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义《大悲爱的复归》1986年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
在“文革”前,由于与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关系,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与介绍就是哲学引进的重点,“文革”后这一译介倾向依然延续。1985年初,少数理论家和各地一些群体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理性”的呼吁,并很快汇成了一段在新潮美术中最有影响的思潮。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西方汉译版名著。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贺鳞、王玖兴译,1981)、《逻辑学》(杨一之译,1981)、《哲学史讲演录》(贺鳞、王太庆译,1981)、《美学》(朱光潜译,1981)、《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1982)、《小逻辑》(贺麟译,1986)、《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1986);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导论》(庞景仁译,1982)、《判断力批判》(宗白华、韦卓民译,1985);费尔巴哈的《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涂纪亮译,1985)、《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1985)。三联书店也出版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1987)、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1988)等。
舒群《绝对原则1号》1989年
除了书店出版的西方哲学书籍,中国的部分学者撰写的评介著作更是艺术家进入哲学殿堂的捷径。如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1984)、张世英《论黑格尔精神哲学》(1986)、薛华《青年黑格尔对基督教的批判》(1980)、《黑格尔与艺术难题》(1986)等都大大传递了理性思潮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弥漫。
古典主义哲学所提倡的理性主要弥漫在北方地区,以北方艺术群体为主要代表。北方艺术群体判断一件艺术作品是否有价值的首要标准是:看它能否见出真诚的理念,那就是说看他是否显现了人类理智的力量,是否显现了人类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这个准则带有明显的康德和黑格尔气息,北方文化的实质也被他们解释为一种恒定的精神原则。北方群体的主要代表王广义的作品《北方极地系列》、《后古典-大悲爱的复归》、《马拉之死》等皆以对称、平和、均衡、稳定的构图处理为特点,而此恰是为了表现与古典艺术时期艺术家相同的追求。
王广义《马拉之死》1987年
生命哲学:尼采、叔本华、柏格森、克尔凯戈尔
当尼采高呼“上帝死了”的时候,他表现出了一种大胆的反叛和亵渎神明的精神。’85新潮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家们在接受尼采的思想时,无疑也借用了这位世纪末哲学家的反叛意识。尼采对酒神精神的倡导,柏格森的关于内在世界的延绵理论和烘托,使一大部分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如痴如醉。
三联书店出版有: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1986)等。商务印书馆也出版有: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1982)、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1989)等。中国学者周国平也出版《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等读物。
不同于北方艺术群体的理性、抽象的宏大叙事方式,在广大西南的艺术家则更趋向直接从各种非理性、反理性的“生命哲学”中寻找重塑自我的精神依据。新具象群体在展览前言中写道:首要的是震撼人的灵魂,而不是愉悦人的眼睛。新具象群体主将毛旭辉在1982年至1983年间,阅读大量的叔本华、尼采的书籍。他的《体积》系列是内涵颇为丰富的佳作,那似有形实无形的画面,生命的强烈骚动与施虐般的暴力一同呈现,既有生的渴望,又有死的惊惧,各种膨胀的、无以名状的形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理冲击。死亡和梦幻也是张晓刚作品的两大主题,从他的《黑白之间的幽灵》和《充满色彩的幽灵》系列都可窥见之。在叶永青的画里,直觉-生命-意志-自然也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徐州现代艺术展”也将“不止一个清晨,我们被告知:上帝死了。各种新旧偶像被划上血红的‘X'。如何来拯救自己骚动不安的魂灵呢?”这类词句放在展览前言里。谷文达在研读大量的东西方的哲学、美学、宗教方面的书之后坦言,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尼采哲学。他认为“科学哲学、分析哲学和人总是隔了一层,但尼采哲学是人本主义,对人本身有强大的冲击力。所以,我的画里有扩张性。”
张晓刚《充满色彩的幽灵》
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荣格
在'85思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冲击要数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对人格的病理学研究。1984年10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新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随即引发了知识界的“弗洛伊德热”。
商务印书馆出版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1984)、《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1989)等。三联书店出版有弗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教》(李展开译,1989年版)、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1987)等。华夏出版社也出版有弗洛伊德的《一个幻觉的未来》(杨韶刚译1989)等。
由此,西方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片刻间在无数的中国人的思想中产生了共鸣。关于人的本能、欲望的表述由此逐渐变得大胆起来。于是,大量的宣言和阐释文章都充满了关于生命本能或生命需求的词句,如:
艺术的创造是欲罢不能的巨大生命需求。(王度)
艺术即生命自身。(李山)
杨迎生《轮子》1985年
