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物派”是必要也是重要的。现今,“物派”艺术家们活跃于国际,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与关注;在不少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与实践中,“物派”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今年适逢日本国立新美术馆开馆15周年,8月迎来了李禹焕大型个展,这也是其在日本17年来的首次大型个展。
李禹焕在“物派”运动中扮演着奠基的角色,对韩国单色画运动贡献关键。宁静的白色画布被富有表现力的颜料照亮,石头和铁制成的大型特定场地雕塑成为一大标志。现年85岁的他,仍没有慢下脚步。
本次展览由李禹焕本人策展,59件作品贯穿了20世纪60年代到最新创作,追溯60多年来不断创作的热情轨迹。
李禹焕在镰仓,2022 Photo©Lee Ufan, Photo: Shu Nakagawa
满即是空,体验极简
1960年代诞生于日本的“物派”艺术是唯一一个被写入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亚洲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包括李禹焕、关根伸夫、菅木志雄等。该流派反对照搬西方艺术的模式和观念,主张运用东方艺术独到观念和思想,重视“物”与周围空间的依存关系,对日本当代艺术产生重要影响。
“国立新美术馆开馆15周年纪念:李禹焕”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成长于儒教色彩浓厚的韩国家庭的李禹焕在汉城大学辍学后移居日本,艺术生涯自此开启。作为第一个接受西方式现代化观念的亚洲国家,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洗礼下快速积累着泡沫,物质生产泛滥,传统方式式微,这也是李禹焕意欲用作品质疑与警惕的。
“国立新美术馆开馆15周年纪念:李禹焕”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20世纪60年代,为了克服视觉上的不确定性,李禹焕在绘画中不表现具体形象,雕塑作品则由未经改造的自然材料和工业制品简单组合而成,展现了其对西方视觉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过度生产的批判。引领了将自然和人工材料以节制的姿态组合的“物派”的动向。
“国立新美术馆开馆15周年纪念:李禹焕”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物派”最初为对该流派的批判之词,带有贬义和误解,李禹焕后来指出:“‘物派’这一名称其实从本质上偏离了我们的初衷,因为我们恰恰就是要否定‘物’的。”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艺术评论,阐述一切事物都是共同存在、相互关联的艺术观,从而为“物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国立新美术馆开馆15周年纪念:李禹焕”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自由风景,寂静回响
李禹焕作品中丰富的文化意涵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地缘背景。哲学的专业背景带给他抽象理性的思考格局,而日本乃至亚洲文化中无处不在的“道”和“禅”又为理性渲染了一层不可言说的色彩。这也正是他认为的最好的创作状态,一种偶遇和碰撞的状态。
《风景I, II, III》,1968-2015年
在国立新美术馆现场,展出的雕塑与绘画,于时间线索中呈现了各自的轨道。
展出的绘画作品,可追溯到1986年,早期代表作三联画《风景I》、《风景II》、《风景III》曾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办的“韩国现代绘画”展上展出;使用荧光涂料的浮雕作品《第四构成A》和《第四构成B》,奇异视觉效果的背后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繁盛。
《始于点》,1975年
作为韩国单色画的成员,李禹焕在1970年代创作了“始于点”、“始于线”两大系列,将无限的概念演化为差异甚小的“反复”,色彩由浓转淡,以行为的痕迹彰显时间的流逝。
《始于点》,1977年
这系列源自1971年巴内特·纽曼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个展,使李禹焕回想起幼年时期学习书法的记忆,他对绘画中时间的表现倍感兴趣,这一系列持续了10年之久。特别在“始于线”中,他将毛笔线痕蜕变为线阵一般的个人视觉标识。
《始于线》,1977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自风》和《与风同行》系列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画面呈现出粗糙的笔触所造成的混乱局面。从80年代末开始笔划的数量变少,画面向空白明显倾斜。
《与风》,1990年
《应答》,2021年
“将人们眼睛引导至空无和沉默。”2000年后,正如“对照”和“对话”系列所展示的那样,描绘行为被极端地限定,每一件作品都是李禹焕屏气凝神运用精微的笔刷所构建的世俗图像,舒缓、均衡,充满仪式感。这些画作并不只供观看,更需要观众进行沉思。
“国立新美术馆开馆15周年纪念:李禹焕”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石头铁板,为与无为
李禹焕以艺术作为关联人与时空的实验场所,创造了一个冷静却明亮的空间。上世纪70年代初,他始使用《关系项》作为其重要作品系列的标题,至今刚好五十年。
《关系项》1968-2019年
在本次展览中,李禹焕自1968年至今的不同时期的《关系项》系列成为雕塑部分呈现的重点。在此系列中,他把亘古不变、来自自然界的“物”——石头、玻璃、木材、皮革、石蜡、水等自然与工业的材料,利用特定空间的特定情形,变为一件不可确定的“事件”。
如李禹焕所强调的,他对天然材质的重视和使用并不是要回归自然,而是与现代工业的大批量、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形成对抗,通过营造对世界全新感知的空间,从而打开世界的原本状态。
《关系项-镜之道》,2021年
近年来,他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依赖环境的特殊化,在法国拉图雷特修道院发表的《关系项-栖息处(B)》即是典型。本次展览可一窥艺术家在不同阶段对物与物、物与空间、物与形象等关系问题的思考。
《凡尔赛拱门》,2014年
《无限门》,2019年
2014年,李禹焕以法国凡尔赛宫为舞台举办了个人展,应邀创作了10件特定场地装置作品。他在凡尔赛宫的土丘上用不锈钢弯成了一个半椭圆形弧形结构,并在地面也铺了一块不锈钢板,当人从钢板上走过的瞬间就和对应的物质和空间形成了独特的对话;2019年,日本直岛李禹焕美术馆的室外永久设置了《无限门》,对应着无限绵延的海面与天空。国立美术馆户外场地同样展出了雕塑新作《关系项-拱门》(2022)。通过巨大的拱门,日常空间得以变成非日常空间。
“国立新美术馆开馆15周年纪念:李禹焕”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李禹焕将艺术从意象、主题、意义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追问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在后疫情时代,人们不得不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而李焕禹的思想与实践为我们摆脱前所未有的危机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