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投资的评估模型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家蓁 2017-01-19

过去十年来,全球艺博会风潮所带动的艺术投资热,引领许多头家新鲜人加入画廊经营的战场,也吸引许多有品味的乐观派资本家进场参与艺术投资。这原本是一个好现象,只不过我们也观察到国内外画廊业出现「雨伞症候群」:销售端开开关关、经纪人来来去去。尤其新进收藏家火速出手,第一轮投注立马卡住,这种尴尬实在多不胜数。

艺博会毕竟是一个仓促炫丽的场域,从这类场域中所收集的资讯自然侧重在快速促销:你最好今天就买两张回家、这个礼拜你要成为收藏家、下一季秋拍就可以收割…,类似这样的「泰绮思冥想曲」。

但通常这类可以马上下手的价格,距离发生投资效益还有一段相当遥远而笼统的距离。

我自己就是经理人,当然希望、也乐见大家多多购藏。但见证过太多投资争议後,我反而常常跟有意买画的客人仔细讨论:买画这笔价款的来源是什麽,如为薪水、退休金者,我会劝退他,请他三思。

我绝不认为拿生活费来做艺术投资是一个理性的规划,即期的现金支出不应该拿去从事长期的资本支出。而艺术投资绝对是一个耐心财。

接着我也会想了解,买方是收藏用途还是投资用途,如果是作为收藏,我们可以马上带看、很快成交。

如果是投资用途,则会倾听他的报酬率设定、资金投入期程,然後劝他改买保单或其他金融商品。

不管其他销售端部门如何想办法让艺术品看起来像金融商品或某类可被预期的投资理财行为,我们都不应该混淆艺术品的本质定位:艺术确实是奢侈品产业、艺术带来的是一个高端社交的边际效益、价格很昂贵而效用很抽象。

如果讲完了这些,买方还是坚决要买,我就会拜托他:下次直接告诉我是收藏用途,不用让我讲这麽久。

当然,艺术投资还是有可供参考的评估模型,但一定要强调,投资效益是艺术收藏的附加损益,套一句西蒙·波娃的经典句型:「先有收藏、才有投资」;反过来做只会患得患失,弄坏胃口又扰乱雅兴。

评估模型很简单,第一类是经济学途径。先讲个体经济学的量价平衡。在价格与数量的座标上,供给与需求如何滑动、市场平衡点落在什么地方。

这是整个个体经济学的评估焦点,许多销售端的行销策略也从这类模型中去找出最适促销方案。个经模型多半适用在古典大师类的二次市场,因为拍卖业者较能控制数量,量价的操控性能比较显着。

至于总体经济学则是关怀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的影响,这类评估可以帮助收藏家预览什麽时间点投入、边际成本、边际获益如何。现在买/卖、三年後买/卖、十年后买/卖,价格会带给收藏家什麽样的边际损益。

最后是金融途径的评估分析:总价、利率、期间,这三者的函数关系是金融架构的评量核心。对收藏家而言,利率指的是其他投资的机会报酬率。金融途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抛售的时机点。

如果读到这边,您已笑开怀,那要恭喜您,您是真正的收藏家,完全不必理会这些。这么繁琐又无趣的谘询工作,还是交给我来做吧。

(作者是《ANF》创办人暨执行长、资深艺术市场专家)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