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的事(Matter at Hand)”
Galeri Chandan(Lot 24 & 25 (G4), Block C5, Publika Shopping Gallery, Jalan Dutamas 150480 Kuala Lumpur, Malaysia)
就像你熟悉的那种势利的新加坡人那样,我听到吉隆坡要举办首届“画廊周末”(一开始还误以为是“画廊周”)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吗?有那么多画廊吗?”我提醒自己别犯蠢,而且发现自己的质疑态度甚至延伸到了针对马拉西亚政府上,他们对于诸如此类的活动并没有报以经济支持——当然也可能因为他们最近的日程表上事情有点满。不过,首届“画廊周末”这样的活动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如果举办得成功那么将来会更容易说服政府对其倾注投入,况且第二届的具体日期也已经公布。
一个画廊在这种活动的第一天开放得如此之晚,真是没办法好好参观,好在天际线的景致有所弥补。和大部分马拉西亚的画廊一样,Galeri Chandan坐落在一座商场里,其根基是一家建筑和室内设计公司。
这间画廊主办了Mohd Fuad Arif的个展“手头的事”,这位艺术家同时是莎阿南马拉工业大学 (UITM)美术系的讲师。这个展览还是他博士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说的是石墨媒介的一种现象学介入,当中呈现了许多采用纸本石墨的形式制作的作品,它们看起来有着标记制作的渊源。展览与主题一样枯燥无味,布展时相当不一致的吊挂呈现也并无助益。
“Matter at Hand”, exhibition view at Galeri Chandan
“碳复制(Carbon Copy)”
G13画廊(GL13, Ground Floor, Block B, Kelana Square, SS7/26 Kelana Jaya, 47301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2016年12月3日到2016年12月17日
当你发现自己被一批折衷选择的画作所包围,脚下踩着地毯,且舒适的沙发座就在不远处之时,你可能会觉得自身已被集中归纳;不过一个转角的功夫,你又忽然置身于白盒子空间之中。这里正在展出的是本地版画家的群展“碳复制”,其中的亮点包括一幅Jakkee Kongkaew创作的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来命名的木刻作品(2015),它的优雅简洁掩饰了作品制作中的细部处理。Mohamad “Ucup” Yusuf图像密密丛丛的版画也同样引人注目,他的作品将更为传统的爪哇文化图案融合到了政治宣传式的木刻美学之中。
Agung Prabowo, “The Immeasurable III”, linocut reductive print on money waste recycled paper, 27.5 x 33.5 cm, 2016
“狼牙脩——神圣与凡俗(Langkasuka—Sacred & Profane.)”
NN画廊(22, Jalan Bukit 11/2, Seksyen 11, 46200 Petaling Jaya, Selango)2016年11月25日到2016年12月3日
在这间画廊现代化的玻璃与钢结构入口之前有一道风化了的木质拱门,好像部分地提示了一个模糊了艺术与传统工艺之间界线的展览:“狼牙脩——神圣与凡俗”。展览由位于Curate的NN画廊举办,主要呈现的是雕刻大师Noorhaiza Noordin和版画家Ilse Noor 的作品,这个画廊空间则由标榜自身为“度假村式住宅区”的地产“尚艺满家乐(Seni Mont Kiara)”的亨利艺术拍卖行(Henry Butcher Art Auctioneers)所经营。
除去组织方的诸种细节,展览本身极尽所能地展现了艺术家对于各自所用媒介的精通——对Noorhaiza而言是木头,Ilse则是凹版腐蚀法制版术。前者对展览而言的影响更大,因为他对于前伊斯兰马来艺术和文化的兴趣(他的波状纹短刀keris——一种传统的双刃匕首——尤为精美)同时体现在展览的标题和入口处那扇从艺术家自己家里拿来的木质拱门。另一方面,Ilse Noor柔和细致的图像则同时提示着一种灵性和幻想,也更巧妙地渗透到展览当中,她作品中特别值得一看的是一组马来西亚传统建筑的系列。
Norhaiza Nordin, “Burung Petalawati”, Cempaka sari flower motif, Cengal wood at NN gallery
“看看(Look to See)”
Shalini Ganendra Fine Art(@ Gallery Residence)2016年11月25日到2017年1月25日
像这座城市里其它一些画廊主一样,Shalini Ganendra——同时也是“画廊周末”的组织者——的画廊也坐落在住宅区中,这似乎表明了偶然拜访的观众相对而言并不重要。尽管如此,她较其他人更进一步的是有意将空间改造成了一处节约能源的热带建筑的范例;与无处不在的安装好空调的白盒子相比,她的画廊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依靠自然通风,和周遭的世界并无隔阂及抽离的感觉,而是与城市有机地共同栖居。
正在举办的展览“看看”涵盖了相当多内容:Bibi Chew有关身份与地形学交叉的作品强有力地将马来西亚解构成具有构成要素的国家,而Zac Lee的“国家原则系列”(2016)把马来西亚的国家原则与并不协调的图像配对起来,没有画面当中像素化的椭圆形覆盖,作品将会更加引人注意。年轻的艺术家Mok Yee在作品《你喂养,我食用》(2012)中的一种古板的文字游戏和作品《波 75mm》(2014/16)中的超现实高度之间摇摆不定。
Shalini Ganendra Fine Art
Zac Lee, “Believe in God”, oil on jute, 122 x 122 cm, 2016 at Shalini Ganendra Fine Art
