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苗《凸起的文样》
徐冰《地书工作室》
徐坦《动物性自由》
焦应奇《污染警示牌》系列之粉尘污染
不太了解当代艺术的观众,如果在美术馆里看到太多的文字,应该是一件比较困惑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文字,以及语言,不是展览的前言、策展人和艺术家的陈述,而是作品本身。
在民生现代美术馆“语言亭”展览现场,看到那些不同形态的语言文字构成的艺术品,装置、影像、贴在墙上的平面作品,铺在地上的写满文字的地毯等等,猛然意识到原来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语言形态如此丰富和多元。徐冰、邱志杰、吴山专、徐坦、冯梦波、王郁洋等艺术家的重要作品都呈现在展览里。
步入展厅,误以为谁的办公室被设在了入口处,而墙上张贴的布满带有叙事功能的符号的纸张显示,这是徐冰的参展作品,对,《地书工作室》。进入更大的一间展厅,女艺术家林天苗的作品《凸起的文样》铺在地上。在22米长、5.8米宽的地毯上,写有众多中英文词汇。败犬女、女先儿、站街女、雉成女……这些凸起的各色绒线写就的形容某一类型女性的词汇,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它们汇聚在传统文样的羊毛地摊上,任由观众注视和踩踏。
林天苗不认为女性艺术家与男性艺术家有本质差异,但她的这件作品,女权的意味鲜明强烈。将流行语汇呈现于作品中,让作品与社会现实问题直接连通起来,语言文字的力量得以延展到作品中。这应该属于展览的学术主持鲍栋所说的艺术家们“语言工作”的三个层面中的一个,即语言作为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义的“现成品”被研究和使用。另两个层面,分别是把语言系统本身作为工作界面,进行系统的批判和创作,以及在图像“语境”下写作,让语言参与到作品中。
用这三个层面来概括中国当代艺术涉及语言的代表性作品,其出发点,在形式而不在问题。徐坦出现在展览上的作品《关键词字典》,采用文字和影像来呈现艺术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考察和研究,语言是自然而然采用的工具,从这件作品来看,如果仅从语言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作品,其研究社会问题的本质无疑将被削弱甚至忽视。不同的视角、材料和形式,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有着不同的质感。以语言的汇集作为展览的逻辑,是否会让观众纠结于形式与方法本身,对于他们去理解艺术家和作品是否会形成新的困难呢?这是这一展览需要面对和讨论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