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2016年11月14日,艺术未来·2016(中山)第三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在参观者依依不舍的无数快门声中宣告结束。本届艺博会由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吴鸿担任总策划,这场主打当代青年艺术作品的博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今年更是以6个主题展、8个专题展、7个特展、3个院校展, 10家韩国特邀画廊、国内9特邀画廊,打破目前国际上所通行的以画廊为主体的模式,以学术性的主题展和专题展以及特展的方式,成为最具学术气息的一届。本届艺博会与前两届相比更加凸显艺术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以及布展中对空间经营的专业性。由此,通过艺术本体的重要性展现人文关怀。
开幕式现场
本届艺博会总策划吴鸿
回望中山,作为孙中山先生故居地,1925年由旧称香山改名为中山以此缅怀中山先生。另一方面,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场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以澳门为跳板北上进入内地开始,几千年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及至清政府选派幼童到美国留学再到西学东渐的大趋势,其间又可粗略分为“中体西用”派和“全盘西化”派两大阵营。历史从利玛窦出发,经过容闳到达孙中山。中山也因此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中。
本届艺博会总策划吴鸿现场导览
本届艺博会总策划吴鸿现场导览
区别于传统艺博会像集市一样将艺术品集中起来展示和销售的展销机制,本届博览会总策展人吴鸿将历史的纵向和艺术的横向相聚合,在纵横交错的线性空间中,以此来展开结构性设计和观念性讨论。
东方之物——韩国雕塑家张伯淳个展现场
见微知著——捷克艺术家伊瑞水墨作品展现场
天问——王劲松摄影装置展览现场
王迈《西天取经》展览现场
乌合之众——陈志光个展展览现场
在整体结构设计上此次艺博会由主题展展区、专题展展区、特别展展区、院校展展区、特邀画廊展区、文化活动等六大板块构成。主题展展区由:“际会与误读——中国当代艺术中山邀请展”、“回眸之望——第一届中国艺术媒体年度提名展”、“启明东方——民国时期绘画经典作品展”、“重构的他者——宋庄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延异之征——中国新水墨画院邀请展”、“想象的异域——近代岭南民居建筑艺术展”等六个学术展览构成。为更好地体现中山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的国际化特点,特邀韩国和捷克作为本届博览会的主宾国,以特展的形式展现主宾国当代艺术现状。此外,特展区还邀请了中国著名艺术家陈志光、王劲松、沈敬东、王迈等四位艺术家以个展的形式,呈现艺术家个体的创作生态。基于中山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和扶持,艺博会还邀请了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三所艺术院校组成本届艺博会的艺术院校展区。同时,为呈现大珠三角地区当代艺术的外在整体性和内在差异性,还特别展出了“珠三角当代艺术城市馆群”,选取了大珠三角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深圳、广州、珠海、海口四个城市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此来和本届中山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的总主题“际会与误读”相呼应。
艺博会VIP夜场
艺博会现场
艺博会现场
在展陈设计上,中山博览中心综合展厅的1.6万平米空间以中轴线的形式对称分割,在中轴线上,从隋建国的中山装(《衣钵》)开始,中山装本来是外来的服饰,现已物化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标志,尤其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在中国近代文化中具有深层的意义;穿过主题展“际会与误读”的前言墙,到达陈庆庆的《拷贝出土文物——清》,自然材料纤维的唐装暗喻着中国千年的古老文明;再到王迈的《西天取经》以工业时代的遗留物(798厂的旧模具、PVC管、游戏机)作为基本元素,将时代病症、信息焦虑的忧虑以一种莫可名状的兽形怪物作为演绎;及至翁奋的影像《未来计划》和李占阳的雕塑《丽都》,《未来计划》以北京、上海、台北、香港、横滨、东京、杜拜、新加波、孟买、首尔等亚洲重要城市中学生和城市的肖像摄影计划探讨青年一代作为希望与能量参与的这个社会的未来以及他们形成的关系;《丽都》中戏剧性的夸张和粗俗化的处理使都市男女的生存状态在夜色掩映下真实再现;最后到达李邦耀《消费者》和江衡《花开花落》。这种从符号出发一路沿着历史的纵向,在经历了生与死之后,引发人们一种对生命关怀的思考。展览的历史脉络也由此梳理开来。
