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在艰难困苦的旅途中他询问弟子们的人生理想,弟子曾晳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大意是说他的理想是在暮春时节,换上春服,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河里沐浴后,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踏歌而归。孔子感慨万分,非常赞同曾子的理想。今天,这种“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少年壮志似乎已不多见。
而今日,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2018年,八位78级四川美院附中、81级本科的同学齐聚当年的改革前沿的深圳,于关山月美术馆举办一场”川上同行“,用手中的画笔描述一个关于变迁、关于成长的光阴故事……
八位78级四川美院附中、 81级本科的同学:庞茂琨、张杰、冯斌、翁凯旋、罗发辉、刘宇、杨述、张林
81级的新一代却没有受过群体的训练,他们一懂事就是开放、引进、缤纷多彩,他们对十年的背叛是理性的。
而新的一代没有那么多纵的瞻顾,他们多横向渗入,这渗入又带着排它性和紊乱性,有如第二热力定律中的熵,他们不具内聚力,总希企本身的值大,他们猎奇性强,求知欲旺,问号多——多思的年华遇到了无数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他们总要迷茫,要怀疑,要否定别人,否定自己,他们的艺术创作也在思索中试图与世界同步,这思索巳不是爱发热的盲从或参与,而是有距离的审视。
——高名潞《三个层次的比较——读四川美院毕业生油画作品》
1978年,文革后的四川美院校园百废待兴,残留着武斗弹痕的校舍终于焕发了久违的活力。40个最小年龄仅有12岁的懵懂少年走进校园,幸运地成为了四川美院附中恢复招生后的首批学子……我们今天的八人行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1977年下半年,中国恢复了大学考试招生,结束了十年教育的瘫痪状态。这一年有一大批艺术学子前来报考四川美术学院,他们和其它大学的考生一样,在工厂、农村、群艺馆等基层苦苦求索,作为基层美术宣传和创作的骨干,已经是积压了十年的人才。
81年大学考卷
川美附中第一次外出的写生课 1979年3月,重庆南山
川美附中第一次远赴外地参观学习。1980年11月,在成都四川省展览馆珂勒惠支展上临摹。庞茂琨(左二)、刘宇(左五)、张杰(左六)
临摹珂勒惠支。张杰(左一)、庞茂琨(左二)
1978年初,四川美院又恢复了附中的招生。一批更年轻的没有去过农村的学生,直接从初中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他们在附中学习了三年,而后又在大学学习四年。他们从绘画的基础知识开始学习,随着时代的开放和信息的涌入,既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又了解了世界美术和新的艺术思潮。他们掌握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创作,虽然他们不像那些积压了十年社会经验的美术青年对时代有着深入的认识。他们最初的绘画创作没有“伤痕艺术”、“批判现实主义”和“乡土绘画”的主题,这些绘画主题在当时的中国美术领域中起了主导作用。在美术界,对于文革美术违背历史的虚假和对领袖的偶像化歌颂,促使艺术家痛定思痛,回到历史的真实,寻找普通人的形象。
在附中宿舍,1980年。冯斌(左一)、罗发辉(左二)、杨述(左三)
81级油画班的同学在教室,1981年冬
杨述(左一)、罗发辉(左二)、刘宇(左三)、庞茂琨(左七)、张杰(左八)、翁凯旋(左十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庞茂琨、张杰、冯斌、翁凯旋、罗发辉、刘宇、杨述、张林这八位画家都是1978年进入四川美院附中的学生,大多数出生于1962年前后。首先,他们的学习和创作深受四川美术的地域影响,四川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作为西南艺术的中心,四川美院的教学与创作影响并决定了西南艺术的发展。四川美术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对现实生活的持续关注,在80年代,四川美院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性。
在北京参观“哈默收藏展”时第一次游览故宫,1982年4月。张杰(左二)、刘宇(左三)、冯斌(左四)、庞茂琨(左五)、罗发辉(左六)
在教室课堂作业, 1982年3月。张杰(左一)、庞茂琨(左二)
川美81级毕业创作发表
川美81级毕业创作发表
81级油画班的创作课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体验生活,1983年5月
庞茂琨本科三年级的创作《苹果熟了》,1983年11月
对于这一代人来说,前代画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与崇高象征已成为远去的歌声,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对当下生活的品味,将理想化为平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们从附中起就在一起学习,毕业后大部分人又在川美工作,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自成面貌,与法国印象派不同,他们不属于一个风格相近的画派。但是他们与印象派画家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对艺术语言十分关注,每个人都极尽可能,在自己的艺术方向上深入探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
81级油画班的同学在毕业展览时,1985年6月,四川美院美术馆。刘宇(左二)、张杰(左三)、杨述(左四)、罗发辉(左六)、庞茂琨(左七)
在四川美院的画家群体中,庞茂琨是对于西方古典油画研究最多,着力最深但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位。他早期有关彝族生活的系列作品,如《苹果熟了》、《永恒的乐章》等,描绘阳光下彝族女性的凝视与沉思,因其精湛的古典油画技巧而得到油画界的好评。但是,庞茂琨对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研究不是简单地选取古代神话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形象,而是在深切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寻求自己需要的独特思想、技法、趣味,并成功地溶合在自我对艺术的悟性之中。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被他赋予了一种迥异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在近十年来发展出一种以写实语言为基础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现代绘画,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庞茂琨 《花果山》 布面油画 160 x 200 cm x 2 2015