他们用大量晦涩生硬的理论术语为自己的艺术进行辩护,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承认艺术就是简简单单的本能记录与无意识游戏。对于弗洛伊德的学说的接受,和对于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接受一样,都无法摆脱当时中国的历史语境。在“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上,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大量出现,这表明了艺术家探索的精神状态。与写实主义风格相比,超现实主义的语义更加模糊,这从侧面也反映出艺术家们所面对的现实以及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的复杂性。代表作品有杨志麟的《人是鱼的进化--人喜食鱼》和沈勤的《师徒对话》。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重要的不是理性的回顾,而是直觉的把握。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
1980年4月,法国萨特逝世,五万法国人在巴黎为这位哲学家送行,这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去世引发了中国人对他的名著《存在与虚无》的狂热,即“萨特热”。
三联书店的出版:萨特的《词语》(潘培庆译,1988),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1987),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杜小真译,1987)。中国学者叶秀山撰写的《思·史·诗——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研究》(1988)以及杜小真《一个绝望者的希望——萨特引论》(1988)都相继出版。
谷文达、毛旭辉等都阅读大量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的文章。这些关于人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的学说与“生命哲学”的对于自己本能的有意识的渲染相联系,其所显示出的对孤独感和冷漠感的强调,在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得到了最生动简洁的论证。
早在1980年,钟鸣就在他的作品《他是他自己—萨特》中,引用了萨特的思想,在一块红色的背景上,用黑白两色描绘了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的半身像。在画面的左上方,一只类似盛了水的玻璃杯物体,这个物体似乎不与红色的背景和右下角的萨特半身像发生任何关系。
钟鸣《他是他自己—萨特》1980年
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罗素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和《逻辑哲学论》是公认的难以解读的著作,'85新潮时期的艺术家也爱啃这些晦涩难懂的书籍。不管艺术家们是否真正读懂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他们的确在为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寻找新的价值支撑时作出了艰苦的努力。
商务印书馆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马云德译,1981),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郭英译,1985)。中国学者舒炜光撰写的《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1982),金岳霖出版的《罗素哲学》(1988)等读物。
北方艺术群体的刘彦对维氏理论有潜心钻研,曾在国内维特根斯坦哲学和科学哲学专家舒炜光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关于经验论哲学的毕业论文。后来,又写出了一万字的哲学论文《分析的边界》。对于王广义作品《黑色理性--神圣比例》中的A、O、X、M、A所表示的5个矩形方块有什么具体含义,王广义给出的提示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有关“部分相似和一种交叉相似的网状形态”的分析章节。
黄永砯也曾在1984年的整整一个夏天都在专注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禅宗经典,并尝试重新思考艺术问题,结果写了《图-词-物》,共339条目,形式如:239,无目的行动不一定限于本能的行动。此种短语式的写法当然使人联想到维氏的《逻辑哲学论》,黄氏也很喜欢维氏后期的作品《哲学研究》。张培力的“方案艺术”(《艺术计划第2号》、《褐皮书1号》、《1988甲肝情况的报告》)都有类似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褐皮书1号》甚至就是维氏《蓝皮书和褐皮书》的直接袭用。
张培力《褐皮书一号》实行过程-抓阄1988年
85新潮时期的“艺术家想当半个哲学家”的现象都是因为我国当代哲学(包括艺术哲学)的贫乏所导致的,如陈箴曾就是为赫伯特-里德的一句“东方没有现代艺术,是因为没有现代哲学”所刺激而发奋深研哲学的。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不是哲学入浸了新潮美术,而是新潮美术浸入了当代哲学。许多画家的大篇小论以及发自内心的片言只语,常常是一些很深刻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的洞见。
那时的艺术家所阅读的西方哲学书目是极多的,涉及的范围也极广,涵盖人文哲学、分析哲学、精神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等。这些“西学东渐”得益处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第二次西学翻译热潮。相继出版有李泽厚主编的的“美学译文丛书”系列、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系列、甘阳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商务印书馆的传统品牌“汉译名著”系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20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三联书店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上海三联书店的“20世纪人类思想家文库”、华夏出版社的“二十世纪文库”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西方著名学人丛书”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这些哲学书籍对画家的影响也是综合性的,画家们所选的书常常很多,不局限在某个领域或某个人,相对集中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尼采、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据调查显示,选择弗氏理论的占总人数(调查的艺术家)的9%,尼采等人的达15.6%,分析哲学的达6%,西方价值观9%。总的来看,关于人的理论最受欢迎,这表明了他们的人本主义追求。分析哲学以及批判理性的书籍不如前者,仅占6%。而在这些庞杂的哲学语境中,叔本华的“意志本能”、尼采的“超人”、克尔凯戈尔、萨特的“存在”和“自由选择”、柏格森的“生命绵延”、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等都以一种实用性、本土性的话语方式被统合在这场'85新潮美术运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