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把美术馆的“钥匙”交给每一个人,全国首家无人值守美术馆“诞生记”

来源:上观新闻 2020-12-30

如果一家美术馆无人值守,观展体验会如何?

青年艺术家周军喜的“无相”个展,正在位于浦东的左右美术馆展出。有意思的是,这个将近400平方米的小型美术馆,却无一个人值守。现场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全靠一扇和微信小程序关联的玻璃门“把门”。

这也是全国首家无人值守美术馆。自今年8月运行以来,左右美术馆在无现场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已经举办了多场展览,而无人值守的几个月里,没有一件艺术品被损坏,甚至是展厅里的一张纸、一瓶水也没有被“顺”走。

无人值守的美术馆

浦东金海路18号的天物空间二期,左右美术馆比邻“网红书店”——城市不眠书店。

它的大门口,有一块显眼的“无人值守参观须知”,上面写着包括“疫情期间,请佩戴口罩,保持间距”“参观时请勿大声喧哗、禁止吸烟等不雅行为”等须知。

其中一条须知为“凡进入本馆参观者,请加馆长微信申请授权,并请每人扫码支付维护费10元,儿童免费”。

文末,附有“馆长远程授权”和“扫码付费进入”两个二维码,这正是进入这家美术馆的“钥匙”。

按照提示扫码、付费,玻璃门很顺利地打开了。进入美术馆,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幅幅画作。在没有工作人员的美术馆观展,多了一份无人打扰的自在。

再往里走,能看到一个休息区域,桌面上放着几种矿泉水供参观者在馆内免费饮用,另一边还有可供参观者租用的手机充电宝。这样的细节,又似乎比一般的美术馆观展多了分暖意。

在展厅的空旷处,还放着一台钢琴。琴盖没有上锁,打开琴盖,按下琴键,音色优美。假如你愿意,在观展之余,还可以在这家美术馆里自由自在地弹上一曲,即便无人喝彩。而这,肯定是一般美术馆所不能想象的体验。

疫情催化下,无人值守美术馆诞生

无人值守的左右美术馆,幕后工作人员只有一个,就是馆长张洁华。

作为一家非营利民营美术馆,左右美术馆创建于2019年初,由张洁华发起,一些民营企业家支持,以收藏和展出中外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为主。

“2018年筹备,2019年正式注册成立。原来的馆址在长宁区,2020年7月才搬到了浦东目前的地址。”张洁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张洁华的先生是外籍人士,一家人平常生活在比利时。美术馆定名为“左右”,也寓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今年5月,张洁华从比利时回到上海。因为左右美术馆在长宁原址的租约到期,加上天物空间的邀约,她索性把美术馆搬到了浦东。

而“无人值守美术馆”的概念,也是搬到新址后被疫情倒逼出来的。“因为疫情,人流量骤减,美术馆尤其是民营美术馆处于寒冬之中。所在的这个文创园区也是新建不久,本身人气也不够。”张洁华坦言,“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我就想:既然有无人值守的酒店、无人值守的餐厅,为什么就不可以有无人值守的美术馆?”

和疫情相关的是,无人值守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观展者与工作人员的近距离接触。

但张洁华很清楚,所谓“无人值守”,必须依仗科技的力量来保障美术馆的正常运转。她跟一个从事智能化行业的好朋友说起这个想法,朋友确认可操作的答复,打消了她的顾虑。

在朋友的帮助下,左右美术馆完成了“无人值守”的硬件、软件设计。很快,全国首家无人值守美术馆,就这样在浦东“上线”了。

无人值守的背后,需要“闯”过几道关

通过扫码支付10元后,美术馆关闭的大门会自动打开。观展者进入后,门又会上锁。

人均10元的门票,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显然不足以覆盖一家美术馆的运营成本。但之所以要设置10元的门槛,张洁华有两个考量。“一方面,门票会用来支付日常设备的维护费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扫码付费,在客观上筛选掉一些非艺术爱好者的闲逛者,给观展者尽量舒适的观展环境。”

