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雪于美国近照
耿雪,2007年毕业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一种表述》获当年毕业生优秀作品学院一等奖。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毕业,师从徐冰。2006年至今,从事陶瓷雕塑以及对陶瓷与雕塑的语言扩展的尝试,结合绘画和影像等创作手段,实践多维度的扩展创作,其中《海公子》的亮相,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外表看似文弱,作品却饱含力量的耿雪。之后她又做了一些新作比如《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还有日前她远赴美国筹备的最新个展《借东风》,在耿雪的作品中,“主角”和“第一个观众”一直都是她自己。她将自己的“存在感”强烈而执着地融入作品,作为作者的她一直都是“在场”的,浮在每个作品的表面,也藏于其中。而夏彦国曾评价说:“因为她的作品而认识她,发现她的性格跟她的作品所流露的气质差不多。她是个用心做作品的人,她对自己的作品总是追求完美,苛刻到再完美一步就会碎一地的境地。”
99艺术网:你最近处于怎样的创作状态以及目前工作计划有哪些?
耿雪:刚做完一个与雕塑有关的影像《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还在不断调整和完善。长期的计划是每一年或者两年做一两件比较实验性的,有点探索性的作品。现在正在美国做一个我的最新的艺术项目《借东风》,正在这边准备个展。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99艺术网:从小件陶瓷雕塑到表皮计划、虚拟绿色计划、海公子再到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近几年的创作以及创作上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耿雪:做作品这件事,就好像它们早就存在在生命里,我总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要做什么都已经在某处存在了,只是需要不断地投入精力和时间,不断的向当下的外界涌现出来。我知道自己会有很多想法,只是需要时间和充足的生命力,慢慢来,作品一件是一件地认真做出来。
99艺术网:观者看到你的作品,一方面觉得极具感性,而另一方面觉得你很理性地安排构建了一个隐形的系统,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你怎样协调的?
耿雪:两者互相平衡,不是相互妥协,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特别有力的平衡点,这个点就是一个作品的最终传达给观众的感觉上和技巧上的支点,这个点具体是什么,不好说,是感觉和思考共同判断出来的。
99艺术网:徐冰曾说你看起来虽文弱,但做起艺术有种尖锐的东西,这恰巧和陶瓷的特质——柔美却冰冷易碎相一致,那么陶瓷作为你的“知己”,如此亲密,它会不会也容易成为你尝试或者突破其它艺术语言形式的阻力?
耿雪:不会,当你对一个事情很熟悉,很深入了解,你进入它的深度和精度,这是一种可以带到其它领域的能力。徐老师说的做艺术有尖锐的东西,我觉得是说作品有一种力量,不是说像陶瓷一样冰冷易碎的意思。
新作《借东风》视频截图
新作《借东风》视频截图
99艺术网:你的创作脉络一直以来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你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哪些洗礼?
耿雪:这个传统文化,不只是我们的传统,也包括其它文明中的有意思的部分,我的作品与历史的联系、和一些被人们认为是旧的观念联系的比较多。去年的《海公子》,今年的新作《米开朗基罗的情诗》,一个与本土的志怪志异传统有关,用电影镜头给陶瓷这个传统材料新的表现语言,这个我去年说的比较多,关于把传统的陶瓷材料转换出另一种语言。另一个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大师,我觉得“文艺复兴”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它在不同时空都指向一个复兴的高度,这个高度在那里。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影像内容也是我做雕塑的过程,这个作品层次比较多,有艺术家与雕塑语言本身的关系,艺术家与作品,我与米开朗基罗的关系,他的人与他的诗歌的关系,他的诗歌和我的感受的关系,很多层次,我觉的很有意思。同时用的是傅雷翻译的诗歌版本,都是比较“旧”的东西,这些内容与我自身的感受和思考一定是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对我有感动,我才会借用,这样有意思,你和历史中好的东西,在作品中互动和对话,同时也传递给观众新的力量和理解。
而正在美国做的最新的作品《借东风》,风是如何被借来的?借到哪里? 庄子的《齐物论》,对“风”有一个有意思的观念,来源于人做的乐器是“人籁”,是人做的“风”的容器,人的“风”使它发出声音;大地的孔穴,山洞、河谷等等,风来时会发出自然的声音,巨大的声响和轰鸣,震慑人心。这个是“地籁”。那“天籁”是什么呢?从人到地,再上升到“天”,天籁是一个更为形而上的概念,是使风和一切孔洞发声的能力,这个能力或者说能量,是从哪里而来?
从人、到地、再到天,是中国文化里一个古老而核心的概念,影响中国社会的人伦、社会组织和治国大义。这些核心的价值观在美国的这个文化中是不同的。美国特别强调“人道”,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天道”,天道与人道相关联,以天道为本。有很多东西影响了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我有兴趣在这个作品里尝试如何呈现由于“不同”而产生的力量和能量。整个世界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以一种资本的模式强力运行,艺术创作有没有可能对这个模式之外的东西有些提示。世界似乎有一个固有的模式。我们的追求和理想是被塑造的。是被什么力量塑造的?谁塑造谁?
我在中国通过影像的方式“借风”,到美国拍摄那些可以与“风”产生共鸣的、共同发 声的“孔穴”,这两个地方的拍摄会组成我作品的主要部分之一。另外,通过摄影和雕塑的方式,把这些容纳风的空间做成雕塑。这些雕塑的实体空间来源于我们的物质世界界定的空间----楼宇之间的空隙,树林中间的空隙,河谷与天空之间的大空间等等。它们是无形的形,存在于整个世界,只是我们平时不太注意,我们更多的注意了“有”,忽略了“无”,我们看到旗帜和树林在动,山谷在回响,但我们时常忽略了使它们动的风,和容纳风的空间,忽略了产生声音的风的背后的力量。
这个作品正在进行中,结果不是被规定的,因为它是开放的,不是僵化的。
《海公子》
《海公子》
99艺术网:《海公子》的成功令许多人记住了耿雪,人都会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会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与追求自由之间,有这么一个辩证的关系,你怎么看?
耿雪:承认与不被承认,被关注与不被关注,敌人与友人,自由与束缚,最后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你自己来,自己走,被带来被带走,本来没有绝对的自由。都在一定的关系和规则里。
99艺术网:在从艺道路中,有哪些人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激励你不断向前?
耿雪:那些已经过世的伟大的人,他们书写我们的文明,他们在书里影响我。另外,我一直在美院的系统里,这里的学术氛围和导师都在影响我。有非常好的导师和强大的同学,这些都是力量。
99艺术网:你对自己在艺术圈的定位是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艺术家?
耿雪:没想过定位。做的作品对别人有启发,有探索性,不自我重复,保持敏感度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