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相对成熟的“北欧设计”如何与当下各领域发生关联?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大Z 2018-12-06

2018年12月的第一天,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迎来了一场关于《亚热带未有的景象--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设计展》。众所周知,北欧设计,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风格样式,可以说为现代化、平民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日常设计理念,简洁、朴素的产品,强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和设计师与工匠结合,以及对自然、环保材料的有效利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创意具有较大的影响。


策展人冯博一

对话策展人冯博一

问:请冯老师谈一下关于策划此次《亚热带未有的景象--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设计展》的初衷?

冯博一:深圳每年的12月是"设计创意月",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我策划了这次展览;另一方面,关于"北欧设计"这个展我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有这方面的想法,并且着手筹备。

问:为何会选择"北欧设计"这个主题,我们知道如今"北欧风"刮得很大,几乎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冯博一:你说的很对。北欧设计现在日常生活中对老百姓影响挺大。像是"宜家"的老板就来自瑞典,他把这种极简风带入中国,它的环保与实用性其实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北欧设计"在中国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以及受众基础的存在,我策划的这次展览也将会是针对"北欧设计"概念的呼应。

问:您作为这次展览的主策展人,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哪些?另外几位策展人的工作分工又是怎样的呢?

冯博一:以往我也做过一些国外的展览。一般国外的展览都会找一位中方策展人进行展览细节的沟通,使得展览可以顺畅的进行。那么,这一次我希望既可以把北欧这些名家设计师带进中国交流,同时也希望可以把他们的资源一并引进过来。这样的话,展览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国家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艺术家与国内观众之间的交流。二是策展人之间的交流,为了共同把展览做好。

那么作为主策展人,我会把控整个展览的大方向(制定主题与策展思路),以及协调展览的各个环节。其他四位策展人分别来自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每个人负责各自的单元(包括挑选参展的设计师与作品),但他们各自的单元既跟整个展览主题、策展思路有关系,但又相对独立。等于四个国家,又生成四个不同的单元和不同的概念。我觉得就比较丰富,他们之间既是合作的关系,其实也是竞争的关系。

我觉得现在做展览,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这就是我的方式。


芬兰单元参展作品《玻璃砖壁》

问:这次相当于是五个国家一起合作,在策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冯博一:我有一个所谓的理想化期待。但是真正在合作的过程当中,会遇到某个国家的策展人,做的比较好,比较能够充分地来体现这次展览的策展思路;但有些可能就稍微弱了一点。这样一来,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偏差。

问:那您如何解决呢?

冯博一:也跟他们协调、吵架、掰持。但是我觉得这是必然会产生的状况。因为我是代表中国,面对的是四个不同国家,在交流当中会有一些共识,肯定也会面临交流的障碍。正是这种障碍,也来自于对交流的期待。

问:针对这次展览,四国策展人挑选的设计师作品,前期你们是否会做一些评估和筛选?

冯博一:展览筹备阶段,我们特意去北欧四国作了考察(由该国策展人带领),看一些艺术家和他们的工作室。

在筛选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每个国家策展人的选择,又要把控方向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些我认为不合适的,在沟通后会达成共识,也会有仍然参展的,当然我也会尊重他的选择,但我会和他说,"我持保留意见。"

我觉得在真正的交流中不可能都是顺从的,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因为文化不同,各个方面的因素,在打破这种现象,反而会挺有意思。


挪威单元参展作品《纺织品与成衣业》

问:何香凝美术馆,是很关注国际设计艺术展览的美术馆。您在策划这次展览的过程中,觉得会带给美术馆,甚至说整个国内设计界,哪些参考意义,或学术研究意义呢?

冯博一:这回我做的展览,不是说强调设计的这种功能性和服务性,或为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这种便捷性。而是希望能够把北欧四国,在当下最前沿的,具有更多实验性的、探索性的东西带到深圳,带入国内。能够让从业人士和观众一些参考或者传达一种信息。

展览本身会带有更多的挑战、质疑和激活。所谓激活就是,相对成熟的"北欧设计",它如何跟当下各个方面产生关联?实际上也就是模糊了所谓的设计概念、设计理念、当代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包括体验。所谓的科学与艺术,或者高科技、新媒体与当代艺术之间的结合,这将是一种未来趋势。

创新,是我这次策展的主要目的。


丹麦单元展览现场

丹麦 "抵抗力"

在建筑和设计方面,丹麦在北欧五国中处于最强的国际地位。"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概念的思想和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且须在丹麦的设计背景之下理解。

与挪威和瑞典相比,丹麦获得的自然资源更少。因此,丹麦在工业方面更加注重加工和创新。韦格纳、雅各布森等丹麦设计师,以及b&o和Montana等丹麦品牌,不仅深受丹麦消费者的喜爱,而且在丹麦人的自我理解和丹麦民族特性的创造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丹麦就是创新和美学的代名词。


《船难者》
本和塞巴斯蒂安
木头、皮革、黄铜、纺织品、玻璃
23x23x52cm
2015
上海玻璃博物馆藏品

"船难者"是来自哥本哈根的博物馆藏品,一个运输箱子仿造品。它的原作非常有特色:记有所有内容的原作已经不在了。内部的玻璃是以销毁的原件内部空间的形状作为模型吹制的。这个箱子以丹麦博物馆的箱子为原型在中国被精心复制。为维系西方玻璃模具制作与浇铸的传统,"船难者"最终将以八个复制品的形式存在,传统要求与原件在八件复制品完成后被销毁。作为一个非原创的丧失物件的痕迹,"船难者"的意义在物体与印记、浇铸与模板、在场与缺席之间游离。


