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与特约嘉宾合影留念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6年5月12日,第三届今日文献展新闻发布会于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宣布继2007和2010年成功举办两届今日文献展之后,第三届今日文献展经过六年酝酿,将于2016年12月10日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和3号馆展出,展览将为期三个月。
圆桌会议
本次展览邀请著名策展人黄笃与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联合策展。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以“BRIC-á-brac”为主题(中文题目为“另一种选择”),将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50余位艺术家,国内代表性艺术家有倪海峰、翁奋、王国锋、陆垒、陆扬、卢征远等,国际艺术家有墨西哥的马塞拉•阿玛斯(Marcela Armas)、比利时的威姆•德沃伊(Wim Delvoye )、西班牙的克里斯蒂娜•卢卡斯(Cristina Lucas )、智利的贡萨罗•迪亚兹(Gonzalo Díaz)、巴西的马瑞佩(Marepe)、印度/荷兰的普拉尼特•索伊(Praneet Soi)、瑞士艺术家托马斯•赫赛豪恩(Thomas Hirschhorn)、来自韩国和美国艺术家组合张英海重工业(Young 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俄国的团体艺术家AES+F和Chto Delat 等等,探讨不同文化语境和发展形态下的艺术表现特征,展现全球化进程中迸发出的混合活力。
“混合的生长”
本次展览主题以不同语言命名,反映了当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特征。展览的法、英文名为“BRIC-á-brac:The Jumble of Growth”。英文 The Jumble of Growth 译为“混合的生长”。而“BRIC-á-brac”是法语中的俚语,泛指混杂、差别,或是处在某种潜在混乱中,不均匀的组合,意指一种混沌状态的词汇。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策展人 黄笃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策展人黄笃对于当代艺术这种“混沌状态”表示,今天的当代艺术如此迅猛的发展,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一些非西方的文化的地带,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不是最发达的国家,也不是最落后的国家,而是处在像我们这样的“金砖国家”,以“金砖国家”引导的新兴国家这样一个文化的地带。我们怎么去把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抑或将要发生的东西,通过展览、通过作品揭示出来。如何去理解这个地带所发生的艺术的现代性,这个是我们这个展览一个出发点。
众所周知,“金砖四国”是由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Jim O’Neil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该概念的缩写BRIC由: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及中国(China)的首字母组成。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金砖”之列,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而“à-brac”表现的是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状况和转变中所释放出的“充满生气”的社会形态。总而言之,“BRIC-á-brac” 泛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文化背景迥异、现代化进程中与他者的碰撞,导致在全球化冲击下社会转型所凸显出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这种基于全球政治经济的文化整合,产生了相互渗透与抵抗并存的现象,构成了全球化与地方化共生的文化景观。
本次展览以“金砖国家”为出发点,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中第一次发挥了改变作用,其影响力在本土与全球同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折射出了这种经济的活力。那么,艺术将如何反观与体现出社会的巨变,这些变化在文化与个体生命的叙述中如何表现和发展,将是这个展览关注和探究的核心议题。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策展人 赫拉尔多-莫斯克拉教授(Professor Gerardo Mosquera)
所以我的策展主要是不断地去深挖这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的冲突和代表其社会整体进程的突出问题。所以我现在推荐的艺术家是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去解释创造更深入的洞察视角,用来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
特邀嘉宾 乔纳森·哈里斯教授(Professor Jonathan Harris)
特邀嘉宾伯明翰城市大学的全球艺术与设计专业学术教授,艺术学院主席乔纳森·哈里斯教授将展览的主题解读为“混杂”,他提出全世界到底是在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还是在失序?而这两个目前可能是并列的。他认为,这一切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后果,同时,他还提出了任何时代策展人可能都要面临的问题,其一,我们要如何呈现艺术作品,如何让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体现我们这个世界的变化。其二,艺术的社会影响问题,艺术对社会有直接和非直接的社会影响。其三,全球艺术问题,我们已经就全球艺术这个概念讨论了20多年,但是全世界是否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艺术,恐怕很难有明确的答案。非常期待今日文献展对这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深挖到底什么才是全球艺术。
“另一种选择”
