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蓝庆伟眼中的策展与川渝当代艺术生态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刘军 2022-08-30

蓝庆伟是活跃的当代艺术评论人、策展人,平时居住在成都的他也积极参与、见证了川渝地区当代艺术的生态建构,他旨在探讨西南地区艺术发展的“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也参与了刚刚结束的202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最新策划的集合17位女性艺术家的群展“别性别”也正在成都森的.美术馆展出。

蓝庆伟在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关于艺术史,当代艺术和展览策划的系统学习,从第一次在校园策划展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展览策划也已成绩斐然,他自己是如何看待策展人这个职业,他的策展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起来的?长居西南,对于成都当下日益丰富的艺术生态,越来越多机构在成都设立分支,他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川渝艺术生态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的艺术家选择偏安一隅?

 

策展是现实与理想的博弈

 

策展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很多时候无法预估。有志从事策展事业的行业新人,踏上策展人生涯的第一课,学到的便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求学期间,老师告诉蓝庆伟的一句话则是:研究生三年内不准策划展览。

 

2019年3月“新艺术史:2000—2019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99艺术网:你自己策划当代艺术展经历了哪些过程,从理论到实践,对策展行业有了哪些认识?

蓝庆伟:我的策展实践比较清晰,策展是一个小学科,但细分很多风格。就我而言,研究型策展或者偏向艺术史的策展居多。比如在银川做的“新艺术史”展览,成都双年展平行展“艺术群落在西南”,包括2012年做的贵阳“城市零件”展,对当下艺术现象的梳理,带有浓厚的对过往的回顾,这是我策展的一个特点。

别性别 展览海报

最近策划的“别性别”则是带有一些策展性批评的实践,有一段时间大家说起批评的失语,其实很多做批评的人也做策展,会把他的观点植入到他所做的展览当中,我策划的展览基本上是这两类。

99艺术网:具体操作过程当中你如何梳理学术同实践的关系?

蓝庆伟:很难。你理想中展览的学术主张或是想象中的展览,实际上是远远好于现实中的。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太多太多,这些问题基本上是现实状况的一个写照,很多时候无法按照你的想法去执行。解决二者之间矛盾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展览筹备的时间和内容,充分准备,事无巨细,反复推演,将偶然性降至最低。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99艺术网:策展人很考验协调能力,考验各种人际关系和对资源的调度。你当时是什么契机开始策展?

蓝庆伟:我是2007年本科毕业,在此之前在学校做过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实际上是与写作相关的。吕澎老师给我们上中国20世纪艺术史,把它分成了两个阶段,前50年和后50年,课程的成果是出版了两本书:《艺术的历史与事实》以及《艺术的历史与问题》,后来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出版了《艺术的历史与修正》,美术史论系的同学和其他各实践系课的同学,共同完成了这场展览与写作,策划了一个展览。

《艺术的历史与修正》,吕澎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那个时候我就对当代艺术比较感兴趣。之后吕澎老师做“改造历史”展览,我去北京参与展览筹备,真正做展览是到了2011年,到成都当代美术馆工作后。到了读研究生阶段,我对展览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研究生的专业就是当代艺术与策划,当时这个专业全国很少,当时研究生导师高世明在策划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

《21世纪中国艺术简史:2000—2018》,蓝庆伟、王娅蕾、李国华、宋振熙著,中国图书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

高世明老师给我们定的一个原则是三年内不准策划展览。一般都认为这个专业最后有一个实践类的汇报就是策划一个展览,但他还是希望我们做打根基的工作,继续深入地学习,大量去读书。广州三年展开幕后就把我们拉去现场学习,现场教学。那个时候像军训,早上美术馆开门就进去,中午在美术馆会议室吃盒饭,高世明老师会喊一位广州本地的学者或者是其他领域的专家讲课,傍晚美术馆闭馆后又去中山大学继续与不同学者交流,那段时间排得很满。我觉得这种教学是终极性的教学,一个是深入现场,另一个我觉得重要的是思想。

实际上更注重的是让我们精读所有跟当代思想、潮流相关的书籍。我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有一年是在职的,这个工作经历让我很珍惜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后再回到学校和从本科直接读,认识上有着本质的提高,你更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99艺术网:你怎么协调策划展览过程中的冲突?