《断电》
Dark Matters视觉工作室
灯光装置、27个频闪灯、9根铝柱、9个木制基座
27根DXM电线、Mac Mini、红色按钮
整体安装尺寸4x3kvm,高2米
2014

《断电》中有27根频闪观测器灯围着三张座椅。邀请观众坐下,闭上眼睛……通过预设好的灯光顺序,闭上眼睛前将会呈现几乎会引起幻觉的灯光图案。同音乐一起,制造一场浸入式的感官体验。通过调动眼球与大脑的敏感性,看它们如何产生视觉"断电"。


芬兰单元展览现场

芬兰"食物x时尚x虚拟:芬兰当代设计"

芬兰设计一向与现代主义,现代化及福利国家的发展事业密切相关。从littala玻璃器皿,Aalto的Savoy花瓶到Marimekko纺织品和Artek家具,芬兰的设计行业秉持着设计融入大众,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同时也诠释着科技创新,巧妙地使用工艺技术将木材等基本材料转化为耐用,优雅的工具和家居用品。

本次展览展出的项目直面与芬兰设计相关的刻板印象,模糊了设计、艺术和建筑学科之间的界限。展览的芬兰部分集中聚焦三对设计师组合,其作品反映了芬兰当今设计实践前沿的不同面向。展出的所有项目都是在2018年内为本次展览创作的新作。


《Ultima概念餐厅》
索达曼工作室
蟋蟀台灯:手工吹制的玻璃台灯,装满来自中国的蟋蟀
杂交动物:3D打印的杂交动物(昆虫、植物、甲壳虫)
蘑菇球:视频投影,玻璃上生长的蘑菇
Tourbillion:3D打印烹饪物件,和制作过程投影动画
Ultima画廊:赫尔辛基的Ulitima餐厅的照片,打印在铝上
介绍文本:一段关于整个装置的说明文字
2018

索达曼工作室于1990年代在数字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多年来致力于为建筑和设计开发潜在的数字化手段和工具。他们将其在芬兰赫尔辛基的最新项目之一Ultima餐厅带带了中国深圳美术馆内,作品探讨当今食物生产方式,及人们应在多大程度上采用科技手段干预自然规律的议题。概念餐厅营造出非凡的环境体验,引导人们质疑日常饮食习惯,重新审视与食物及自然的关系。


挪威单元展览现场

挪威"灵魂以北,存在以南"

克莱尔·伯德说"艺术与设计都需要卓越的创作力,需要对审美、风格、情商有敏锐的直觉,还要善用可视艺术来演绎故事。虽这些要求非常相似,有时还令人十分困惑,但践行起来和简单:设计需要考虑功能性,艺术不用。设计以结果为导向,艺术通常不是这样。"设计思维将形式与功能,易得性,可持续性,环境,生产流程视为设计过程的总要组成部分。设计思维还包括情感设计,即努力让产品引起情绪共鸣,创造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积极体验。此次展览中的所有作品都反映这一点。


《元素2号》
安妮·森斯塔德'
沉浸式霓虹灯雕塑
尺寸:可变
2018

《元素2号》是一个由光、色彩、感知、声音观念和空间现象构成的体验式和沉浸式装置,有着雕塑式的信息。它是一个各种感官的融合。所有感官元素在科学上和体验上都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和被体验方式却各不相同。


瑞典单元展览现场

瑞典"我们的物质生活"

此次展览的瑞典单元选择了三位女设计师作为代表,来呈现瑞典当代设计的前沿思考。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充分实现了性别平等的国家,女性设计师之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前瞻性位置,是因为她们从日常生活中,更为敏锐地感受到来自商业社会的惯常驱动力是如何通过设计品在左右我们的审美与消费;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商品,又是如何在塑造我们的身体和身份。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危机,不断动用着自然资源和新技术的设计师,又将引领着消费者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些从主流的"美好设计"中跳脱出来的设计师,所要推动的,并不仅仅是女性在涉及社会中的平等地位;而是从女性主义出发,在设计所涉及的物质文化领域进行批判式实践、通过设计促使每个人能设身处地地对自我的生存状态、对我们共处的时代与环境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在瑞典单元,三位设计师的作品分别放置在属于各自"房间"里。这三个房间既有各自的空间特征,又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关于"设计、生产、消费"的循环。在这三个连续的房间里游走,会发现这三位瑞典设计师在各自所设立的批判情境中作出的质疑与思考。


《物件与物品》
奥莎·尤奈李丝
2004-2018

美术馆走廊的视线尽端,有一个充满购买欲的粉红色房间,仪式化的对称轴线上,我们所熟悉物品以及具有象征性纪念品,被奥莎创造的新物品所取代。它们是奥莎在号称"水晶王国"的瑞典斯摩兰省制作的手工玻璃制品。她的房间是由她在过去14年里的设计创作--"物件与物品2004-2018"所构成的一间关于品味与权力的物品陈列室。

更多展览现场

 
开幕剪彩


开幕式嘉宾合影


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蔡显良致辞


主策展人冯博一致辞


艺术家代表Kivi Sotamaa 致辞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重头项目--"不可能的设计--国际设计学术研讨会"于开幕式后第二天举行,参与嘉宾有:研讨会策划人王晓松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赵超、策展人、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策划总监吴达坤、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博、Karianne Bjell?s Gilje(挪威)、Helen Runting(瑞典)、Tatiana Toutikian(希腊)和Lasse Andersen (丹麦)。他们围绕着会议主题,进行专题发言和圆桌会议,吸引众多设计从业人员和观众前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