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消费时代到来将倒逼艺术家提高艺术水准

来源:新快报 作者:冯善书 2017-05-22


资料图

这几天,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你有工作上的事情要找几个圈中好友出来聊聊时,他们一个个都说没空。然而,到了晚上再来瞄他们的朋友圈,又都一个个在晒自己在各类展会上看到的新鲜玩意儿。面对来势汹涌的各种展会,笔者感觉自己都快要被排除在圈内朋友的社交优先级之外了。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可能都有种惰性,在这个区住的人到另外一个区去看场电影都觉得远。然而,若是为了看场高规格的艺术展会,这些人跨越大半个中国去走走,仿佛都不是问题。前几天,大河美术报的高层来广州走访岭南的艺术家名宿,请我带路。中途一唠嗑才知道,他们这次千里迢迢从中原过来,其实目的是冲着逛深圳文博会来的,开完眼界才顺路过来广州。

广东艺术类展会对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赤裸裸的数据或许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以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深圳文博会为例,不管参展规模、人气,还是实际的成交规模,这几年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5月15日刚刚闭幕的第13届深圳文博会,总参观人数达666万人次,最终成交了2240.848亿元。同样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广州艺博会,今年来势也非常汹涌,开幕前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便一浪高过一浪,搞得有艺术爱好的人,不到现场看一眼都显得要在这个圈子边缘化了。

近年来,媒体上有关各种文博会、艺博会、茶博会的报道越来越多。尽管当前还有很多人在质疑这类艺术类展会的艺术含量和文化含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参加这类展会当作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时,也意味着艺术品消费时代的到来已近在咫尺。

在笔者认识的成名艺术家当中,有的人把参加艺博会视为一件丢格的事。原因是他们认为参展的人三教九流,且作品良莠不齐,与他们为伍是拉低自己的水准。当然,也有的艺术家不这样认为。譬如画家罗渊,就非常看好艺术类展会的人流量,认为与其在商业画廊和艺术馆张罗一场个展,还不如到艺博会上摆几天,至少看展的人不再局限在自己的圈子,可以让更多的人来认识自己的作品。

其实,综合展会和专业展览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很难做到像后者那么强势地去提出一套审美建议,甚至去建立一套审美标准。专业展览往往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在策展,在审美方式和学术理念上“一意孤行”,而综合型的展会是所有参展商的同台竞秀,门槛往往只是经济上或是类别上的,办展的价值取向“海纳百川”。说得通俗一些,在商业上,专业展面向参观者给的是一道单选题,而综合展给的是多选题。

对于买家来说,到艺博会、文博会上,和到专业个展上去买东西,说到底就是选择多与少的问题,跟平台本身并不是直接相关的。譬如广州艺博会,本身就是中国美协和广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有谁能否认中国美协这个组织的专业性?何况从展品来看,不管是艺博会、文博会,主办方历年都在有意识地提高展品的专业性。从现实的统计数据来看,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专业买家的认可。

其实,站在大众消费的风口上,出来走两步又有什么丢格的呢?笔者倒认为,艺术消费时代的到来,对于艺术家提升自己创作的水准和品位有倒逼作用,谁不愿意因应时势,谁就会迟早被这个行业所淘汰。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