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收藏家、企业和机构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和投资领域,国内艺术品市场也日趋活跃,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态势显现。2014年即将过去,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消费升级的新常态下,未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路在何方?又将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和新机遇呢?
近日,在由北京市文化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指导,99艺术网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知名的艺术品拍卖、画廊经纪、收藏和市场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就未来行业发展大计和方略进行了探讨。
两大新特点:国际化和金融化
通过对2009年以来国内艺术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见国际化和金融化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两大新特点。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催生了艺术市场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和多种交易方式的鹊起,也促进了艺术品的交易和投资。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称,2014年国内艺术品拍卖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390家,行业快速的发展和年成交额的走高不仅拉升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而且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性关注和变化。
她还称,2014年1月至9月,国内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153亿元,比2013年略有下调,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我们明确地感觉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在面对更多的变化,包括市场竞争越来越国际化,市场中的品味越来越多元化,藏家的层次越来越年轻化,当然收藏、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界限也越变越模糊化。
在谈到刚刚结束的艺术品秋拍市场表现时,苏富比(北京)总裁温桂华称,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将是一种常态,也是好事,好的作品仍然能卖出好的价钱,好的板块也仍然有出色的表现,对于拍卖行来说在选件上就要做到严和精,走精品路线将是未来艺术品拍卖的发展趋势。今年秋拍苏富比坚持了少而精的路线,市场反映不错,最后成交价和成交率也较高。
多元化经营已成为生存策略
如果说调整将成为一种新常态,那么这种严峻态势也恰恰突显了艺术品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和新机遇,在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下,艺术品市场经营的多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这也是拍卖公司、画廊等的生存策略。
北京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称:“几年前国内大多数拍卖行的主要经营范围较为单一,只有中国书画,而如今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拍卖行的业务范围也从之前单一的中国书画,扩展到现当代艺术、家具、雕塑、邮品钱币、珠宝等很多门类,一些规模较大有影响力的拍卖行还引入了高端或古董汽车的拍卖,可见多元化的经营早已经成为众多拍卖行的生存策略。”
多元化经营不仅是拍卖行的转变,也是画廊业发展的瓶颈。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称,画廊实现多元化经营是一个大的趋势,有的将多元化经营聚焦在“特色经营”上,即将画廊、博览会集合于一条产业链上。
不同于内地艺术品企业的应对经营策略,来自台湾地区的罗芙奥艺术集团董事长王镇华表示,如今他们已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整个艺术金融产业与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来,比如私人洽购和投资艺术仓储管理公司。
对此,温桂华认为,如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已经从理想转向现实操作和未来设计,多元化不仅仅是表现在拍卖行板块结构的改变、服务的精准、市场的细分上面,还包括艺术创作、社会认同、藏家结构的改变、板块经营的改变等。
艺术品收藏是一种乐趣和消费
曾经有人说:“中国艺术品的未来十年,将不再是少数人的市场,中国无数家庭中空白的墙壁,才是中国艺术品收藏和消费的终端。”对此,论坛上多位艺术界人士和藏家也表示,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购买和消费艺术品的初衷便是喜爱,而艺术品收藏更是一种乐趣和消费。
在谈及心目中的艺术品收藏和消费时,收藏家朱绍良认为收藏是小众的,他还称:“启功先生的收藏有三力:第一是财力;第二是眼力;第三是魄力,而这恰是收藏的门槛。要想真正当好收藏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过,论坛上也有嘉宾表示,虽然收藏有一定的门槛,却是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收藏就是一种喜爱,一种个人修养的提升。如果你喜欢艺术品,也喜欢收藏,财力只够买一张邮票也是可以的,1000元钱也能买一件东西,收藏和消费的乐趣尽在其中。
董国强则从艺术市场特点出发,称收藏和其他的消费都不一样,其他的消费是将物品使用掉,收藏则是最终将艺术品留给社会,因此艺术品的收藏家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