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嘉宾及致辞
展厅局部
节气是个时间概念。根据柏格森(Henri Bergson),时间是一种内在的绵延,只可以体验,不可以看见。但在2016年5月10日,太和艺术空间举办的“莭-贾善国个展”上,却试图借助于展览来解决这一时间性问题。本次展览由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著名策展人、批评家贾廷峰先生策划,著名美学博士、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彭锋担任学术主持。展览主推艺术家贾善国2016年力作《24节气》系列纸本作品,同时配以巨幅组画《天路》、《昊天垂象》及《焚之焚》系列陶瓷作品12件,总计近40件作品。
作为艺术家在国内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较为系统全面地概括了贾善国近十年来的艺术实践成果。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明哲、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艺术总监徐航、北京圣之空间美术馆馆长李松、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宋学智、美国旧金山当代水墨艺术家钟跃英、收藏家刘维时、中鼎拍卖艺术总监李国华、收藏家,艺术经纪人史雪松、画家郑忠、画家鲍蓓等嘉宾出席了此次展览的开幕式。
据了解,此次展览从去年就已敲定,也是在筹备的过程中,在面对这种高压的状态之下,贾善国创作了这样一批作品,在他笔下,作品既与中国传统水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传承,却也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当代性的观念,有别于传统绘画。
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策展人、学术主持接受媒体采访
对于贾善国的二十四节气作品,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彭锋表示:“贾善国所表达的二十四节气是抽象的,是作为文化符号的二十四节气,而不是实际的二十四节气,尽管这二者之间也有关联。换句话说说,我们今天对二十四节气的感觉,不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获得的,而是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获得的。为此,贾善国把从《礼记·月令》中读到的文字也搬到了他的绘画中,同时还配上了星象图。由此可见,贾善国描绘的二十四节气,是由星象推导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二十四节气,与某人在某地感觉到的二十四节气不完全相似。贾善国描绘的是抽象的二十四节气,某人在某地感受到的是具体的二十四节气。前者是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后者是自然的二十四节气。由此,如果某人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感觉,与贾善国的画面传达出来的感觉不甚吻合,也不必感到诧异,因为贾善国的作品与其说要引起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趣,不如说要引起人们阅读文本的兴趣。贾善国的作品很好地传达了作为文化概念的二十四节气形象,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去加以验证。”
“贾善国作为70后艺术家群体中的一员,其作品具有勇敢的创新精神且真诚地由中国传统内部生发出当代原创性,很有价值!贾廷峰说,“贾善国把宣纸、中国墨的物质性作为审美目的进行表现,把宣纸对水墨冲撞、渗化所产生的丰富变化作为独立审美,使其不再只是隐藏于物像之后的工具材料。”最后贾廷峰用一句老子的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来寄语21世纪未来有一天中国艺术一定会成为世界的主流艺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贾廷峰如是说。
太和大讲堂
展厅局部
“太和大讲堂”第三回:名家评《24节气》
与此同时,开幕现场同步推出“太和大讲堂”第三回,各位主讲嘉宾就贾善国的绘画在美学意义上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和解读。
贾廷峰在太和大讲堂上深入为观众分析艺术家与画家的角色区别,贾善国的《24节气》,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绘画形式上来讲,已独具个人风貌,他把材料充分融入到宣纸笔墨之中产生碰撞,文字释义、星宿图解、水墨叠染,互相独立又各自关联,纵观他的每幅作品,都有股一以贯之的内在气韵承上启下,这就是贾善国绘画的特有内质,是生发于传统而超越传统的新的原创艺术形式。
在太和大讲堂第三回合上,学术主持彭锋先生提到:贾善国作品中的“字”“图”表现的不全是简单的抽象水墨,视觉效果中隐含了许多文献信息,作品背后的人文隐射可能比画面所呈现的更深刻、更厚重。
美国旧金山当代水墨艺术家、美术理论家钟跃英先生认为,贾善国的作品就是出发于传统之基础,并从材料上发展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突出了水墨、墨气、心力、张力以及材料的体现,形成了独有的个人符号。
作品局部
展览展出作品
艺术家贾善国先生表示,时代将我们推到当下,艺术家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如何在本土文化发展自己的当代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你回到内心深处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什么东西是适合自己的,恰当的时候得到一种肯定即是我们要找的答案。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艺术家对待传统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艺术的态度。
“太和艺术空间有责任挖掘找寻既深谙传统文化内涵,又紧扣当下时代脉搏,同时具备个体人文思考的艺术家。”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说到。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于2016年5月30日。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于2016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