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探索东方抽象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黄松 吴李晨 2018-05-10

5月9日,“风流——2018上海抽象艺术大展”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汇聚国油版雕等多种艺术形式,上海老中青三代的抽象艺术家们以作品探索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抽象艺术发展历程和当下实践。


展览现场

提起抽象,首先跳入脑袋的名字是波洛克、德·库宁、罗斯科等一批成名于纽约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们的画面表达是个人的,但都是通过最基本、最普遍的事物建立个人与世界的联系。虽然在美术史“抽象”源于西方、“抽象”的翻译来自日本,但一直有研究者认为,1960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看了大量中国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作品,惊异于300多年前的中国文人画家的笔墨表现力,开始探索绘画的变化。

中国接受西方抽象主义影响最早可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庞薰琹等为干将的决澜社。但在此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几乎和抽象艺术无缘,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机会在各级美术展览中展出。上海作为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重镇,集结了一批抽象艺术家群体,进行和而不同的探索,此次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举行的“风流——2018上海抽象艺术大展”正是上海抽象艺术家群体的集体展示。但令人意外的是,参展的艺术家包括王劼音、卢治平、许德民、谭根雄等抽象艺术家绝大多数生活在学院体制内部,并非是不合时宜的边缘人,他们仅仅是视觉上的持异议者和孤独的探寻者,并不谋求交流对象的广泛性。


展览现场

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抽象语汇

20世纪40年代末,吴大羽的弟子赵无极旅法,60年代初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他从中国山水画中获得灵感,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方法表现出具有东方气

神秘感和虚幻意蕴的抽象画。1983年,赵无极赴法创作的抽象画作品在浙江美术学院展出,由此开启了又一代人对东方抽象语汇的探讨:

东方人讲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道家哲学崇尚“空”、“无”、“虚”,反对过分对于客观世界的追求。由此在书法里发展出狂草、在文人画中开创了写意。“不似之似”正是中国人“意象”和“准抽象”审美品味的体现。这些中国哲学也开启了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抽象内核。


查国钧作品

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开埠所带来的国际眼光和文化艺术参照系,令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艺术家受到了熏陶,异常发达的消费文化和过于繁杂的都市景观也让艺术家们的观照方向更多地转向内心。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现象,上海的抽象艺术家数量较多,开始抽象艺术的探索较早,对物质材料的实验也比较活跃。

此次“风流——2018上海抽象艺术大展”也可作为上海抽象文化现象的体现,参展艺术家中既有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始抽象艺术实践的老画家,也有近20年、30年探索历程的中年画家和近些年在上海抽象画坛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他们的作品包括了国油版雕、影像、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代表着上海抽象的一种形象。


王远 作品

此次展览的总策划王远,也是一位抽象画家,在他看来,抽象不是一种画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艺术态度。上海当下的抽象艺术创作和西方和过去是不同的。以他自己为例“我不认为我是完全的抽象,我的画面中也包含山水、花鸟、虫鱼,只不过是慢慢隐藏在里面的。我在寻求有特征的、有差异化的抽象艺术,这种艺术应该能够表达今天的‘非具象’或‘抽象’的含义,让它不重叠于历史。” 王远说。


童建颖作品

抽象艺术的观看方式取决于自身

抽象艺术诞生至今已近百年,但对于中国公众而言,如何去理解抽象艺术,似乎还存在某些代沟。“具象”长期主宰了人类文化,“抽象”艺术的崛起使人们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它摆脱了客观世界的枷锁,可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在参展艺术家王劼音看来,学院教育都是从具象开始的,再慢慢感受抽象的审美,抽象艺术像是一门“外语”,需要训练。传递和美感融为一体的生命精神,是艺术家的责任。


许德民作品

此次展览中雕塑家王建国的作品是一节木头,这看似一个简单的、一眼看懂的物象,但其背后的观念却是抽象的、包含着多元文化和不确定的考虑。而另一类则是直观物象的抽象。吴晨荣的作品以诗词的语言为作品命名,却不拘形式、油彩泼洒、或水墨拼贴,在其中幻化和参悟回归自然、自辟蹊径的审美取向。


展览现场吴晨荣作品

对于公众追问的,“你在画什么的问题”,抽象艺术家给出的解答是:多看、多接触。如今以一个简单的解释而获得直接的结果,或许会抹杀人视觉的敏感度,忽略了自己去看世界的新鲜度,多看、多比较会得到一种自己的见解。


展览现场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