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2015秋拍中,所有傅抱石作品,均由傅二石先生鉴定为真迹。
傅抱石原名长生,因同情屈原“抱石怀沙”的悲壮结局,而自号“抱石斋主人”。他专于阅读古代画史画论,于1925年完成第一部着作《国画源流述概》,四年后又完成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展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的独特思考。
傅抱石 云台山记图卷
镱心 水墨纸本 1941年作
33×117 cm.
设计稿:33×115cm.
RMB: 10,000,000-15,000,000
说明:附设计稿。
著录:《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傅抱石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傅抱石的《画云台山记图卷》及《画云台山记设计图》《画云台山记图卷》及《画云台山记设计图》系傅抱石1941年居重庆金刚坡时期所绘,画面所绘取自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一文内容。目前可知的傅抱石一生中所绘《画云台山记》题材共计三幅,除了本次秋拍的两幅,另外两幅一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设色本,一现为私人收藏水墨本,绘制时间亦是1941年。此次呈现的这幅,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流通的一幅。世面出版的傅抱石画册、研究专着中对《画云台山记图卷》屡有提及,目前查找见的《画云台山记图卷》及《画云台山记设计图》最早、最权威、最重要的出版记录文献为1960年3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一书,该书出版之时傅抱石仍然在世,并且傅抱石在此书正文、后记中以图文对照的方式将附图一《画云台山记设计图》、附图二《画云台山记图卷》与自己当时如何构思绘制的具体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傅抱石绘制《画云台山记图》与其30年代初留学日本期间对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进行的文献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历史渊源关系,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家依凭个人化的择取探求以合时代文化之潮趋的一个重要标例。
1933年3月傅抱石在徐悲鸿的推荐下赴日留学,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师从美术史学泰斗金原省吾,从翻译金原省吾的《唐代之绘画》和《宋代之绘画》人手,开始了对中国绘画史的更为专业和系统的研究。这一时期,傅抱石完成《论顾恺之至荆浩山水画史问题》、《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和写作,在许多领域都填补了空白,亦为他形成独特的画风奠定了基础。他还专门拜访了因“四一二”政变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彼此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
傅抱石 三笑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00×32 cm.
RMB: 5,600,000-6,000,000
说明:上款人杨枫(1905-1981),字樾亭,原名杨荫春。辽宁兴城人。杨枫1932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同年10月任汉口协和医院内科医师。杨枫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与同时期在中央大学美术系任职的傅抱石交好,此幅作品即是傅抱石在此期间赠予杨枫的。
东晋时有位高僧法号慧远,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都有往来。相传他曾住在庐山西北山麓的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示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一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不过,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据说,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以示纪念。有多事者,还写有一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开来,正如联语中所揭示的,是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据考证,释慧远与陶渊明约略为同时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陆修静所处时代晚过百年,所以"三笑"之说纯属虚构。但这个题材日益成为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而脍炙人口。
傅抱石 夏山雨后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142×31 cm.
RMB: 2,000,000-2,800,000
此幅作于1943年夏日,抗日战争时期,从1938年至1946年,傅抱石在重庆西郊的金刚坡下居住了八年,他当时在中央大学教书,几乎每天翻山越岭,渡江跨河,日行数十里,金刚坡“烟笼雾锁,苍茫雄奇”的地理环境对其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他在1942年9月时举行了“壬午重庆个展”,1943年,39岁的傅抱石又在重庆和成都举行了第二次个展,此后画名大振。此画便作于傅抱石的第二次个展期间,正值其山水画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展示出其强烈的个人特色。画面取全景式构图,可以看出傅抱石继承了北宋山水的宏伟章法,但又将山水空间进行重新组合,打破了“三远”所造成的局限,在此画中,所有的景物挤压在过于细长的空间内,忽视了深远和平远的设置,使诸景物仿佛扑面而来,给观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远远地限制在一个取景框内,与观者拉开距离,这种可远可近,亦远亦近的视点选择在傅抱石的金刚坡系列作品中十分常见,这种构景之法从宋元章法中而来,也得益于30年代时傅抱石对于日本版画的研习,但主要还是依托于金刚坡的真实环境。
傅抱石在重庆时期的作品,分为人物画和山水画两部分。人物画大多表现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苏武、石涛,同时也以古代优秀诗篇如《琵琶行》、《长干行》等为创作的题材,他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线条劲健,用笔洗练,注重气韵,深得传神之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1942年6月,傅抱石创作了《屈子行吟图》,表达了“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的主题。郭沫若称这幅画和历史剧《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为此画赋诗,成为一时美谈。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
傅抱石 湘夫人
立轴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44×48 cm.
