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夕阳1号 60×51cm 布面油画 苏新平
一件作品挨着一件作品,各自搭配一张标签,上面注明名称、尺幅、作者、材质和创作年份——这种传统的艺术展览布展模式最近被新派画展打破。4月18日在成都K空间开幕的展览“绘画笔记——苏新平”,为艺术爱好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本次展览共展出近二十件布面油画,浓缩了中央美院副院长苏新平近15年来的艺术探索,这也是其在西南地区的首次个展。
图文穿插,观展如同看杂志
走进K空间,展厅中央意外出现两把中式风格的雕花座椅。观众在椅子上坐定,眼前的展墙犹如一本展开的艺术杂志,苏新平的12幅油画与文字相互穿插,显得非常具有设计感。文字内容是策展人俞可与苏新平的对话,详细讨论了艺术家的创作动机、风格和作品特征等问题。
其余几件作品分散在展厅各个角落,同时穿插高名潞、殷双喜、乔纳森·古德曼等知名批评家的简短评述。“艺术家、作品和观众到底如何交流,这是策展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俞可表示,之所以这样布展,就是想通过别样的观展形式,让观众在阅读文字的同时欣赏作品,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
苏新平的作品往往采用红、灰等比较单一的色调,人物形象往往占据画面主体,画面背景模糊不清。作者甚至不惜违背透视原理,将头、脚等身体部位加以夸张、变形,使得微笑、睡觉、沉思、凝视等日常生活场景具有了某种梦幻气息。“苏新平呈现的是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具体的情境则完全被寓言化了。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只有一个单独的人,站在一片被污染的、看似美丽的风景中,把‘荒凉’与‘幸存’两种情绪结合在一起。”乔纳森·古德曼说。
苏新平透露,参展作品有不少是首次公开亮相,“平时想起来就画,没有任何目的性,都是一些非常自我的表达”。在他看来,艺术不能直接告诉观众答案,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来解读作品,它们可能跟艺术家的初衷不一样,但误读也很有意思,我不怕被观众误读。”
履新院长,祭出艺考改革令
在早期的艺术创作中,苏新平用石版画的方式刻画草原生活,后来转习油画并坚持至今。面对中国社会的急速变迁,他用创作记录外部社会,专注于画面内容的传达而非单纯的技法探索。早期作品《欲望之海》系列、《干杯》系列等,就带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与发声态度。
2014年9月,苏新平就任中央美院副院长。“新官上任”没多久,他便一把火“烧”向了艺考。
今年3月,中央美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招生考题“雷倒”了不少考生,“造型基础”要求根据现场发放的棒棒糖写生,“设计基础”要求考生将棒棒糖吃掉,根据味觉感受重新设计糖纸。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考题也很“奇葩”,让考生以《一只手的表情》为题,用一只手给另一只手画素描。
主持招考工作的苏新平回应道,“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避免让那些只会背的考生淘汰有灵气的人才”。每年艺考期间,都有大批考生通过培训班突击应考,培训班把学校的考题总结出套路,以此进行机械的训练。“学到一些急功近利的东西,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艺术的误解,这是我们不能容许的。”
考试当天,苏新平特意到考场转了几圈,“糖纸在明暗度的把握上比大物件难得多,有的考生一下子就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办。不过,真正有能力的考生一下子就显出来了”。苏新平表示,艺考改革还将推向中央美院更多专业,以此选拔真正优秀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