“群展(Group Exhibition)”
Taksu(17 Jalan Pawang, 54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6年11月25日到2016年11月27日
吉隆坡的画廊圈不可能不提及的一个名字是已经26岁的画廊Taksu。它所坐落的位置大概类似Shrine Hill上的萨满街(Shaman Street),画廊本身在一个具有60年代现代风格的小屋中,建筑满是当时的装饰风格——比如马赛克。
所有这些都为所展示的艺术作品补充了一种更放松且非正式的参与感——就好像人们可以和这些艺术生活在一起,而不像白盒子那样是从禁闭了的远距离进行观看的。这里的亮点包括新星Fadilah Karim引人入胜——或许也带点矫饰——的抽象人物画;此外还有Zulkifli Lee哑光的金属网格画,其逐渐氧化的面目提示着一种材料的敏感性。
Taksu gallery
“马来西亚艺术,一次特别预览”
Richard Koh Fine Art(229 Jalan Maarof, Bukit Bandaraya, Bangsar, 59100 Kuala Lumpur)2016年11月22日到2016年11月26日
虽然对远道而来的藏家来说,要在商场里找到Richard Koh Fine Art(RKFA)是可能的,而且或许更便捷;但是他们位于Jalan Maarof的场馆是由住宅改造而来的,并且需要提前预约,这就着实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作为一间已经有大概11年历史的马来西亚画廊,RKFA代理并展示各种实践门类,他们在“画廊周末”上所呈现的展览有点像是来年展览的一次预告。
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之一是涉猎多学科的年轻艺术家Hings Lim,他的一系列作品是在没有绷好的画布上作画的,然后由家政工人跟着做清理工作。Lim的作品与同类型的在艺术与家政劳动力之间进行对话的作品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其同时性——一带有一个记录了Lim的创作过程的视频,在视频中艺术家和清洁工同时站在油画面前,既是共同作者,也对创作署名的问题进行了问询。还有Haffendi Anuar的小球沙和泡沫雕塑,作品提示着一种由环境侵蚀而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怪异结果,呈现出酸性的金属的色调——尽管它们的展示表现出一种过渡的迷恋,但是那些亚克力展示容器显得略小,这部分得归咎于画廊。
“Malaysian Art, a Special Preview”, exhibition view at Richard Koh Fine Art
Yeoh Choo Kuan, “00.27″, oil and lacquer on canvas with wooden frames 203 x 143 cm, 2016 at Richard Koh Fine Art
“SAGER:坦格雷风的纽带(SAGER: Ties of Tenggara)”
国家视觉艺术画廊(National Visual Arts Gallery)(Jalan Tun Razak & Jalan Temerloh, Tijani 2 North, 5320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Malaysia)2016年11月15日到2016年12月31日
作为HOM Art Trans联同其自己展览的主办方,马来西亚的国家视觉艺术画廊(National Visual Arts Gallery)本身就是一项有着极端对比的研究。它极其戏剧性的外立面,是从传统马来视觉主题衍生而来,内里好像一个特别严肃的会议中心,而且还存在一些长期的维护问题,比如其中一处的展厅的屋顶漏水。在“画廊周末”期间有各种对话活动,这些都为这家垂死的机构描绘了一幅急需补充新鲜指示和资金支持的图景,不然它将没法与自己的名称相匹配。
展览“SAGER:坦格雷风的纽带”本身像是一只断定了要混杂各种东西的袋子。一方面,Seah Zelin和Zean Cabangis的绘画展示出了技术上的熟稔,以及他们从全然独立的角度出发而对选定媒介做出的深入探索。另一方面,更多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一种惊人的文字意识,正如能够在Suddin Lappo的《红牌》(2016)或是《字幕》(2016)中所能看到的那样。
“SAGER: Ties of Tenggara”, exhibition view at National Visual Arts Gallery
结语
在局外人看来,在马来西亚的艺术中需要花费一些力气去适应的特点之一是它坚定的模拟特质,在这里,新媒体和其它更具当代标志的艺术并不显眼。考虑到更广泛的艺术界中最近对于绘画和材料的(回归)转向,艺术的批判者在马来西亚要么尚且欠缺,要么就还未发展起来,并且可能停滞不前。来自这样较少以绘画为主导的地区,这种向着绘画的导向可能显得震惊,不过要适应环境总是相对简单的。
这篇回顾并没有囊括所有活动,“画廊周末”也远不止于一间接着一间的画廊展览——还有国际摄影中心(ICP)的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Christopher Phillips)和AKTII的哈尼夫·卡拉(Hanif Kara)等人的讲座,这为活动增添了深一层的求知欲。并且在被认为是现当代艺术界的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值得关注的项目。例如,尽管“历史遗迹之行(heritage walk)”可能听起来是安全的、事先包装好了的、适合观光客而又沉闷的,不过由Nadge Ariffin带领的这个项目包括了Kampong Baru社区,这一片是传统建筑和房产开发商之间文化冲突的典型示例,后者热衷于压平旧街区的马路进而好造出更多的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