RMB: 2,000,000-3,000,000
著录:《我在荣宝斋40年》,第308页,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湘夫人是屈原名篇《九歌》中的《湘夫人》一文的主人公,相传是舜的妻子,其人忠贞有格,是传统中国女性美的化身,被后世尊为女神。1942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当时傅抱石随同郭沫若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思想方面受到郭不少影响,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傅抱石开始了屈原像和《九歌》人物创作。据考证,傅抱石的第一幅《湘夫人》创作于1943年12月17日,当时日寇强兵压境,这天他读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时,不禁神情悲悯,在此情境下绘制了一件《湘夫人》。此画后来赠与郭沫若,郭沫若又将它转赠给周恩来,此画现藏于中南海。从此,傅抱石不断涉及“湘夫人”创作。
“傅氏写湘夫人可谓多矣。湘夫人的形象要典雅,衣着设色要清爽,姿态要婀娜。西风吹下的枯叶则要透露悲凉之意。此图能令画家“较惬吾意”(画上款中有此语)者,乃因形象更加典雅优美,衣纹线条更加流畅自如。画家并不能绝对地把握自己的技巧,故常有神来之笔矣!”
——傅二石
傅抱石 听雨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88×56 cm.
RMB: 3,800,000-4,200,000
著录:
1.《新金陵海上名家精品集》,图15,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5月。
2.《我在荣宝斋40年》,第310页,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抱石先生所绘《听雨图》一帧,写滂沱阵雨与凌厉飓风笼罩包裹之下,一叶扁舟停泊于滩涂浅岸之上,舟中有一老者倚身于篷户间,正闭目听雨。画面之上,以淡墨渴笔写粗笔线条自右上向左下通幅倾泻而下,极淋漓壮阔之至,此写雨势之湍急与猛厉也,正与溪畔以浓墨挥洒之林木,构成鲜明之对比效果。傅氏之大家手笔于兹可概见焉。画幅左上端有作者题跋文云:“丁亥春月,书旗(此字暂存疑)道兄自美归来,又一载不见,喜慰无似,属写小帧,实深愧悚。还京後心绪最劣,笔研久荒,迩日又国事澎湃,未知如何了局,率写听雨之图,藉博一粲,请乞指教幸也。弟傅抱石金陵讲舍并记。”按,此帧《听雨图》或有“今典”存焉,作者之襟怀寄托在其间也。丁亥系一九四七年,其时日寇虽已称降,然国共两党之内战又起而未平,国事丛脞纠结未知何时方能平息纾解。作者瞻望时局,茫然不解,亦犹似于风雨飘摇之中独乘孤舟一艇,栖止既无定所,亦正不知何时风停雨歇,能盼得光风霁月、风日清和之光明境域耶?故聊写绘此“听雨”之图,以抒胸中之愤懑无助,则舟中老者,亦正抱石先生之自我写照乎!
“此图是送给好友、着名画家张书旅的,故使出了画雨景的拿手本领。行笔泼辣豪放,在狂暴的山雨中,一高士躺在小舟上静听雨声。画家仔细描绘了小舟,听雨者静哟卧在船上的遮雨蓬中,船夫在急雨中仍奋力挥桨划船。小舟和周围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傅二石
傅抱石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特别是受蜀中山水的体察启发,他的山水画意境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融汇日本画技法,创独特“抱石皴”法,达到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1944年9月创作的表现蜀中山水秀美景致《夏山图》,即是他“金刚坡”时期的山水画的代表作。
傅抱石 观瀑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99×58 cm.
RMB: 4,800,000-5,800,000
说明:此幅作品原为江苏省国画院藏品。
傅抱石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他从1938至1946年在重庆金刚坡居住了八年当地“烟笼雾锁,苍茫雄奇”的景致给予其很大启发,他称之为“这是造化给我的恩惠”,这段远避战乱,偏居一隅的金刚坡时期孕育出了傅抱石典型的艺术语言,磅礴多姿的“抱石皴”。此幅画面构图开阔大气,布局巧妙,构思精到,通过强烈的虚实对比,营造出纵深的空间,达到咫尺千里的效果。近景巨石矗立,松林茂盛,一座房舍临渊而建,房舍形制简陋,仿若高士幽居之所在,但是围栏处却空无一人,令人不由联想,谁在此处聆听飞瀑流泉、天籁之声?中景悬崖高耸,壁立千仞,飞瀑分成几折飞流直下,落入深潭幽谷;远景不见重峦叠嶂,只见冷峻的山体。这种空间设置之法为傅抱石所独有,他一方面继承了北宋山水的宏伟章法,一方面又打破了山水层次的局限性,从此图中可观之,画家将中景与远景之间的层次虚化,不写全貌而仅表现局部,使中、远景既各有风姿,又混溶一体,既清晰可见,又虚无飘渺,形成一种近乎混沌的整体印象,使观者的视线集中在近景,又不经意地飘向远景,视点不断游移,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无尽的意趣。
傅抱石 虎溪三笑
立轴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68×45 cm.
