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五台山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在如今的太平盛世,家书依旧“抵万金”,因为名人的家书、信札渐渐成为收藏拍卖界的新宠。近年来,信札收藏作为一个小众但极具文史价值的门类,愈来愈受到藏家关注。2015年春拍各家拍卖公司也将推出多个信札专场。
市场不断升温
在古籍善本专场诞生之初,名人信札就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身居其中。
1994年秋,在嘉德举行的首次古籍善本专场上,名人信札就呈现良好的上拍量和成交纪录——信札的上拍量占当场的20.55%,成交率高达93.33%(仅一件未成交)。在艺术品市场忽冷忽热背景下,名人信札的价格却一路飙升。
据统计,最近5年,名人信札手稿的成交价以每年至少30%的涨幅攀升,特别是近两年在艺术品市场整体趋冷的情况下,名人信札手稿却逆市上扬,每次拍卖均征集到大量名人信札,大有“无此不成席”之势。
1994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估价约10万元,每通信平均6000多元,就这个价格还流拍了。10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同样是在翰海,仅仅3通的徐悲鸿信札便以24.2万元拍出,每通平均8万元,为10年前的10倍之多。
2014年在西泠拍卖的中外名人手迹专场上,一组信札引发激烈争夺。这组信札包括晚清民国时期梁启超、康有为、于右任等政要以及袁克文、姚华等文人手迹,从28万元起竞至100万元落槌。另一场在北京举槌的匡时拍卖20世纪名家书法专场中,周作人致郑子瑜的84通信札拍出758万元。
名人信札在拍卖场高价落槌已成为近年拍卖市场热点之一。究其根源,离不开信札特有的真实性、隐秘性、特定性、唯一性和丰富性。
这两年艺术品市场趋冷,而名人信札的高价成交体现出它的抗跌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拍出3.08亿的天价。还有北京匡时2012年春季拍卖会拍出令人瞩目的2.16亿元“过云楼”之后,各大拍卖行均开始对名人信札的细分梳理。在同年12月份的秋拍中,北京匡时趁热打铁,重磅推出梁启超旧藏“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这批梁氏秘藏信札,揭示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成为当年拍卖季最令人期待的看点。经过藏家3个多小时的激烈竞价后,146件拍品全数成交,共拍得6709.2万元,不少拍品以高出估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成交。
在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名人信札手稿的拍卖成绩更是亮眼,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手稿《五台山记》以3162.5万元成交。
民国信札受追捧
按照一般的收藏观念来说,时代越久远越珍稀,价格就越高。但也不尽然,有专家指出,一些民国时期的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的信札,因为稀少,价值反而在清初信札之上。
从数量上看,清代的名人信札最多,民国时期的名人信札最少。但这只能说明清代信札的传世量很大,毕竟清朝横跨近300年,而民国不过短短的三十几年。从价格上看,明清的信札拍卖总价也远远超出民国信札的总价。可以说,明清信札占了名人信札拍卖市场的大半江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5件民国信札中有3件的拍卖价超过了200万元,而明清信札却没有一件在200万元以上。这说明,民国信札虽然进入拍卖市场的数量比较少,但是往往在这一板块出现较火的成交额,也就成为名人信札拍卖中最受市场追捧的板块。这与专家们的结论基本相同。
民国信札缘何受追捧?除了存世量少以外,许多专家还认为是因为它的文化含量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记者通过调查分析后认为,后两者综合起来其实是一个原因,那就是民国信札让买家有比较深的认同感。正如某知名藏家所言:“信札在收藏方面的特点是集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物等多方面于一身,故而模仿较难,赝品较少,也是最考验收藏者知识水平的门类之一。再有民国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也就是现代人最能读懂的,并且其中的内容与现今社会联系最为紧密,自然受到更多的追捧。”
未来市场潜力大
综合20年来的发展曲线,名人信札市场的两个趋势清晰浮现出来。一是随着高古作品资源的逐渐枯竭,市场焦点迅速转移到民国作品上来;二是价值取向从书法优先发展到书法与内容并重。2012年以来收藏市场从鼎盛状态跌落,然而信札市场受到的影响不大。从2014年春拍的情况来看,民国政要、文人学者类信札,特别是其中优秀作品的买气不减。预计未来依然会沿着这两个趋势不断发展演进,市场参与人数将不断增加,价格稳步攀升可期。
专业人士提醒,收藏信札应该从稀有性、作者的名头、历史地位、是否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考虑。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的地位、名声,按照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研究课题来做收藏。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那些对历史有补充作用,或者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信件,譬如梁启超写给孙传芳、袁世凯的信札,因为对方也是当时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历史人物。再比如他写给梁思成、林徽因讨论结婚细节的信札,因为这是公众很熟悉的社会事件,安全性会高很多,当然价位也会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