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底,苏富比举行的「艺术家跨时空对话」预展上,将印象派、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共聚一堂,让人拭目以待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对话。
那次预展以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为主题,尽管一些场景仅仅出於想像(例如海伦·弗兰肯特尔与塞西丽·布朗),漫步展场中,您必定可以感受到这些艺术品碰撞出的巧思。就拿巴斯基亚与毕加索来说,他们都曾是艺坛迅速崛起的新星,更用潇洒不羁的笔触传神演绎了非洲艺术,藉此表达其对社会、政治的观点;他们个性都是如此棱角分明,满腔热血为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终於铸成让後世无比景仰的崇高声望。这二人如能相遇,会不会促膝而谈?答案显而易见!
贾柯梅蒂 (1901–1966)和弗朗西斯·培根 (1909–1966)
对於这两位来说,功名早已为囊中之物,但他们仍旧日日埋身於凌乱不堪的工作室。同样来自於欧洲,可是他们的生活却截然不同。培根与同性伴侣一起生活,常常沉缅於美酒之中;贾柯梅蒂则与比邻而居的女子缔结连理。他们有共同的朋友,却没见过几次面。1960年代初,培根到访巴黎,在一间咖啡厅遇见了贾柯梅蒂,向他表达了对其作品的赞赏。如若这场对话延续,两位画家和雕塑家也许可以对各自代表性的存在主义艺术形象各抒己见。
海伦弗兰肯特尔 (1928–2011)和塞西丽·布朗 (1969年生)
弗兰肯特尔称自己的作品包罗「万千气象」,布朗的画作色彩丰盈饱满,作品中时而点缀情色元素,散发出一种呼之欲出的澎湃热情。两位女性艺术家,都拥有超凡创造力,并擅长挑战超大尺寸的画布,她们必定可以就抽象表现主义价值展开精彩辩论:弗兰肯特尔摒弃了表现「男性主义」的图像元素,用自然流畅的「色域绘画」取而代之。布朗则将颜料、笔触,和洋溢着自信的艺术表达融汇贯通,表现了她独有的女权思想。
马塞尔·杜尚 (1887–1968)和安迪·沃荷 (1928–1987)
这两位对「工厂」一词的定义略有不同,对於杜尚来说,它是生产单车车轮和酒瓶架子的地方,而对於沃荷,那则是他创作艺术、举办聚会的随性场所。不过,这两位艺术家会发现各自的创作理念密切相关:没有这位法国艺术家的「现成物」创新思维,就没有普普艺术,而杜尚则是在美国功成名就。声望对於沃荷来说至关重要, 是沃荷一生未止的追求,也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主题。
费尔南·雷捷 (1881–1955)和凯斯·哈林 (1958–1990)
标志性的线条,粗犷的轮廓和清晰的外形,是这两位艺术家惊人相似的创作特点,不仅如此,他们或许可以畅谈生死,分享各自关於战争的故事,这两场不同的战争深深改变了他们的艺术:雷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横行的坦克与武器激发他创作了形似机器的形象。哈林则与艾滋病病魔斗争(後因此离世),病魔和社会危机促使他创作了许多象徵性肖像(例如长着犄角的精子,和代表同志自由与自尊的粉红色三角形)。
(原文:艺术家跨时空对话。文章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