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艺术品市场这一极有潜力的消费金矿,人们该如何淘金?
而在淘金之前,应首先区别两个概念: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投资,尽管常被混为一谈,但却完全不同。艺术品消费是享受的,随心所欲的。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艺术品投资则非易事。
要想准确投到具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品,其中有何交易技巧呢?对于新入者,又该如何提升艺术品鉴赏能力,准确把握未来趋势呢?
提升艺术鉴赏力
显然,在艺术品消费或艺术品投资之前,购买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
一般来说,要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就必须投入起码的时间。首先,投资者应进行必要的艺术鉴赏培训。其次,随着文化实践的发展和艺术品编码的复杂化,要求欣赏者具备越来越广博的知识背景。
国际策展人、摩艺文化艺术总监李宓儿向记者建议,“日常可以多增加对艺术鉴赏的培训与培养,提升自己的修养、眼光和品味。而好的展览,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可培养自己的见识、眼力。”
而对于纯粹出于喜好的消费,李宓儿向买家推荐著名收藏家安思远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无意与这件作品朝夕相对,那就千万不要收藏它。”“不论是大师也好,年轻的艺术家也好,只要其作品能够给你带来一种真挚情感的共鸣,就是一件好的作品。”李宓儿说。
相比消费,艺术品投资则复杂得多。
王槄专注于艺术互联网研究,其对于艺术品投资的观点非常明确:“普通人可以专注消费,但是别太寄望于投资艺术品赚钱,应把艺术品升值看作消费的附加值。”
艺术品交易技巧
那么,对于普通人,艺术品交易有没有技巧可循?
成都画廊协会副会长、名堂基金董事长方临熟识的一位投资者的经验或可供普通投资者借鉴。这位客户每年保持10万元左右的艺术品投入,在中低端投资群体中很具有代表性。
方临总结其经验,“要做艺术投资,首先要与专业艺术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丰富自己的信息源。其次选准方向,最好从自己感兴趣的、单一的、有个性的品种逐步进入,再慢慢丰富藏品。要知道,决定艺术投资的成败因素绝不止是艺术,还有市场本身的运作,甚至还有机缘巧合以及艺术家个人身份背景的变化。”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并没有太多机遇直面艺术家。方临向记者表示,其看中的艺术家主要有三个参考依据,“首先,专业的艺术机构长期对某一位或某一群艺术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推广和宣传;其次,不止是一个艺术机构都对某一艺术家做推广和宣传,这样的艺术家可重点关注;其三,当多家艺术机构以及藏家,在反复讨价还价中都难以求得某一位作家创作作品时,这位艺术家值得注意。”
此外,如果相中一件艺术品,如何判断价格是否合理?
对此,艺术家朱敬一有一些建议。“艺术品的价格与其价值长期都是不对等的,浮动较大。真正要形成健康稳定、有据可查的价格体系,需要等到整个艺术品市场比较完善之后。大家现在可以做的,是去多个网站寻找艺术家的拍卖记录,进行比价。横比是最重要的,不能是一家机构说了算。买入之前,一定要明白买的这幅作品,在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生涯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而对于价格很高的品种,买入时的宏观经济处于何种趋势,也值得关注。”
朱敬一表示,“除了比较价格之外,还需要比对特殊性,这是投资增值关键。当然这也要求投资者大量的看,如果能看几百个艺术家的作品,心里自然会有一杆秤,例如可以分辨这位艺术家与别的艺术家在技巧上有哪些区别,他用了哪些新材料等;而只有当他和其他艺术家有明显区分的前提下,他的作品价格,未来才会有较高的抬升可能性”。
雕塑市场已有所启动
可能没有一位投资者不想找到这样的艺术家:其作品价格在短短几年由1万美元上升到10万美元,但这并不容易。
在李宓儿看来,“现阶段和下一阶段,具备实用性、装饰性的原作艺术品,是未来艺术消费的主流。”
李宓儿始终认为原作很重要,“可能是来自于街头艺术家,可能是学生作品,但它是一件原作,而非随便在超市买的一件装饰画或者仿制品。”
这与朱敬一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朱敬一向记者表示,“从我的感受上来说,目前雕塑应该有蛮大的市场。这里指的是小型雕塑,可以当摆件的那种。中国消费者对于雕塑的需求量正在增加,这样占据空间、具有实体性的艺术品,会比仅挂在墙上的画作更具特殊性,且雕塑本身的行业难度也会更高。除个人需求之外,现在中国很多公园、酒店对于雕塑和装置的消费量也很大。而绘画这一领域,由于从业人数太多,艺术家太多,对购买者来说,选择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成熟的艺术家,有年轻的艺术家,比价难度很大。”
根据王槄了解的情况,目前雕塑市场已经有所启动,十几万、几十万的雕塑都非常好卖。对比画作的平面性,雕塑的立体感有时会带给消费者更多震撼。
下一阶段,王槄认为,陶瓷艺术品、红木家具、漆画、雕塑,以及几万元不等的家居化、生活化油画市场都是最具潜力的艺术品细分种类。
方临也认为,艺术雕塑、装置、影像、特殊材料等作品层出不穷,也引导了人们新的需求。不过,“从收藏意义来说,古典艺术依旧是热点,好作品一定有好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