RMB: 2,000,000-2,800,000
说明:上款“橘泉”即叶橘泉,中医药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中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
这幅《虎溪三笑》创作于1962年,这一时期傅抱石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从画中可以看出傅抱石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所画人物以形求神,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画中人物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他还积极尝试将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彰显出独特的绘画风格。此画描绘的是雄伟的瀑布前,有三人谈兴正浓。全幅湿笔作画,水墨淋漓,浓淡相映成趣。“虎溪三笑”是自宋元以下流行的画题,取材自东晋慧远的故事。此画藴含古今,融贯中西,所用皴法乃为傅抱石经年苦心揣摩,把传统文人画中各种皴法,树法,点法都相揉合,自创如同乱麻的“抱石皴”,巧妙的将松散破碎的皴与点统一在物象的结构中,在貌似凌乱中,使人物与背景的结构层次井然有序。
“傅氏此作行笔磅礴大气又极为简练。巨石之上三个古人轻松潇洒,一边欣赏巨瀑,一边谈笑自如。此图虽未钤“往往醉后”之闲章,却可见画家笔下之醉意与仙气矣!”
——傅二石
抗曰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傅抱石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继续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并在南京与徐悲鸿、陈之佛等人举行作品联展。1947年10月,傅抱石在上海“中国艺苑”举办画展,展出作品180余幅。对此,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行评价。1948年1月,他的《石涛上人年谱》一书出版。当时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傅抱石对国民党的腐朽早有认识,至此已彻底失望,遂趁当时南京疏散人口之际,携全家回到南昌。
傅抱石 山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68×46 cm.
RMB: 2,000,000-3,000,000
“山下的浮云压出了层层叠叠的高山,而豪放泼辣“抱石皴”的触使山石树丛混为一体的山峦显得逼真而厚重,山下一高士正鼓起勇气攀上高峰。在重墨画出的树丛的称托下,左下角的高士在画面上显得很突出。”
——傅二石
傅抱石 溪山清眺
立轴 设色纸本
105×43.5 cm.
RMB: 3,000,000-4,000,000
展览:其命维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江苏美术馆,2014年12月。
著录:《其命维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第138-139页,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9月。
说明:傅抱石自题签条。
此幅《溪山清眺》描绘了文人居士卧于山林之中,观山静思的景象。丛林茂密,松树林立,似有山风呼啸而过;远处的山峦赋色淡雅,与重色描绘的树木形成对比;傅抱石的山水画气势磅礴,意境深邃,有极深刻的人文内涵,极动人的诗情与极富魅力的含蓄,因而有不尽画外之意。百读始悟,耐人深思和寻味。大师作画,纵横排奡,挥洒自如,用笔苍劲,用墨浑润,元气淋漓,细心收拾,于蓬勃生机之中见率真与精微,臻成极品。在自然万物的“动”中,
文人居士显得静谧而深邃。人物栩栩如生,表情如神,呼之欲出。人物注重形似,刻意体现出内在气质,虽然乱头粗衣,却矜持恬静。人物的线条极为凝练,可见勾勒时的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傅抱石笔下的人物都与画家心有灵犀,在表达画家对他们心境的理解与共鸣。
“《溪山清眺》画题系画家自题。行笔轻松自如,画面和蔼统一。几株松树尤显出笔力之刚劲。松树下面半卧之高士怡然自得,目光中看出对周围开阔清爽环境的感悟。”
——傅二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他目睹新中国的变化,积极追求进步,遵循毛泽东倡导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先后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等毛泽东诗词组画,和《韶山组画》、《韶山全景》、《江山如此多娇》等一批名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傅抱石 探幽图
立轴 设色纸本
76×43 cm.
RMB: 1,800,000-2,200,000
说明:原藏家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
此作与1960年的《太华记游》和1961年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在画法上有相似之处,与50年代的太华系列相比,这些作品的笔墨不再急遽不安,而是更加整饬静穆,显示出傅抱石在这个阶段的典型笔墨特征。画面构图简率,群山高耸峻峭,顶天立地,近景松树茂密,中景峡谷幽深,云雾飘渺,景物并未进行细致刻画,山、树、深谷的边缘进行了虚化,但仍然具有深远的空间层次。画法上,山石以长线条皴出大体轮廓,再以大块灰墨摆出山石的块状体貌,以淡赭石调和淡墨渲染山体,表现出山石的走向和肌理效果。远山和深谷以“抱石皴”为之,破笔散锋,或提或按,或湿或干,顺来逆往,自由挥洒,线条有曲有直,乱而有章。近景的松树以重墨写出,层层涂抹,淋漓酣畅,表现出了树林的丰茂厚实之态,与远山形成轻与重、浓与淡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