蓝庆伟:关于展览我认为在今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们称之为艺术本体性的展览,我做的基本属于这一类。第二类展览已经跟艺术无关了,可能是个IP或者其他,和真正的艺术史脉络毫无关联,第三类展我称之为躺平的展览,展览没有目标,无欲无求。策展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不是实践问题。我希望我策划的展览,观众看了会觉得是有价值判断的,而不是一个行活儿。

《从街头到语言:西南行为艺术》实物图

关于学术和实践冲突的解决方案,分三个方面:第一,信息透明,充分沟通,引起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不透明;第二,操作规范,追本求源,比如保险、运输、布展一定要规范,因为这个事情容不得出错,这是容错率极低的一个行业,可能你做了十个展别人都不会宣传你,但是一个展出错了,大家都会知道;第三,让渡空间,枉尺直寻,就是充分沟通以后在不触碰学术底线的前提下做适当让步。我都是做比较“重”的展览,做“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行为艺术”展览时出了一本梳理性的书,有六万多字,这些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工作,包括“都市铆钉”展览,我们也正在编辑关于西南艺术群落研究的文集。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行为艺术”   展览现场

我做了不少我觉得有意义,但别人不见得觉得有意义的事,我希望我的策展是物超所值的。我自己会有要求。有人愿意找我,而且愿意出经费,最终实现一个展览,我想把我的学术思想加进去。我基本上是这三个特点,原则性问题争取,其它的问题尽量让渡,通过让渡留住展示的机会,把我的观点在展览中呈现。

 

入行策展门槛低,行业太混乱

 

人们常说策展人的身份多元,但实际情况是门槛太低了,蓝庆伟认为门槛低有几个原因:Ta觉得我也能行;或是认为策展人可有可无。

今天有太多的人在策展。

整个策展行业同我刚刚进入时相比,更复杂、混乱了。

2019年3月“新艺术史:2000—2019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99艺术网:你在具体的策展过程中哪些是让你除了学术之外最分心的,对你最干扰的?

蓝庆伟:策展人还是非常弱势的群体。合作方经常会无故干预你的想法,这可能是困扰最大的。其他的相对还好。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策展人去发挥智慧,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拍桌子吵架,有的人柔弱一点,有的人可能会找一些知名术家或是著名策展人背书,让合作方感觉值得信任。我将做过的展览作为最好的证明,希望每一次的展览都变成与下一次合作的信任值,虽然很多时候是第一次合作,但可以通过过往我策划的展览衡量我的工作和学术体系,或策展的风格,我珍惜每次亮相的机会。

蓝庆伟策划展览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

99艺术网:从你最开始独立策展至今,现在做策展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蓝庆伟:这个问题很难,如果在今天来看,可能还是出资方对专业的尊重程度。当然如果能够资金充裕,能够实现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现出展览背后的学术脉络,还是最重要的。

2021年11月“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现场

99艺术网: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总结起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策展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蓝庆伟:你说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如果只说一个就是“自重”。如果说一个终极的能力,那一定是不断地学习,实际上策展人从事的是思想工作,实践工作是另外一个方面。珍惜每一次机会,不要因为与合作方的矛盾就故意弄差展览。我常跟合作的美术馆说,你们放一百个心,我的脸丢完了才会丢你们的脸,我比你们更在乎呈现出来的东西。

一个策展人既不要沦落为资本的奴隶,也不要强势成资本的对立面,这是一种综合能力。我觉得要做一个好的策展人就是一定要不断学习,策展的核心是策展式批评,核心还是思想性,是价值判断,观众通过你这策划的展览能够看出你的价值体现。

 

川渝艺术家缺竞技舞台 更缺竞技的心态

 

我们评价成都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矛盾,一方面觉得成都、或是西南的当代艺术能做到现在这样很不容易了,但说起艺术“第三城”我们又有点儿骄傲。

川渝安逸的生活环境让艺术家很难燃起斗志。

蓝庆伟参加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

99艺术网:你经常在西南参与艺术生态的建构,策划当代艺术展览,你怎么看现在川渝地区艺术生态现状?