庞茂琨 《欢颜No.1》 布面油画 180 x 280 cm 2015
庞茂琨 《过客之五》 布面油画 150 x 160 cm 2014
张杰是这一美术群体的中坚力量,他虽然长期担任四川美院油画系和院级领导,但从未放弃油画创作,多次参加国家级的重要油画展览。他的油画艺术从写实出发,转向表现性的风格,并且近年来还进行了抽象性的绘画探索。但是他持续关注的,仍然是作为历史记忆和文化表征的风景,以及他所生活的山城重庆和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山非山,城非城,山即是城,城亦是山。作品以山城重庆为切入点,表现的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整体环境生态的关注,从中也涉及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张杰对油画色彩与色层肌理作过深入研究,以一系列密集形象构成的城市风景表达他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张杰 《間》 布面油画 200 x 480cm 2018
张杰 《陪都依稀》之三 布面油画 80 x 100 cm 2017
张杰 《陪都依稀》之一 布面油画 80 x 100 cm 2017
画家冯斌在这一群体中独具特色,他不仅是一位活跃的美术馆长和策展人,也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画家。近期冯斌的作品多是描绘裸体的舞者,在虚空中相拥,或在暗夜中移动着铿锵有力的舞步,在将明未明之际,风掠过舞者的指尖。这是画家的想象,表现了现代人对爱与理解的渴望。力与美,静与动、虚与实,这些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在冯斌的画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传统中国画中线条的速度在这里转化为运动中的形象的痕迹与平面化的模糊影象。近年来,他在亚麻布和绵绸等全新复合材料上的绘画语言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笔触的重叠晕染,色彩的润泽渗化以及对光影结构的暗示有机地融为一体。
冯斌 2018-24 2018 丙烯,亚麻布 136 X 100 cm
冯斌 2010 舞之三 2010 丙烯,绵绸 136 X 100 cm
翁凯旋的油画创作优雅、清秀,探索油画这一外来画种与中国传统文人画审美精神的沟通与融合,拓展了当代中国油画风景画的表现力。他的作品《江南春雪系列》,大部分创作于2017年,以黑白灰的高雅色调,表现了江南的冬景,这在既往的中国油画中,是不多见的表现形式。因为江南多雨而少雪。画家将雪景与江南水乡的建筑、拱桥等融为一体,更突出江南的静寂与清秀。观其作品,如同船行河上,感到一种淡定从容的风度,如行云流水,传达了画家心中对自然的诗与思,以及作品在不经意之间所传达的悠远意境。
罗发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前述画家一样,他先后毕业于川美附中和油画系,始终以油画为创作媒介。他的作品远离歌颂型的宏观叙事,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他所创作的《玫瑰》系列,描绘了灰白、臃肿而又丰腴的花朵,以红色的糜烂体现出伤害的感觉。无论是人物还是花卉,都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感,作品的题目似乎是指向仙境,但却强烈地表达了生命的日常感受,可以视为一种浮世物语。他的大型个展的主题,着力于探索欲望的深度和人性的复杂,过滤掉日常生活的艳丽表象。
罗发辉 《空中的花》 布面油画 200 x 200 cm 2011
罗发辉 《图像的伤害No.7》 布面油画 200 x 300 cm 2008
刘宇的创作具有抽象表现的风格,他的《电音风景》、《八千里路云和月》系列,采用丙烯和水彩,如同波洛克的滴洒绘画,具有强烈的行动感。滴洒在画面的色彩,自由而狂放地交织成色彩的网络,充满电子音乐的节奏感与色彩的对比,其跳跃的笔触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刘宇在法国多年,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抽象艺术有广泛的了解,同时他的抽象艺术也具有法国艺术的浪漫与热情。在他的作品中,世界幻化成为不同层次的色彩之流。这种由直线与曲线、规整与不规则线条组成的色彩之网,交织成具有无机体的物理性景观与有机体的生命图景,具有十分鲜明的“碎片化”的趋势。
刘宇 《八千里路云和月Trance No. 4》 法国水彩纸本、丙烯 79 x 218 cm 2018
刘宇 《电音风暴Trance No.4》 布面丙烯 150 x 120 cm 2018
杨述在这一画家群体中是最年轻的,但又是最具有国际视野的画家,他虽然毕业于四川美院,但与同时代的大多数画家不同,很早就进入到抽象艺术的创作中,在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中,独立特行。此后,他到国外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广泛地接触了西方当代艺术,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将现代艺术的表现性与中国特殊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艺术。他的绘画充满了自由的独立意志和对现实的反思精神,以强有力的色彩笔触和尖锐的文字结合,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理性。杨述认为:“我的作品是粗鲁的不是细腻的,是批判的而非歌颂的,因为在我眼中,世道是如此荒唐,然而人们却心安理得、沉浸其中,这令人费解。我觉得他们需要被刺激:他们需要被唤醒!”
杨述 镜子 布面 丙烯 木板,led灯,260x180cm 2016
杨述 不同时者的同时性 综合材料 木板 丙烯颜料 366x244cm 2016
与庞茂琨的古典写实主义油画有所不同,张林早期以连环画和水粉作品为人所知。1985年他创作的连环画《乌鸦》、《窗》等作品,不同于那一时期比较多的以线条和素描为主的形式,而是将写实性的人物与色彩结合起来,积极探讨多样化的构图形式,与何多苓的连环画一样,具有一种诗意的抒情。1988年张林定居深圳,从事广告设计与影视制作,曾先后工作于深圳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机构。新世纪以来,张林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写实性的油画肖像,在这些肖像画作品中,他将视野专注于普通的底层人,力图在简洁的构图和平实的人物造型中发现当代的精神面貌。
张林 《光阴故事-发哥》 布面油画 60 x 50 cm 2018
张林 《光阴的故事-王川》 布面油画 100 x 90 cm 2018
虽然这八位艺术家们已经鬓生白发,不再年轻,虽然他们已经成为知名画家,事业有成,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充满着对自然的好奇,对生命的热爱。四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回望走过的艺术之路,重温青春的记忆,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奋然前行。
文/殷双喜
注:图片感谢深圳关山月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