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1700—1980)”于9月12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英国风景画展,展览将全面追溯英国风景画历时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并向英国对世界视觉艺术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致敬。展览此前曾于今年早些时间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亦引起媒体热议。
本次展览将展出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的超过70件藏品,涵盖前拉斐尔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现代主义等诸多流派的画家,回顾英国风景画18世纪迄今的发展历程。
风景艺术是英国视觉想象的核心,从庚斯博罗到透纳、康斯太勃尔,再到惠斯勒、尼科尔森,风景画是过去三百年中英国对艺术史最重要的贡献。展览将按时间顺序分为5个板块,呈现艺术家们对自然的感知与热爱,讨论自然世界的变迁与人类思考的延续性。
第一部分:凝望与梦想
《北威尔士阿伦尼格山》,James Dickson Innes,1913年
展示英国风景艺术的两大主题——描绘特定地点的风景和创造心中理想的景致。17世纪,艺术家们开始细致地描绘自然世界,对风景历史意义的痴迷反映出英国的自豪感;另一些作品则表现人类在自然当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古典与浪漫主义
《奥索与骑师约翰·拉金》,George Stubbs,1768年
古典风景画源于17世纪的法国画家洛兰和普桑,一度流行于英国上流社会;浪漫主义风景画诞生于18世纪末,艺术家开始寻找与自然更加情景交融的‘崇高’主题,热衷于描绘暴风雨、地震等狂暴危险的自然现象。
《切尔西的白房子》,Thomas Girtin,1800年
《格里松山的雪崩》,JMW Turner,1810年
第三部分: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
19世纪初诞生的‘自然主义’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精准描摹,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绘平凡景致。印象主义运动为风景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图、色彩、主题都更加多样,为之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沃尔伯斯威克海滩》,Philip Wilson Steer,约1889年
《诺维奇集市》,John Sell Cotman,1809年
第四部分:早期现代主义风景画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风景艺术既高度创新又极端保守,艺术家们努力寻求新旧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融入了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特点,同时又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出现黑暗压抑的风格。
《梦中的风景》,Paul Nash,1936-1938年
第五部分:现代派风景画
1950-1960年代,英国艺术家更为积极地接受先锋艺术,尝试抽象表现主义、概念艺术等全新的形式,还转向摄影、雕塑等媒介来呈现‘风景’。
《一棵英国橡树》,Stephen McKenna,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