠夺财富”。7月25日,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发布声明反驳此文。至今,刘益谦先后共发表6次公开声明,篇篇引发网友热议。

无独有偶,在之前的《功甫帖》交易中,围绕着该帖真伪以及文物鉴定程序的规范性问题,在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亢奋的情绪,折射的是光怪陆离的艺术品市场现状。当下我国艺术品市场发育到何等程度,又如何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艺术品市场潜力巨大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经历了最初由财富带来的物质享受后,其中一部分知识阶层和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了艺术品市场。90年代初期,当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艺术品拍卖行业,到了1994年前后,随着国内嘉德、瀚海、朵云轩、荣宝斋等拍卖公司的兴起,更多富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文化学者、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专家吕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艺术家们一生留下的原创作品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国内外庞大的收藏群体而言,收藏家每藏一张,市面上就减少一张,艺术品独特的稀缺性和独创性决定了其投资价值。在以前的市场中,艺术品主要以文物为主,价格昂贵非一般消费者能够承受,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被激发,包括书法、绘画等在内的普通文艺收藏品将大行其道,“长久来看,普通民众投资者才是文艺品市场的消费主体,而这个需求蕴藏着巨大的艺术品市场发展潜力。”

根据巴克利银行的推荐数据,机构投资者与高端人士会配置5%的资产进行艺术品投资。如果以保守的5%作为对艺术品潜在的需求进行估计,按中国130万亿元财富这样一个保守的数字计算,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就是6万多亿元。如果用可流动的有效需求只占总需求的1/3这个假定来计算,也有2万多亿元的规模,而目前的市场规模只有几千亿元。专家分析认为,潜在需求与市场现状的巨大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链发展滞后,很多想要进入的资本,特别是国外资本不敢进入中国的市场。

虚荣心支撑的繁荣不可持续

“有钱没什么了不起,所有人都敢鄙视财富,但没有人会鄙视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篆刻家任建安认为,从艺术品消费心理来看,富裕起来的人们都怕被人说自己没文化,像“土豪”,而从头学习文化没时间也不现实。为彰显自己的学识与品位,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墙上挂张老字画,最好还是名家的,屋里再摆几件老古董。这就是整个社会狂热收藏艺术品的深层次动因。价值连城的文物,在表现财富上显示了恰到好处的低调,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与物质追求的双重虚荣心。

这种虚荣心支撑的市场繁荣是令人担忧的。任建安认为,在这种虚荣的市场泡沫之下,大部分搞收藏的人,是不懂真伪、美丑、贵贱的,他们对艺术品的追求是狂热而盲目的。国内那些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疯狂购买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懂艺术品投资。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该买,什么样的东西不该买。只知道盲目跟风,根本不了解艺术史和艺术品在历史上的等级高下。

说到卖假货,国内的藏家一般会认为国外法律严格,苏富比[微博]、佳士得肯定不会卖假货。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百年老店的招牌只能证明它的经营历史悠久,并不能保证它打的这块金字招牌下,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艺术品由于它的特殊性,并没有一个明确客观的国际标准,来界定一件物品的新老与价值。

“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是检验艺术品的标准。”吕立新以书画收藏为例,作品之间的差距不是由什么权威评定的,而是通过对比鉴别出来的。艺术家真正专注创作至关重要,艺术功力一定是需要时间历练的,不能急功进利,正如一个好的书法家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出不来好作品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无不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情感以及百炼成钢的技法,折射出了他们对人文、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淀与思想升华。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也正在此。”

投资者与艺术家共同成长

我们很难想象一件作品都卖不出去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之路能走多远?艺术家需要时间的积淀、全身心投入,而艺术品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越成功,艺术家的生活越从容,心态也就越自信,这也就为他进一步尝试新的高度、开阔新的视野提供了可能。那么,艺术家如何在创作精品的同时也走好市场之路?