蓝庆伟:有时候我们觉得川渝现在当代艺术很丰富多彩,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所谓成都当代艺术“第三城”,我是比较反对的,我们需要变换评价标准来讨论这个事情。说“第三城”的时候就要肩负起同第一城、第二城同样的使命和学术担当,而不是享受虚名。任何一家知名机构开到成都都不代表成都的艺术生态有多好,只是成都成为了艺术分店的一个消费市场,对机构而言只是多了一个选项而已。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现在不少机构来成都,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大部分还是地产+美术馆模式,政府要求要有文化配套。我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商业美术馆模式。以门票作为消费模式下的一个艺术商业逻辑。恰恰是因为成都在非艺术领域的消费能力,让艺术消费创造者看到了未来。成都除了艺术消费,其他的奢侈品消费品牌数量、每年双十一的消费数字,对从事艺术商业的人来讲,极具诱惑力,这是很多城市不可比拟的,但这些对成都本土的艺术生态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99艺术网:这些机构纷纷选择进驻成都,对于整个成都当代艺术的生态利大于弊?

蓝庆伟:当然是利大于弊。我的回答很多时候有些苛刻,首先这些机构来,绝对比不来要好一万倍,对艺术生态、老百姓对艺术的了解、普及当然是好的。我指的是缺少真正的一个引领作用。我们一提北京、上海,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第一城,其艺术各方面的引领作用首先是毫无争议的,但成都很难有这样的引领作用,这些机构只是增加了数量,但鲜有质的变化。

2022年7月,“别性别”展览现场

成都本身有一些地缘上的劣势,比如我们做一个展览请本地媒体过来,最后发现的确在宣传效应上就局限在本地,北京做一个展览也是请了本地媒体过去,在宣传效应上却是全国性的。此外我们缺乏引领性的内容,比如上海的机构对美术馆政策制定上的引导。现在美术馆的行业法律法规,长三角的好多美术馆都在参与制定,但在成都却没有看到这样的动作。这就是差距。我们说成都双年展上百万的参观人数,这一项指标很好,但这还不够。

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双年展在参观人数这一项指标上评价很高,但这不能涵概所有方面,我们在双年展机制上是否更加完善。例如上海双年展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关系,而不是政府的某位领导说做,所以就做,而是形成一个完善机制,以防双年展在延续性上的无故断档,这才是政府对艺术最大的开放和支持,要排除偶然性。我们在讨论西南艺术生态时经常双标,觉得这个地方偏安一隅,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比山西、山东强一百倍,便用“艺术第三城”来标榜。真正的“艺术第三城”的标准不是比差的地方好多少,而是比好的地方差多少,我觉得要求和标准要更换,不能偷换概念,所以我所说的西南艺术生态还没有那么丰富是这个逻辑。

缪斯喜神  展览海报

99艺术网:你怎么看现在西南川渝地区艺术家现在的状态?

蓝庆伟:讨论川渝,我们无法回避已知的一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还有少数活跃于国内一线从事实验艺术、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这反过来说明从艺术家的创作力和艺术的生产环节上,我们的重要艺术家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年轻的重要艺术家。

缪斯喜神 展览现场

关于年轻艺术家群体创作上的问题,有三个点可以讨论,第一,沿袭成功经验,认为前辈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所谓传承、沿袭导致了今天谈西南、谈成都当代艺术时,最多提及的就是绘画;第二,其他的门类里,比如摄影这部分有一些比较好的艺术家、也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第三,是真正的艺术类的学术奖项、学术展览没有在这个地方起到作用。

缪斯喜神 展览现场蓝庆伟为观众导览

川渝地区缺少竞技舞台,缺乏顶级的竞技平台,艺术家容易产生满足感。成都双年展能否延续,商业上的艺博会能否延续?拿成都双年展而言,2021年的成都双年展的前一届是2011年,可想而知如果成都双年展在这十年间一直不间断地做,今天的成都艺术生态又会是什么面貌。艺术博览会也是如此。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生态现状。川渝的艺术生态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缺少创作斗志和竞争意识。

经常听别人说这里的艺术家很幸福,无论水平高低都能找到相应的藏家,换句话说,市场环境不残酷,所以大家缺乏求变的动力,就像外界对川渝地区的印象:安逸。这是城市的风格,目前来看也可能是优势,但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要学会在安逸中查漏补缺,尽量完善和稳固行业结构,避免环境突然变化带来的行业倾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