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频)
2015年5月20日,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联展“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绘画”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十层展厅盛大开幕。该展览汇集中国当代38位年轻艺术家的40多幅作品,力图全面、客观地展现成长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青年艺术家们以他们多元化的创作姿态和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所带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新革命。
北京保利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贾伟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表示:“从去年推出关于‘新绘画’的展览到拍卖市场的百分之百成交,我们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也开辟了‘新绘画’这个板块。这里的‘新’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体现在绘画语言上;第二个则是指艺术家的年龄,正是目前在一级市场上非常活跃的年轻艺术家。”
“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绘画”是由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著名美术策展人朱彤先生策划的,以推动中国当代新绘画为目的的大型展览项目。其意欲打破当代艺术系统中由出生年代划分艺术家的惯例,希望以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节点,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放置到全球性的时代发展脉络中,梳理出一条更为客观的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绘画的角度。北京保利拍卖现当代艺术部业务经理李雅璐表示:“此次展览延续了之前的主题,依旧聚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绘画’上,选取2008年这个时代节点,也是希望呈现出新时代的新作品。”
蔡磊是近年颇受关注的年轻艺术家之一。从2009他的浮雕《我们》、《它们》到2014水晶胶《涵》、《毛坯》系列及水泥综合材料系列,在这期间蔡磊的雕塑材质上一直在探索和转换,他把对材质的敏锐和智慧很巧妙的运用在了他的雕塑体系里。他表示:“‘模棱’系列的作品可说是‘毛坯房’系列的副空间提纯出来的,并通过我对浮雕的认识和绘画语言的结构重组,形成了现在的形式感。随着观看者观看角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想。”
《白色方体》是李昌龙的参展作品,“对空间的重新划分和组合是我最近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包括在创作中强调空间的调度和运用,这件作品也是我对空间的一种解读,强调空间的逻辑,这里空间或许并非现实中的空间,而是和颜色、材质及画面切割有关,和建筑、抽象有关。”他介绍道。
为推广和深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新绘画”这一概念,该系列展览自去年11月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展以来,在半年的时间里,已在重庆、巴黎及香港等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成功引起当下艺术市场对展览中展出的一系列新锐艺术家的极大关注。继本次回归北京再次展出众多新锐艺术家的全新作品之后,意大利和西班牙站被纳入计划之中,预计将于2015年下半年在两地分别展出。
观念与提炼
艺术家运用媒材凸显自我观念是当代艺术的表征之一,刘韡、李松松、孙逊便是深谙其道的佼佼者。李松松的《放下你的鞭子》以画家司徒乔的著名画作为蓝本,重新再现了这一美术史上的经典场景。然而与前作不同的是,李松松根据原作本身所具有的某种观念或关联,对原有图像进行了创造性的解构及重建;从2006年的《谎言》到2008年的《MagicianParty》再到2010年的《主义之外》,孙逊作品中魔术师便以衣着华丽的黑暗身影反复出现,代表着人性中宁愿向虚假妥协的一面。在《MagicianParty》中,作为具有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象征标识的旧报纸经由“魔术师”的遮挡、篡改和戏耍;刘韡2008年的《紫气系列》,在极端化的纯度提炼与颜色美学的缔造中去呈现艺术的原真状态。同时,在穿梭于各种形式的媒介中记录着中国社会变迁及价值转型的体验与思考;2009年的《紫气30033403》,彰显了与“紫气”系列数码化符号不同的鲜明视觉特色。在画面里依稀可辨的都市景象因色、线的三层重迭造成了某种视像; 作品《YES,THAT'SALL!》中,平铺的色调和大面积的“雪花”铺陈缘由于信号波干扰的代码构建,不仅妨碍了观者的接受体验,弱化了生活里的特定符号指向,还拉近但又销蚀了彼此之间的视觉距离。
空间、秩序与认知
现代绘画基于观察方式转变及创造性表现,出现了诸如四维空间、分解空间、矛盾扭曲空间及扁平空间等个性化探索。在此次展出的众多作品中,不乏对空间这一元素进行深入探索的新锐作品。以蔡磊、陈彧君、秦琦、 袁远、宋元元和廖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他们以视错重构、空间延展、媒材复合为介入点,实现了一次新的绘画语言的革新范式。在某种程度上,蔡磊打破媒介边界压缩三维立体物象为二维平面,陈彧君以奇异场景呈现的记忆叙事,秦琦在 现实与虚构中的交互穿梭,袁远糅合了多种想象因素,且将秩序、 空间、几何、肌理等元素并置于作品中,宋元元“画中画”并存的真实与荒谬,廖曼非逻辑的视觉场域都无疑是在扩大审美维度的基础上开创了当代绘画的另一表述谱系。
