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何多苓作品的,一定对《乌鸦是美丽的》(1988)不陌生。这幅灵感来自诗歌《注视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
在二十座雪山之间,唯一移动的,是黑鸟的眼睛。
——华莱士·史蒂文斯
乌鸦是美丽的
而最近,一部以何多苓为主角、与作品同名的艺术纪录片《乌鸦是美丽的》诞生。那么这位西方纪录片导演视角下东方艺术大师的何多苓会是怎样的?是否真的能够帮助西方世界了解非西方的审美观点和哲学?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内何多苓相关的纪录片,笔者搜索到有一部是曾在中央2套播出的《中国油画人物志—何多苓和传世档案》二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大体纪录反应了何多苓不同的创作阶段的特点和心态:
时间更近些的是十几分钟的《隐秘的线索-何多苓》,更多的是介绍纪录片拍摄时,何多苓最新创作的作品以及不同人物视角下对何多苓的描述:
而最新的由荷兰公众艺术广播台AVRO赞助的这部艺术纪录片《乌鸦是美丽的》,则是出自欧洲著名纪录片导演之手:导演法兰克·谢夫那,他曾在在IFFR2016中因为刻画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电影《洞察力》而荣获大奖。此次他选择了中国艺术家何多苓作为他最新艺术纪录片的主角,并带着这部《乌鸦是美丽的》,入选30届世界最大纪录片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作为本部艺术纪录片的中方艺术总监赵欢认为,何多苓能够代表性的作为本次艺术纪录片的主角,很大原因也是在于:作为中国备受关注的当代艺术家,他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是相对陌生的,以前并没有被系统研究过,纪录片本身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会是个极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何多苓作为西方艺术体系之外的东方当代艺术家,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也能够让何多苓的艺术更直观的面对全世界观者,让他们了解到更具东方式的哲学处世理念。
在纪录片公映前夕,我们跟随99艺术网抢先了解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西方镜头下的东方艺术家何多苓
西方艺术理论学派定义了许多“主义”。正如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分析的一样,西方世界在对待东方艺术的时候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在现今时代,这样的优越感也强烈的存在,并未消退。
本次纪录片导演无疑会结合欧洲文化的角度,给全世界观众带来他所纪录的中国艺术家。加上他在处理声音和影像方面独树一帜的功底,我们更多希望的是能够在我们抛却所有的“主义”之后,通过这部纪录片,让全世界观者能够“审视”和“领会”何多苓丰富的艺术和精神世界。
相信我们国内观者多数对于何多苓及他的作品再熟悉不过,从最初的《春风已经苏醒》到后来何多苓不断探索变化的艺术风格,在此我们不必一一赘述。但也许今天我们可以从世界观者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一下何多苓:当“我们”的何多苓,也变成“他们”的何多苓,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纪录片宣传文中的何多苓:
一句话简介 :如果将西方艺术理论学派中的“主义”全部去除,我们将如何审视东方的艺术作品,能够体会到什么?
我们的影片对于世界观众来说,是一种最初的真挚体验,结合了欧洲的文化,来审视一位东方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这位艺术家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并不如在中国那样受到追捧。
何多苓(生于1948)是一位中国标志性的艺术家,也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何多苓出生并生活在中国一座古老的城市成都,这里诞生了道教和许多古代的艺术家以及诗人。何多苓属于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第一代艺术家。即便在西方世界并不著名,在拍卖会上他的画作拍卖最高纪录为近四百万欧元。他的作品《乌鸦是美丽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冈美术馆展出,并由上海龙美术馆出价一百五十万欧元收藏。
行走的女人和跳跃的狼
秋天的风景
何多苓从最初就选择油画作为媒介,至今四十年油画一直是他的绘画语言。“我热爱中国传统绘画,也研究过很多传统画作,但是对于我来说,油画是唯一的途径,能够给予我无穷的变化、色彩的过渡以及色调,来表达我想要表达的内容”。
雪雁系列作品
带阁楼的房子系列
何多苓没有采用水墨颜料进行中国传统绘画,或者使用油画颜料模仿中国水墨画。他使用了最喜爱的绘画语言,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展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用他自己的话说“东方DNA”。
沉思
冬日的男孩
在很多艺术家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商业化的同时,何多苓对艺术保持真诚,并保有一颗真挚的中国心。他说到,“道教代表了人类和自然之间互动以及和谐,这一理念在我的作品中永远都处于中心”。 为了表达他的理念,他不仅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油画是他唯一采取的媒介。“油画的色彩,是油画的精髓,如同自然本身一样”。西方经典音乐对他的启发作用更甚于中国传统音乐。俄罗斯文学、绘画和音乐中“悲凉”基调也影响了他的审美,日本建筑师倡导的极简风格也对他启发很大。
海滩
他热爱音乐、文学、建筑
何多苓说,中国和日本的古琴音乐最初都是为了自身陶冶情操,而不是作用于公众。也许这一特质就是东方审美和东方哲学的精髓所在?
