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1号先生”的收藏江湖

来源:美术报 2018-01-29


1994年嘉德首拍,张宗宪举起1号牌竞拍第1号拍品

在中国拍卖20多年的风云中,有一位“1号先生”引领风骚——穿花衬衫,坐第一排,举1号牌,爱买1号拍品。他就是收藏界大名鼎鼎的“罗伯特张”——张宗宪。张宗宪驰骋全球拍卖场,“NO.1”的拍卖号牌不是凭空举起来的。无论是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还是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张宗宪不仅言传身教、而且大施援手。

古玩收藏界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鲜活生动且神奇隐秘。成功闯荡海内外收藏江湖数十年,张宗宪自有别具一格的人生进退和极其珍贵的回忆评说。2018年伊始,这位“1号先生”的第一本藏家传记《张宗宪的收藏江湖》面世。张宗宪、马未都、寇勤在新落成的嘉德艺术中心,一同畅谈“收藏”这件事儿。我们择取精彩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代藏家的故旧伊人与精彩往事。

寇勤:我这两天翻出几张照片,发现今天的两个主角都在画面上。一个是举牌子的张先生,一个是在他后面谈笑的马先生。不知道当时马先生是不是在说,“这个人他举那么高干嘛?”

张先生和马先生在这个行业里面都如雷贯耳,张先生现在是“90后”,马先生是“60后”,我是“50后”,就算我的岁数大。今天借此机会请两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比较轻松、自由地做一个交流。

马未都:我跟张先生认识30多年了,有很多照片为证,这是其中一张。很奇怪,每次他举起一号牌,我就被拍进去了。当时可能很愿意沾沾张先生的“仙气”,买不起还不能去凑个热闹?拍卖就是这样,买家固然重要,但是看热闹的也重要。尤其是帮着叫好的,你看鼓掌的叫好的,全是买不起的。

十三岁独闯江湖

张宗宪:我英文名叫罗伯特·张(RobertChang),中文名叫张宗宪,有人叫我小张,大概我这个人长不大;还有人叫我“小儿科”,大概我这个人不肯花钱吧。我刚刚小学毕业就经商了,13岁,没有学过徒,没有拜过师,可以说是“独闯江湖”。14岁到北京,住在耿宝昌先生家里,在灯市口。那时候灯市口有四个牌楼叫东四牌楼,现在都拆了;还有电车路,电车比人走路还要慢。

马未都:灯市口的四牌楼,就是东四这个地名的由来。老一辈人从来不会说“东四”“东单”,永远说“单牌楼”“四牌楼”。张先生能讲很多异闻旧事,异闻旧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生态。

张宗宪:1948年到香港,很辛苦。只带了20美金,不会讲英文,不会讲广东话,也不会讲国语;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钱。人家扔掉的报纸拿起来看看,没钱买。为了一块钱跟人家打架,一块钱能过一天。刚开始做服装,都没生意。后来很多上海、南京的行家拿了货到香港做生意,在北京叫“跑河”的——河东的东西拿到河西卖;香港叫“掮客”,外国人叫“经纪”。我就慢慢开始做瓷器。我父亲在上海做瓷器也是有名的,专做官窑。所以我小时候在父亲店里也得到一点关于古董的知识,但没真正学过。

后来凑到一千多块钱,我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原来在北京廊坊二条做珠宝(按:梁雪庄)——说我很看得起你,我借钱给你。借什么呢?金子。但是借金条也得还金条。今天金条值十块,跌到一块也还金条,涨到一千块也是还金条。我借了十两黄金,凑够两千块,办好汇票寄给父亲(按:张宗宪的父亲张仲英,在公私合营后被分配到上海文物商店),那时候大陆必须要有外汇才能装货到香港,从此之后就做了这一行。

马未都:过去古董店就像杂货铺,全都是“漏儿”,现在古董店是不会这么摆货的。那时候去香港,最热闹的时候人挤人,真是摩肩接踵。这个历史时期过去了,历史唯一特征就是,过去的就过去了,永远不可能重来。

拍卖行业“教父”

张宗宪:当时做古玩的都不会讲英语,更少到国外。1968年我妹妹说,你到伦敦来看看拍卖行。当时去的第一家是苏富比。到那一看,原来这就是拍卖行,坐着的人都是大老板。1971年,苏富比派人到香港跟我商量,能不能在香港也开拍卖行。我说可以。他说在香港不认识人。我说,认识我就够了。货谁给?我给。买的人呢?也是我来。就这样一步一步做了六七年,之后很成功。后来佳士得的人来看我,也是同样的话:没有客,没有货,不认识人。都是我保证的。

之后翰海、嘉德、朵云轩、荣宝斋等就开始筹建了。他们也不太了解,都派人来问我拍卖各方面的情况——怎么拍,怎么找人,怎么售货。以前除了伦敦、纽约,全世界都没有拍卖行,从那时起到现在,国内拍卖行做得这么疯狂、这么规模、这么潇洒,都是有原因的。

马未都:早年去苏富比,预展参观人很少,东西都是裸放的。进去以后盘腿坐在地毯上,抱着东西就看,一件一件地看,看一天也不知道累,其乐无穷。我清晰记得第一次举牌时的感受,举牌的时候脑子里的血都往上涌,一举脑袋就嗡的一下。那个时候的拍卖场没有这么大的场面,稀稀拉拉地坐一些人,谁买什么都知道,没有大呼小叫的,都非常斯文。

收藏大佬们

马未都:说到经商历史,您觉得仇焱之、戴福葆、卢芹斋谁最精明?谁最憨?

张宗宪:最憨的是上海的金从怡,他专做铜器。他们那时候都很穷,有点钱就买东西,好货很多。仇焱之从来没开过店,在家里做。他做买卖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吓死邻居,气死老婆”。什么意思呢?先生好不容易做到一笔生意,夫人想明天可以去买些布。先生说,我卖了100万,又进了200万的货。老婆真是气死。隔壁邻居看他做那么大生意,吓死了,所以叫“吓死邻居,气死老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叫“仙丹”。皇帝吃仙丹可以长寿,做古玩的一块钱买,一百块卖,也算仙丹。三年等到一个仙丹就够了。

马未都:仙丹都被前辈们吃了,现在吃不到了。百年动荡中有很多传奇,现在拍卖场上一说仇焱之、卢芹斋、金从怡、戴福葆的旧藏,都可能拍出天价。

张宗宪:当时上海人学徒,老板做什么学什么,根本分不清宣德、永乐、雍正、乾隆,从乡下收来的宣德、永乐,都以为是雍正、乾隆的。孙瀛洲(着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的老板)每隔十天八天就要到上海去一次,看他们从乡下收到了什么东西。看到永乐的盘子就说,这是乾隆的,粗了一点,上面还有一点纹路,多少钱?看到宣德的,主人要50块,他不肯;后来35元成交,他拿回去卖一百倍的价钱。他买了很多瓷器,解放之后全部捐给国家了。孙瀛洲死后,耿宝昌到了故宫。

马未都:从一个行业的角度讲,张先生是一个榜样,没有多少人能这样走过3个时代。第一个是旧中国民国时代。后两个时代以改革开放为界。

我跟张先生差一代,非常尊重他。张先生过80大寿的时候我送给他一本书,在书前面写了非常长的一段话,说您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常青藤,从年幼一直到现在有这样的成就,满墙上爬得非常遒劲,但是每年都会生出新芽。

(根据嘉德艺术中心“畅谈收藏江湖暨《张宗宪的收藏江湖》新书发布会”内容整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