艺博会现场
在中轴线两侧以展厅中央两根立柱为对称,左侧的“天问——王劲松影像装置展”,近千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以图像采样的方式,从高空俯拍的角度,捕捉被摄者在瞬间猛然抬头仰望天空时的面孔,让观众产生居高临下的心理震撼,通过重复、强化,让影像自身失去产生意义,完成它自己的图像逻辑叙说。“乌合之众——陈志光个展”则用蚂蚁来表达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上千只蚂蚁雕塑组成的装置作品中,蚂蚁这种卑微而伟大的生物被灌注进多重的象征意义,蚂蚁的集体意识性对照“人”在现实活动中的无意识性,这种盲目的无意识引发观者的思考和遐想。“鸿篇巨制——来自布拉格国家美术学院的‘姿态学派’”试图从叙事角度来梳理先锋艺术家对于“宏阔”的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捷克作为东欧的一种“非中心化”的代表在文化思考上不仅停留在艺术形式本身,他们试图从全新的艺术、社会、生活中发掘“宏阔”的因子。对于美国战后艺术而言,“宏阔”逐渐成为摆脱束缚的象征,首先是摆脱以欧洲为中心的艺术史的束缚,然后是摆脱艺术场馆空间的束缚。
艺术未来·2016(中山)第三届国际年艺术博览会平面图
右侧的“国际玩笑——沈敬东个展”,则更多的是一种地缘性的政治、经济、军事思考,一种武力让位与智力较量的结果。沈敬东将玩笑和幽默的方式扩展到国际政治关系下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数十组复制的不同时期军人形象的小人以“阅兵式”队列形式贴于展场四周墙面的下半部分,展厅中央一枚巨形炸弹稳立其中,由此审视和探讨了在后冷战的时代背景下,商业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大众消费与传统的军事对抗手段之间,既互为依存又充满了反讽和荒诞感的时代现状。“东方之物——韩国雕塑家张伯淳个展”则通过作为材料的“麻”,以及由麻来造型的“寻常之物”和“日常之境”,上升到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哲学思考之中,在此,东方文化的传统和美学意境、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永恒、个体的有限与宇宙的浩渺、物质的“实在”与精神的“虚无”,建构起源自古老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多重冲突。“见微知著——捷克艺术家伊瑞水墨作品展”,以中国水墨画作为载体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忽视细节的模糊美学特征与源自于捷克族自身文化传统中的那种对于精细之物的关注和兴趣发生有意思的对比和碰撞,映射出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与融合当中一种有意识的“误读”。其实,文化和艺术的丰富性也正是来自于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之中。
主题展展区部分参展作品
在模块儿化的间隙之中,策展人将社会场景、心理场景、艺术教育制度甚至是女性艺术和当代水墨等作品合理的安排在一个充满际会又容易让人误读的空间之中。在这种群展与个展相辅相成的作用下,使得一个非专业性的展示空间与作品拥有着诸多的连续性。
主题展展区部分参展作品
所以,此次艺博会从策展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多个维度聚合的结果。首先在主题上是以一种地缘文化现象作为价值切入点。这不仅是把孙中山与中山装作为等价符号这么简单,而是在艺术形态上对中西文化发展进行的深入探讨。其次,在展示方式上当际会与误读产生交集的时候结果充满了可能性。在博览会这种复杂多样的空间之中通过人为因素调整空间的结构性,来呈现出展览的立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就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成功的大胆的尝试,或许不久这种空间经营方式将会成为主流。本届展会以历史的纵向性为纲,从香山到中山,再到今天,中山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历史,艺术家也用自己的态度创造历史。无论发生什么,历史的车轮都会向后转,我们的路依然要向前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都将促进艺术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