空间
何多苓在七十年代首次接触了西方经典音乐。他在地下室偶然发现了一些藏起来的黑胶唱片。在当时,中国是禁止接触这类音乐的。他被西方音乐中体现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所触动。和中国传统音乐比较,他更喜爱西方经典音乐。何多苓把交响乐中的乐章结构和复杂性与油画结合起来,作为整体的色调。“我通常画得很薄,一层叠加一层,所有的颜料层都可见,并互相作用,和复调音乐很类似”。
今夕何年
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对何多苓的艺术创作和审美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看的更多是相似之处—复杂的历史、独裁统治、缺少表达的自由等等。俄罗斯艺术中的“哀伤”是如今中国人多多少少能够感同身受的,而美国人对此却无法感知。此外,在2014年他第一次去俄罗斯的时候,他发现在俄罗斯的大片森林和大自然在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像大自然对于何多苓自己一般。
克里斯蒂娜以后的世界
他对于建筑的热爱丝毫不逊于绘画。这种热爱也许来源于他对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着深深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建筑师创造的简洁风格以及“内向性”也让何多苓深深着迷。他现在正在设计他自己的美术馆。
野园
在何多苓诸多的灵感来源中,他在艺术作品中追求的核心一直都是道教—人和自然的对话。在很多艺术家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商业化的同时,何多苓对艺术保持真诚,并保有一颗真挚的中国心。他说到,“道教代表了人类和自然之间互动以及和谐,这一理念在我的作品中永远都处于中心”。何多苓说,“我的愿望就是在我的作品中建立一个世界,人们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夜奔
99艺术网对何多苓及本次纪录片导演的专访:
99艺术网:您以前也拍摄过不少纪录片,这次拍摄中您感觉在各个方面有什么不同?或者您目前自己的状态、心态和从前拍摄相比有什么变化?
何多苓:这个有很大的不同,之前拍纪录片一部分是为了展览,为展览而做的一些宣传工作而拍的,围绕展览拍的一些工作状况。还有就是栏目做的一些节目采访,记录我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这次弗兰克拍的完全不一样,他把我作为一个素材,拍他自己的作品,因为我只是一个他的对象而已。我自己更喜欢这种类型的纪录片。
在拍摄之前,我预先是知道这个事情的,他的拍摄设备都很齐全,也是一个人来拍摄。拍的时候我就很快进入状态,我基本就把他给遗忘了,忽略了他的存在。他在旁边拍摄,我在这边画我的画。除非就是我做了一件事情,他要求我重新做一遍。例如我拿画框的动作,他觉得很有感觉或者有意义,再让我重新拿一遍这样的。这种没有预设的拍摄状态,我觉得很自由,对我没有什么干扰。毕竟不是专业演员,让我扮演什么角色也不自然,或者让我做一些动作也不舒服。我就感觉自己像动物世界里面的动物,那么自然的,毫无雕琢,不受约束。而且完全没有给我任何剧本,都是按照我个人平时生活习惯来拍摄。这种非报道式的纪录片,制作完成以后是他的一个独立作品。我看他过他之前的作品,都拍得很好,完全是客观的。表现艺术家最自然轻松的一种状态。我特别喜欢这种纯粹的、写实的纪录片形式。其实把主题换成别人也没有关系,因为这种记录片重在把主题的客观事实刻画出来。
99艺术网:纪录片中会提到当年您这一代人上山下乡的经历?会将您在专属于那个年代的感悟、体验甚至是类似东方式修行的经历分享给全世界观众?
