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经济水平提升、文化消费兴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艺术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成为重要发展趋势。由此,艺术赋能文旅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艺术不仅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艺术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塑造,推动当前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专题通过“艺术与城市更新”“博物馆&美术馆旅游”“艺术助力乡建”“传统非遗创新性转化”不同内容板块,梳理艺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不同路径方式,探讨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王南溟
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策展人
梁克刚
艺术策展人、建筑师、
文旅产业研究者
城市更新,艺术何为?
文|本刊记者 屈婷
刊于《艺术市场》2024年5月号
塑造新质生产力:艺术文旅的N种打开方式
艺术之于城市的意义,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小到街镇社区的微更新,大到城市的艺术产业园区、艺术博览会,昔日功能单一的展陈式艺术,正在以更多形态慢慢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甚至变成一种更具广泛参与度的社会文化活动,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效方式。
艺术社区是社会学和艺术的结合
艺术植入社区的早期尝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的重视,很多城市将艺术实践融入城市建设与规划中,希望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之美来塑造城市文化。在艺术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上海可以说是国内较早尝试将艺术植入社区的城市之一。
批评家、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告诉记者,他关于艺术社区的最早尝试是在2012年,在上海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委托下策划了“图像与形式:当代绘画展”,这场展览在形式、规模上都与专业展览趋同,研讨会及出版物也都是学术性的。随着展览的举办及传播,很快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希望将创新的美术馆理念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并下沉至社区,其中相关的名称也从最初的“群众文化”一路变更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随后几年,上海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愈加重视,相关政府部门的文化政策一直在提倡创新,要求对文化服务产品进行提升并对文化生活进行创新。为了推动这方面的工作,王南溟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担任馆长期间就开始实践“大家的美术馆”的理念,试图通过美术馆让更多市民了解当代艺术,并参与到当代艺术展览与学术活动中,也希望以这种方式推动艺术介入社会。
2017年,王南溟开始酝酿“社区枢纽站”。实际上这是将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放大,通过讲座、研讨会、艺术家工作坊等方式把一些美术馆的内容“放”进社区,并试图通过公共传播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
在谈到做艺术社区与专业美术馆的区别时,王南溟称,艺术社区关乎到的面更为广泛,涉及到各种微更新,囊括了文化生活到社区设施及其特点的再利用。“在这样的艺术社区营造中,要更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测试,而不是设计业务在社区的营造。”
宝山社区美术馆·公园里展览现场
与政府共建一种“艺术进社区”的方法
2018年,为了更加明确市民对于艺术的需求以及美术馆系统的项目能否下沉至社区,王南溟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尝试,分别在浦东新区的洋泾街道社区学校及周浦美术馆策划了“图像与形式:当代艺术社区展”和“图像与形式:绘画在继续”。其中“图像与形式:当代艺术社区展”办在教室的过道中,活动项目涵盖了公共讲座、专业导览和艺术家的亲子工作坊等。此外,王南溟还在上海宝山罗泾镇做了一次尝试:“边跑边艺术”系列活动,同样深受乡村居民的喜爱和欢迎。
王南溟说:“在以往的群众文化体系中,总认为市民看不懂抽象绘画,应该给他们提供喜闻乐见的绘画内容,但通过这两次尝试,我们不仅明确了居民对于艺术的需求,也关注到艺术能够增加城市与乡村之间交流互动的可能性。”
2019年,在宝山区文旅局的委托下,王南溟开始在各社区内寻求可搭建的闲置空间或绿地,在当时的“宝山众文空间”做了当代艺术展,同时开启了“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系列讲座,以世界级名画和知名博物馆为主题,将现当代艺术作为系统性的公共教育下沉到城乡社区。