相较“空间”这一概念化的创作题材,“抽象”图式的多向实践其实在现今的年轻一代里早已背离了概念本身。很多时候,抽象在他们的艺术实践是出自对视觉呈现方式不断审视的结果。谢墨凛、李姝睿、王光乐、陈彧凡、徐震、杨黎明及王豪等人作品,不仅在去除叙事性之外理性地窥探着形式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还通过个人经验注入了不同的观念性元素。谢墨凛以带有直线和中心焦点视觉效果所掀起的数码时代绘画可能性的追问,李姝睿似光效应作品呈现的客体经验,王光乐反复涂刷至极简背后对时间与生命的认知,陈彧凡点线叠加造成的可确定性空间,徐震改变艺术产生制式的“天下”系列映像的享乐潮流,杨黎明的抽象艺术实践为探索富有中式审美意识的艺术精神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视觉样式,王豪运用日常工业制品水泥在感性抽象中形成的多重意义聚合都早已远离了西方抽象艺术中纯粹的形式主义陷阱。在某种层面上,这一群体的创作实践不仅融入了东方的文化经验,完成了对“有意味的形式”的再超越,还借此彻底地背离了以往抽象绘画的常态发展逻辑。
在众多理性抽象的作品映衬下,宋琨等人的作品显得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认知和艺术表达。这当中,宋琨是在阶段性的颠覆、 专注内心直觉来呈现某一真实写照与探求人性.正因他所独有的心理倾向与情感认识,使其绘画完全跳脱出了传统的创作模式,远离了二十世纪文化嫁接过程中对西方无限模仿的潮流倾向。
绘画性,隐喻性及拟像化
通过本次展览,可以看出,新一代的中青年绘画的实践中,其一大特质就是在面对社会急速发展变化带来的冲击下,开始了对绘画本身的关注及本体语言的自觉反视。其中,尹朝阳拟化与再造的风景意象、罗荃木充满内在结构和秩序感的安排、屠宏涛以涂鸦笔触对视像的消解,还是韦嘉画面不可言说的吞噬神秘感、王亚彬异乎寻常的高古和反时代性以及李揆哲对致美灵动的寻求,都是在形成新的视觉经验模式之时而寻找着绘画自身的可拓展之处。而他们坚持传统媒介的艺术探索 不仅是对当下时代绘画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的多层面解构,还由此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带有颠覆性的力量。
除却重拾对绘画性的探索,此次展出的部分年轻艺术家也在试图拾起西方经典绘画中极为常态的“隐喻性”符号探索,在剔除了其中的宗教性质之后,中国的艺术家正在以适应当下语境和历史逻辑的符号与隐喻去组合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王音、张慧、 梁远苇、马轲、黄宇兴、范娅萍等人均是在一种异像的世界、 虚妄的场景重组、复杂情感生发的冲击力画面及隐藏寓意的图像象征中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这就与前一代的宏大叙事表征彻底拉开距离,并由此摆脱了先前当代艺术中挪用及模仿西方语言的被动状态,成为一种实现了自我阐释的本土艺术形态。
都市商业化的环境及消费文化的潮流氛围,使得架上绘画出现的 一个主要趣味即是在实感的抽离中突显的拟像形态——这集中体现在一些新一代艺术家作品里极度真实但又没有客观本源的图像表达。这一特点也在此次展览中有所体现。展览中,青年艺术家陈可、韦嘉、张凯等人,都以拟像形态取代了真实的现实,并由此成为了一种情感表达与精神诉诸的手段。他们或以虚拟情境与幻想达至某种创造性转化;或以超现实与魔幻建构一种崭新形态;或以挪用与篡改焕发新的图像意义;或以符号化的碰撞汇合展现人生百态。总而言之,都集中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其各自的生存经验息息相关,并将这些生活经验明确地转化为一种创新源泉。
十年折桂枝
“少年折桂枝——中国新锐绘画奖”得奖的艺术家王光乐、邱炯炯、高瑀、刘冰、陈飞、王岱山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并获得积极反响。伍劲老师谈及 “中国新锐绘画奖”十年发展历程,“2004年,我在策划第一届中国新锐绘画奖时没有想到这个奖项会走十年。十年后这个奖项成为了鼓励年轻艺术家开始职业梦想的最令人瞩目的奖项之一。十年间,我们一共有过四次评奖,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参与了角逐,有超过两百位年轻人在这个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而其中的二十多位艺术家最终收获了各个奖项。十年间,不少参展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努力,开始在艺术世界获得认可,少数人成为舞台上的明星。这些无疑都给中国新锐绘画奖带来了光环。中国新锐绘画奖正被视为中国艺术界七零、八零一代最重要的选秀平台之一,这与之前由官方举办的全国美展体制既有相似之处,但在评选的标准上又有显著的不同。中国新锐绘画奖由艺术家、学者以及市场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委团评选而出。我们乐意于收藏家、拍卖行等市场力量的参与。最重要的也许是商业画廊的介入,可以为年轻艺术家步入职业生涯创造一个开始。这也得益于近十年以来中国艺术市场的成长。否则,我们不会看到今天艺术舞台上这些七零、八零后一代艺术家带给我们的精彩。他们正在成为21 世纪中国艺术最重要的势力而引人瞩目。这也是中国新锐绘画奖的长远目标——开创一个引领全球艺术风潮的中国艺术的新时代——这绝不是一个梦想。”新锐绘画创始人、Hi艺术中心伍劲细数新锐绘画十年历程时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