何多苓:因为我的工作室在乡下,他们拍摄时也去过我当时下乡的大凉山,但是我预先给他们说过,可能会让你们失望,因为现在那里变得面目全非,已经不是我下乡那个状态了,彝族地区汉化也很严重,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当时下乡的地方成了卫星基地,外国人进不去,所以我给他们说去感受一下吧,拍一些自然景观,云,山,建筑也是可以的。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互相熟悉了解后再来拍。就应该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也许还能碰撞出更多更有意思的火花出来。很多话题是通过我和他采访完成的,到时候应该会把这些语言性的东西放在纪录片里面。
99艺术网:人和自然之间互动以及和谐这一理念经常在您作品中出现,这次拍摄您会将自己这种特有的或者成都特有的生活方式传递出去?
何多苓:是有传递的,我估计弗兰克对我画画的环境很感兴趣,可能这里的环境是很东方式的。除了画画以外,还拍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是很成都,很悠闲的生活。例如我和学生们一起聚餐吃饭,跟摄制组的同事一起吃工作餐,在酒吧里面喝酒这类日常生活。当然也是完全忽略摄影机的存在,他们远远的拍,我也不要求自己去看一段,也不会要求哪里不好再来一遍。我就希望保持这种纯粹的感觉,他创作他的,我创作我的,这种状态是最好的。
后面还拍摄我在外面荷花塘散步,写生的片段,这也是我个人的生活。就是这种乡村生活,我相信弗兰克能感受到这种成都式的生活气息。
99艺术网:您在纪录片中作为中国标志性艺术家,去面对全世界的观众,您希望这部纪录片传递出怎样的东方的审美观点和哲学观念?
何多苓:我觉得这个题目有点大了,我也不好来控制。那就看弗兰克怎么去理解,反正我看了他拍的郭文锦拍的很好,把音乐和川剧融合在一起,能体现出东方的精神。我想我的这部纪录片,他制作完成以后,至少能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希望能传达出这一点,我的目的就到了。至于对这个作品,我当然希望他的作品成功了。
对联合导演/制作人赵佳采访(其中Frank导演意见由赵佳导演代转达)
99艺术网:首先能给大家介绍下在决定拍摄这部艺术纪录片时,两位导演为什么会选择一位中国的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何多苓?
导演: 首先我们认为何多苓他是一位很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家,我本人很早就认识何多苓,知道他的作品,为了表达他的理念,他不仅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油画是他唯一采取的媒介,油画本身是一个比较西方化的东西,但同时不管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处世方式,都有一种其他油画家没有的东方化的东西。比如他作品中很朦胧、诗意的画面,还有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同时他作品中人类和自然之间互动以及和谐,这种很有中国道家风范的精神气质都是很多西方油画家完全不具备的东方品质,影片也是希望西方观众能通过何多苓的艺术纪录片更多了解到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的东方美学哲学。更重要的事,何多苓他也非常喜欢音乐,西方经典音乐对他的启发以及他作品中蕴含的音乐性也是我们选择他重要的原因,因为Frank导演以前拍摄过很多关于音乐家的纪录片,那他对纪录片中音乐性的把握会更强,再加上他在2016年第一次给荷兰视觉艺术家罗伯特·占第佛列特拍纪录片《洞察力》就获得了著名的KNF大奖,所以今年我将拍摄艺术家何多苓这一提案推荐给他,我们沟通过后就决定拍摄以何多苓为主角的艺术纪录片。
落叶
99艺术网:自然在何多苓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起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纪录片中是如何将自然、何多苓以及两位导演的想法糅合起来的?