中文题目“另一种选择”实际上是对法文主题“BRIC-á-brac”的进一步诠释,其目的在于强调代表性新兴国家的文化主体性,探讨自身独特的文化之路。虽然金砖国家是一个经济概念,但是本次展览凸显的是以金砖国家主导的新兴国家的艺术发展方向。由于金砖国家分散于几大洲,它们呈现出各自的地缘文化特征,并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呈现出各自复杂多元化的生长路径,从而为全球多元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一种代表新兴国家的文化力量。简言之,这种特殊的文化地带引领着新兴国家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另类的现代性表征。这就是为何中文采用“另一种选择”为主题的理由。
特邀嘉宾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邵亦杨教授
特邀嘉宾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对于题目“另一种选择”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说道,全球化时代有其多元性,也有其同一性,同一性代表了普世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同,它们各自有利弊,那我们要不要走另一条道路?产生另一种现代性?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要创造另外一种现代性,压倒别人的现代性,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要接受新的东西。我们也希望跟国际有更多接触,能够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这是这个展览非常重要的地方。
四种逻辑
本次展览将由四个方向展开:混合生长(The Jumble of Growth);癫狂的空间(Chaotic Space);话语现场(Discourse Practice);个体叙事与微观生命(Individual Narrative and Microscopic Bodies)
一、混合生长指涉的是艺术生长土壤的革新与互生关系。艺术家的创作大多受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变革的文化土壤带来的复合语义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内容与意义。与此同时,日益全球化的社会景观,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文化相互作用及彼此影响,新的跨文化的艺术元素与意识形态,要求我们以全球化的视角去辩思这种相互依存共生的艺术。
二、癫狂的空间再现了在如今复杂多元的社会变化中多维度空间(都市空间,公共空间,日常空间,虚拟空间等)的问题与状态。当这样空间与艺术家的主观性相遇时,会激发出艺术家的不同判断和想象,及其分析与表现。在这种看似混乱的空间中,恰恰展示出了艺术家理性的视觉隐喻。而这种癫狂的生长氛围正是飞速全球化与复杂现代性带给我们或多或少关于对生存际遇的思考。
三、话语现场指向的是现实问题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再现的方法还是观念的方法,艺术家以其敏锐的直觉和想象力将实验、介入、解读与批判贯彻其作品中,其作品体现出各自的立场、观点、态度。他们以这样的艺术行动不仅释放出积极而个性化的回应,而且彰显了文化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四、个人叙事与微观生命表现的是个体在宏观社会与微观身体中的生命意识与状态,即把生命本能、生存情感及其境遇作为个人叙事的砝码。然而,身体作为载体与艺术叙事的母题,涉及到身体作为符号蕴含着人的复杂状态及其文化边界的议题。在后现代语境中,身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事实上,身体蕴含着这样几个层面的内涵:1.自然的身体 2.社会的身体 3.科学的身体。在艺术家看来,身体是一种艺术的媒介,具有对以上层面的僭越,它超越了身体的局限和规定。正是基于这一独特视野,艺术家将身体作为叙述的媒介,挖掘和表现了身体的潜能与无限。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策展人简介:
黄笃,策展人,评论家。黄笃于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200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黄笃撰写了许多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多发表于中国、日本、韩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杂志 。他担任多个国际艺术奖项评委:如CCAA奖,瑞信-今日艺术奖,台新艺术奖和日本尼桑艺术大奖等。曾策划过“上海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南京三年展”和“贫穷艺术大师库奈里斯”展、 “形象的焦虑”(马德里摄影节)等。
赫拉尔多·莫斯克拉教授(Professor Gerardo Mosquera),生于古巴首都哈瓦那,曾任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国际知名策展人、艺术史论家,兼任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皇家艺术学院教授。他是"哈瓦那双年展" (Havana Biennial)创建人之一。曾于1992年在哈瓦那策划了大型当代艺术展"关于美洲"。他曾任《第三文本》杂志编委之一。他出版和发表了很多关于当代文化和艺术的论著及文章,其中以《超越幻想:当代拉丁美洲艺术与批评》(伦敦,国际当代艺术研究所出版)一书为代表。2011年至2012年他担任马德里“西班牙摄影”节连续两届的艺术总监。
特邀嘉宾简介:
乔纳森·哈里斯教授(Professor Jonathan Harris),伯明翰城市大学的全球艺术与设计专业学术教授,艺术学院主席。他获得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学士、中萨塞克斯理工大学博士。曾担任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艺术史教授、英国公开大学“现代艺术及现代主义”和“现代艺术:实践及各种争论”课程顾问及指导老师等。至今担任英国《艺术月刊》、法国《艺术批评》、西班牙《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会成员,英国学术研究委员会任人文研究战略评估小组成员等职务,曾受邀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曼彻斯特中国当代艺术中心、马德里国际当代艺术展等举办学术讲座。
邵亦杨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艺术史博士。她主要研究和教授西方美术史和世界现当代艺术。多次应邀在国际性学术会议做英文学术讲座,曾连续参加近两届世界美术史大会(CIHA)。主要著作有:《后现代之后》(2008)、《穿越后现代》(2012)、《西方美术史-从17世纪到当代》(2014)等,许多中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各大学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