很多优秀艺术家及艺术品,没能和市场良好互动,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认为,“中国从不缺少一流的艺术,从不缺少一流的艺术家,真正缺少的是与之配套的一流宣传推介和健全的艺术品商务服务平台。”

任何一个好的艺术品,都是值得收藏的。吕立新说,我们进行投资收藏如果了解艺术家的经历和成长过程,对作品就多了一分感情,收藏的乐趣也增多一分。之前往往名气较高的人和作品一般是艺术品市场的宠儿。然而对于普通民众投资来说,又无法承受名艺术家作品高昂的价格。因此,投资一些有潜力、有实力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品,以最小的投入赚取最大的回报,这个过程虽说有时会显得漫长一些,但是,投资风险低,而且让你的知识和财富与艺术家共成长,使投资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吕立新与记者分享他的艺术品投资经,主要经验有两个,一是宁选小名头艺术家的精品,也不选大名头的次品,“艺术品投资要在自己的能力掌控范围内进行,盲人摸象的做法不可取”;二是选择最能代表其风格、水平和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成熟时期的作品。“明确了哪些人属于好艺术家,哪些作品属于好的作品,我们的投资收藏也就有了目标,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我国进入艺术市场金融化初级阶段

据了解,2011年,中国二级市场的总成交额接近1000亿元,而艺术品基金发行的规模仅50多亿元,相对来说体量很小,对市场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文化艺术品必须和资本市场对接,没有资本的支持,艺术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吕立新认为,最近几年,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艺术品的投资价值,日益深度地介入艺术投资领域。金融资本进入艺术产业,将艺术品变成一种投资品,实现金融资本与收藏、艺术品投资的融合,艺术资源变为金融资产。“随着金融资本的介入及相关体系的建立完善,中国已进入艺术金融化的初级阶段。艺术金融化不但为金融产业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为艺术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中央机关美术家协会主席王阔海对记者说,艺术金融发展,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点对点、一对一的交易形式上,必须建立更广泛,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台。据消息人士透露,国家级艺术品协会市场平台正在筹建,以这一国家级艺术品商务平台为龙头,会让很多的人参与艺术品大市场,推动艺术品市场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文化艺术与企业联盟负责人马良对记者说,目前,我国艺术品退出主要依靠拍卖,不仅公信力不足,而且单一且狭窄,严重阻碍了艺术金融化进程的发展。马良说:“联盟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创作者和投资者面对面交流,大家渐渐成了一家人……艺术品的核心是定价,在这个平台上,按照严格的管理体制,责任分工明确,保障艺术品保真,保值。同时,联盟里大家相互分享管理经验,为艺术家量身定制个性化宣传推广方案,共同培育和维护艺术品市场。”就像找对象一样,两人可能很合适,相互都在找,但又不认识,通过类似的沟通平台,嫁接供需双方,畅通艺术家与投资者的联系,促进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刻不容缓

日前,广东华人书法院院长刘佑局因无法忍受书画界乱象,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他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当今书画界的许多黑幕。指出一些文化艺术品协会、展览等成为权、钱、名、利交易工具,没有监督机制和审核单位去管理这些“亚公共财政”。

我国艺术品市场一直都存在着制假、售假、拍假等现象,赝品充斥整个市场。目前,我国没有一家具有公信力的估价机构,也没有形成具有共识的定价机制。还有一些冠公益之名的书画家,实际上是在做秀。

吕立新认为,西方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已有三四百年发展历史,早就把这个行业变成了一种产业,按商业化模式来运作。针对全世界不同文化艺术品类,进行了科学、系统、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化交易市场,而我们的拍卖市场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艺术品投资更是如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效益和变现性。但和投资回报相比,人们往往更关心的是安全性,风险控制显得极为重要。

在国外,艺术品市场必需由交易平台来做,个人是不可以进行交易的,而在中国,个人买卖了多少艺术作品,买卖到假货,是没有人管及税收等规定的。艺术品的核心是定价,而这些机构是没有明确规定的。

王阔海说,艺术品市场一直以来,没有标准且不好制定,但是不管肯定是不行的,制定出台相应的规定需要市场的参与。好的作品任何时候都是好的。现在那些有名气的艺术家作品有价无市,买的人少了,是艺术沉淀的时候了,只要是好作品就会被市场认可和收藏,名气大的艺术家现在除非降价,可是又不愿意降价,因此目前整个艺术品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正好是给艺术品市场整理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现在书画艺术的好时机到来的时候。

“艺术品市场管理毕竟不像食品安全那样,管理不到位也不会出人命,但现在是到了必须要整顿艺术品市场架构的时候了。”吕立新介绍说,国家《艺术品管理条例》日前已起草完毕,相信对规范艺术品市场发展,促进艺术金融创新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他希望有关部门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能更多让草根从业者、民间艺术家、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主体都参与进来,共商交易规则,构筑诚信平台,培育市场环境,共同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