伴随着这样的创新计划,宝山区文旅局的实践在4个点位上诞生,即宝山区罗泾塘湾村、月浦月狮村的两个闲置粮仓,庙行镇绿地中无法排污且空置的卫生间以及高境镇三门路上的超市区角落搭建了两个集装箱式小屋。这些空间虽然都是微小型,但直接进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王南溟说:“刚开始,很多居民以为我们是为政府工作而搞的形象工程,后来才逐渐了解到我们是以平行参与的方式直接进入居民区,带着社区枢纽站的主体性和艺术家的自我同一性准则与政府共建一种‘艺术进社区’的方法。”
成功案例的规划和落地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王南溟与团队开始转变身份、改变工作方式,以社工艺术家、社工策展人的身份进入到社区,他们以艺术的方式动员并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与认可,进而逐步促进了艺术在社区的有效生长。随后,“让社区成为作品”等与艺术社区相关的理论与概念逐渐形成。
据王南溟介绍,当时真正支撑艺术社区的成功案例是2019年对陆家嘴老旧社区的逐步规划和落地,他与团队通过组织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和人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博物馆学的相关专家及市民共同组成了艺术志愿者平台。
2021年,随着社区枢纽站在陆家嘴老旧社区的蹲点规划和实施,他们先后完成了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和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两个社区的艺术实践,一直到2023年年中,他们在陆家嘴规划实施的艺术社区从东昌新村、东昌大楼增加到东园二居民区、市新小区、梅园三村、乳山五村6个点位,在陆家嘴老旧社区建立了以不同路段的“五分钟艺术生活圈”,并实现了与居民共建。
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天下一家:国际纸艺术双年展社区展”现场
其中,特别是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除了用艺术的方式植入社区,还以微更新的方式介入到社区并实现了社区治理,从2021年初实践至今已有3年多的时间,陆续植入了“三星堆图片展”“龙门石窟图片展”“岩彩绘画展”“国际纸艺双年展”四期的艺术项目,并以美术馆及博物馆展陈中的灯箱和灯带的方式来实现照明系统的微更新。
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天下一家:国际纸艺术双年展社区展”户外
目前,星梦停车棚不仅成为居民自治的样本,还被评为上海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之一、“艺术进社区示范项目”等荣誉,近期又获得了“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的“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和“社会运营奖”两个奖项。而“星梦停车棚”的居民志愿者也从最初的5位增加到现在的18位。王南溟告诉记者,“星梦停车棚”的特殊点在于完全是靠社区枢纽站蹲点在社区进行考察并与居民讨论,进而拉动社会力量共建社区的一个经典案例。
此外,东昌大楼的“楼道美术馆”也是艺术社区实现自治的一个典型案例——王南溟利用东昌大楼7楼楼道几十平米的空间策划了“陆家嘴记忆展”系列,以建筑模型、照片、视频等方式展现了陆家嘴的“成长史”,楼道里的窗户成了楼道美术馆的延伸展区,窗外飞速变化的陆家嘴与楼道里定格的老照片无时无刻地产生着强烈对比,而正对电梯口的“东昌消防瞭望塔”模型是用两张老照片复原出来的,前后共修改了6次才定稿。王南溟说,这个展览的不可复制性在于它呈现的是一种与陆家嘴相关的老旧记忆,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和荣誉感。
美术馆“白盒子”式的微更新
几年下来,王南溟对艺术社区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他说:“艺术社区不只意味着需要有固定的空间,还需要有大于空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以艺术的方式介入社区,不仅让居民参与维护并形成了一种持续的艺术形态,还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成为高校社工课程的实践点,并且建构了艺术社区这一学科的理论框架。
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外景与展览现场
“我们之所以找未更新过的老旧社区去做艺术的植入,是因为老旧的面貌更适合以艺术的方式进行微更新,很多街镇为了完成‘美丽家园’‘综合整新’等工程,请商业的设计公司去进行规划,结果往往不利于艺术的植入。而我们是用美术馆白盒子的理念去掉过度设计,并设计出能让艺术可以进去的场域,这种减法设计注定了它跟商业设计公司的美化环境不一样。”王南溟把这种方式称为“美术馆式的微更新”。在他策划的案例中,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的“门卫美术馆”正是以这种方式让城市的文化符号变得更有质量,现在,在门卫美术馆一墙之隔的小巷书屋(虹口区居民阅读室的特有叫法)正在微更新为小巷美术馆。
