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战结束前,英国曾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当时有许多艺术家以殖民地为创作主题,描绘远洋航行、军事战争、人民风俗等情景,但1940年代起殖民地纷纷独立,这些画作也不再受到人们欢迎,很少在美术馆展出。不过,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决定正视英国的殖民历史,花费叁年时间搜集相关画作展出。
策展人艾莉森·史密斯(Alison Smith)表示,殖民历史塑造了英国现今的文化,但伦敦主要的美术馆不愿展示殖民时期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有种族主义的倾向、缺乏艺术价值。
她也说,这是泰特美术馆有史以来做过最困难的展览,策展团队在挑选作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与讨论,希望展览能反映历史事实,让观者自行诠释。因为馆方并不想要道德说教,期盼人们欣赏展览时,能回到个人经验与回忆裡。
画殖民地风俗与战争,表达人道关怀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统治期间,英国国力鼎盛,在海外积极拓展殖民地。维多利亚女王曾数次委託艺术家替印度籍僕人画肖像,或直接派遣画家到印度创作,纪录当地人民的生活。
斯沃博达(Rudolf Swoboda)《Bakshiram》
奥地利画家斯沃博达(Rudolf Swoboda)于1886年接受女王委派,远赴印度绘製一系列平民的肖像。他的代表作《Bakshiram》便描绘一位印度老工匠,这位老人白髮苍苍,穿戴橘色头巾与白衫,表情有些疲倦,但目光坚毅、炯炯有神。
据说,这位老工匠已经有102岁,年轻时一度被关入监狱,在监狱裡学会製陶工艺,但斯沃博达没有画出老人卑微的过去,反而描绘他睿智、自信的模样,表达对工匠的敬意、当地居民的人道关怀。当时艺术家常以犯罪题材或人类学角度,刻划殖民地人民。
除了以殖民地风俗为题材,艺术家也喜欢描绘英国发动的军事战争。英国历史女画家伊莉莎白·汤普森(Elizabeth Thompso)作品描绘战争壮烈或残酷的情景,她曾说,自己作画从不是为了描绘战争的荣誉,而是描绘战争中的痛苦。
伊莉莎白·汤普森的代表作《残兵败将》
伊莉莎白·汤普森的代表作《残兵败将》(Remnants of an Army)描绘英军在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First Afghan War)结束后,准备撤退回国的情景。画面中一位男性士兵独自骑着马匹,正要从辽阔荒芜的土地离开,而马匹看起来相当疲倦,彷彿累得瘫倒在地。
《残兵败将》批评英国未能记取教训,曾叁度向阿富汗发动战争。英国为了掌控中亚地区,在1839年首次出兵阿富汗,但在阿富汗人抵抗下,英军节节败退,约有4500名士兵被杀害,结果未能控制阿富汗。
策展人艾莉森·史密斯表示,儘管当时有人认为《残兵败将》描绘士兵勇于生存的英雄形象,但伊莉莎白·汤普森常被视为批判英国殖民政策的画家,作品展现战争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