导演:将何多苓的世界融入自然的纹理之中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但同时也充满挑战。不管是绘画,还是纪录片,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绘画相对纪录片来说会相对静态或者抽象一些,需要人们一定的艺术素养、感知力才能感受到作品中诸如诗意、音乐性的东西。那纪录片相对来说会影响到很多的人,它比绘画就会有更丰富、形象的立体组合,在时间、空间更多方位的组合更多地元素。比如我们在何多苓作品中看到的很多的彝女的形象,那我们在纪录片中直接将镜头拉向当时他待过的大凉山,这样对观众来说就会非常形象和便于理解。再比如说何多苓作品中蕴含的音乐性,这和Frank导演所擅长的纪录片中音乐的运用就会相得益彰,让观者有更好的体验。
杂花写生之三
99艺术网:何多苓作品本身的风格及特点,其绘画的诗意和精神性是否也会影响到纪录片的整体风格?
导演:这是一定的,我们在拍所有的艺术纪录片中,它呈现的方式,包括节奏,一定都会和主角艺术家的风格靠近。甚至像何多苓作品中的结构都会影响到纪录片的画面。也许就像古琴演奏者一样,何多苓究其根本是为了自身的精神世界满足而进行艺术创作。意识到这一点,给了我启发,让我能够用视觉化的视角来再现他的存在,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更能够贴近他世界的精髓。
99艺术网: 在纪录片的一句话简介中说道 “如果将西方艺术理论学派中的‘主义’全部去除,我们将如何审视东方的艺术作品,能够体会到什么?”您希望纪录片的观者体会了解到怎样的非西方审美观点和哲学观念?
导演:如果我来概括成一句,那就是“天人合一”,我们所看到何多苓作品的画风,作品中对自然以及道家文化的推崇,包括作品中对女性的描绘,甚至何多苓的为人、处世方式、哲学理念,都非常完满的诠释了这个“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观念。这些都是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西方非常缺少又亟需的一种平和、自由的哲学观念。
杂花
让我们一起期待纪录片《乌鸦是美丽的》。
关于纪录片
片名:乌鸦是美丽的
格式:拍摄2K、4K和16毫米胶片
长度:55分钟
导演:赵佳&弗兰克·谢夫内
弗兰克·谢夫内 (1956生于荷兰),精于声音和图像呈现,享有国际声誉。他拍摄过数部获奖艺术纪录片。他最近的电影《洞察力》作为IFFR 2016的开展影片,获得了著名的KNF大奖。
赵佳是一名中国纪录片电影导演,工作在阿姆斯特丹,于2012年创建了木一电影。她与欧洲和亚洲制作人、电影导演合作,聚焦在跨文化主题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制作。她最近的电影作品包括:《码头女人》(荷兰竞赛单元, IDFA 2017),《落花厚叶》(2016, 与 ARTE/ZDF联合制作, 荷兰竞赛单元 IDFA 2016),《洞察力》(2016, 于IFFR2016上获得 KNF奖项),《内心风景》(2015, 荷兰电业局 2015),《Kurdistan在哪里?》(2016, IFFR 2016),《胡先生和寺庙》(2015, 荷兰竞赛单元 IDFA 2015)
制作人:热内·门德尔
联合制作人:赵佳/木一电影
片头:HTTPS://VIMEO.COM/164938907
特许发行商:AVRO,荷兰
《乌鸦是美丽的》入选30届世界最大纪录片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的大师单元。这是首次荷兰国家级艺术电视台AvroTros和荷兰国家级传媒基金出资,聚焦中国油画家何多苓的艺术影片。此片是由荷兰艺术纪录电影名导FrankScheffer拍摄,荷兰华裔制片人/导演赵佳参与。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英语: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Amsterdam (IDFA)是世界上最大的纪录片电影节。1988年创建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今年是IDFA的30周年纪念。电影节的宗旨是推广有创造性的纪录片作品给越来越多的大众。它由起初一个节日渐渐演变成一个持续十一天,放映200多场纪录片,吸引12万观众的大型电影节。除了国际电影项目,其多样性的种类在世界和欧洲首演。电影节还举办提案会,辩论,论坛以及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