王南溟还告诉记者,“艺术社区在上海”目前已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政策中的一部分,2020年年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专门制定了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计划,要用艺术社区的方式来提高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2023年,上海浦东新区委员会宣传部也在提倡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明确指出要“深耕艺术社区”。
在王南溟看来,“艺术社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或艺术理论专业,也不是纯粹的社会学专业,而是社会学和艺术的结合。“艺术社区”正是在“社会学”与美术馆领域建立了通道。艺术家进入社区与老百姓交流,像人类学家一样做田野调查,但艺术更像是“前哨”,以其参与性和亲和力带动人气,又启发其他社会学学科的思考。
东园三村“露天美术馆”展览现场
以艺术之名提高城市产业聚合力
将艺术资源植入老旧产业园区
2020年之前,策展人、建筑师梁克刚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城市更新及艺术乡建方面,他做了很多相关的项目,希望以艺术之名唤醒城市活力。其中,在2019年策划的艺术合肥就是以艺术的形式将当地废旧园区进行再利用,这给当地的经济与文旅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回忆起艺术合肥的实践过程,梁克刚介绍:“当时这个园区比较特殊,其前身相当于一个劳改工厂,最开始是准备拆掉重新盖住宅小区,但里面的一些历史建筑拆掉太可惜,于是我提议可以将其中不太有价值的建筑拆掉重建,将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留改成一个文化园区。这样不仅保留了城市遗产,还能给重建的部分带来一些附加值。”随着这几年园区内容的不断更新,现在已经成为合肥当地的第一打卡点。所以,从后面的反馈来看,当时的建议是非常有价值的。
2019艺术合肥·当代艺术季
在谈及艺术合肥中对于艺术家作品的选择时,梁克刚坦言“很重要”,并不是找点艺术家就能做成这个事情,而是需要一些综合经验以及对艺术家的判断和选择。“艺术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家也千差万别,真正有公共艺术经验的艺术家并不多,而且面对城市空间、公共空间的艺术形态不能过于超前。这些作品需要有公共属性,需要大众能接受它,也需要跟大众之间产生比较友好的交互,所以,太前卫或者太个人化的作品不太适合公共空间和社会空间。因此,我们也在有意识地挑选有公共艺术创作经验的艺术家。另外,像公共艺术这种大制作,很多架上绘画的艺术家也不太善于驾驭,所以,我们选择的艺术家很多是雕塑家或装置艺术家,甚至是在环境设计方面比较突出的设计师。”
事实上,每座城市都有这类具备历史价值或人文风情的老厂房、老街区。梁克刚指出,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把一些艺术和设计资源植入其中,不仅能保留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价值,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还能发挥文化艺术对于城市更新的作用,进而影响这座城市文化艺术的新发展及新方向。
目前,国内较早的艺术产业园区至今大约有20年的发展历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是2000年前后开始形成,宋庄是2004年左右形成规模,未来这些园区将面临迭代问题,如产业形态、艺术形态的变更等。梁克刚说,目前多媒体及数字艺术风头正劲,数字影像艺术、潮流艺术以及公共交互艺术逐渐成为趋势,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受到年轻的艺术家及藏家的欢迎,而这一趋势也会对艺术的展示形态、呈现方式及艺术园区的更新带来影响。
2019艺术合肥·当代艺术季
艺术博览会可提高产业的聚合能力
除了艺术园区,艺术博览会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一大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重构一座城市的面貌,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也能为城市打造一张极具吸引力的“新名片”。类似的案例在国内外有很多,譬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艺博会等,其中,香港巴塞尔对于香港的影响力可以说非常显著。
据梁克刚介绍,在巴塞尔落地香港之前,香港本土的艺术环境比较低迷,正是因为博览会的出现,不少国际大牌画廊陆续迁到香港,尤其在每年3月份举办巴塞尔艺博会期间,全世界的藏家、画廊以及艺术从业人员会在短短一两周的时间内蜂拥至香港,当地一些知名博物馆、美术馆也会在同期举办一些重要展览,国际顶尖的拍卖公司也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举办大型拍卖活动。大家都想借香港巴塞尔所带来的专业客流,在这样一种互相借力的状态下实现互赢。
再如每年11月的上海当代艺术周,几个艺博会同期在上海举办,全程又有若干个平行展览,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业内人士及艺术爱好者共同前往,于是该时期的上海就变成了艺术界的大聚会,也变成了艺术产业交流的一个特定时段。
因此,在梁克刚看来,艺术博览会对于城市整体的文化内容以及城市品牌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整合优质的艺术资源,搭建可持续性的艺术交易渠道,为艺术品变现打开通路,还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消费内容,提高产业的聚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