解决了开门问题,依然远远不够。疫情下,如何为进场的观展者“测温”,确保对方在安全范围内,成为这家无人值守美术馆的考验之一。

观展者扫码支付,实际上进入了一个微信小程序,馆方得以核实真实身份,同时门外的摄像头启动人脸识别功能。

张洁华说:“政府主管部门对民营美术馆的防疫要求也很严格。美术馆的入口有个探头,具备紫外线测温功能。如果来的人温度高了,我的手机就会收到预警,那么即便扫码付费,我可以远程控制大门不能打开。又或者,对方进入了,我还可以设定其他人不再能进入。所以,还是相对可控的。”

除了疫情测温,如何保证无人看管情况下的展品安全,也是左右美术馆要面对的另一大日常考验。

为此,美术馆在参观须知上特意说明:“禁止触摸展品,因摄像、直播等行为跨越地标线导致展品污损的,按美术馆定价赔偿。”针对可能会有熊孩子不小心损坏展品,也在须知上明确道:“儿童需在其监护人的带领下参观,因参观儿童的行为导致展品污损的,由监护人照价赔偿。”

这些当然还不够,美术馆里还“藏”着高清探头,会将馆内发生的所有行为记录下来,以作为赔偿证据。

此外,张洁华也会和参展艺术家提前沟通。“因为展览是无人值守的,所以有可能展览中会出现小概率的丢失或污损。对于价值高的艺术品,我们会买保险;对于相对价值不高的艺术品,我们会采取共同承担风险的灵活方式。”

幸运的是,至今,左右美术馆还没有发生任何一件此类事件。

而比起担心画作丢失或破损的烦恼,这家无人值守的左右美术馆在现有的运营过程中,最困扰张洁华的依然是“开门”的问题。“很多人对设备不熟悉,扫码后没有及时推门,门又自动锁上了。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远程通过我来开门,而我有时候可能在开车,又或者在手机信号不佳的地方。所以下一步,我们还要升级这个智能开门系统。”张洁华说。

彼此信任带来艺术场馆全新生长方式

这个无人值守的美术馆,带给张洁华的,除了一个全新的运营方式外,还带来一群意想不到的新朋友。

“我们的第一个无人值守的展览,展出的是收藏的藏品。这些藏品价值不低,高达数百万元。第一个展览的大部分观展者通过微信都进了美术馆的社群。所有人在一开始都不认识,可能因为我预支了信任给他们,他们也就愿意信任我。”张洁华说,“而他们进了社群后,回馈我的是更多的真诚与信任,这是我的意外收获。”

这个社群很活跃,在左右美术馆里举办各种线下活动,其中包括古典音乐鉴赏、艺术遇见美食等。那些曾经的观展者,也把左右美术馆当成了另一个“家”。美术馆里一直备着的水,是社群里一个从事相关领域的群员捐助提供的,他的初衷是“即便美术馆的主人不在,到这里来的客人依然能喝到水”。

美术馆里那架音色颇好的钢琴,是张洁华从上海的家里搬来的。“这是我女儿的钢琴。她五岁起,就一直用这架琴练琴。女儿出国后一直嘱咐我,一定要把钢琴留着,她每年回上海时可以弹。我就把钢琴搬到美术馆来了,放在家里也是闲置。来观展的艺术爱好者中肯定有不少会弹琴,我希望他或她能身处艺术的氛围中弹上一曲。”

张洁华希望这个无人值守的美术馆能更有家的感觉。“在没有主人的状况下,每一个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他就是这个空间的主人。这个空间是私密的、独享的,这是我想给每一个观展者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左右美术馆无人值守运营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艺术品被损坏的事件,甚至是展厅里的一张纸、一瓶水,也没有被观展者“顺”走。“我把我家的‘钥匙’给你了,你也会好好对待我的家。”张洁华这样比喻。

美术馆门口的“参观须知”下面,写着这样一串文字:“美术馆是座神庙,欢迎真善美的你”。

而馆方和观展者彼此信任带来的放大效应,既是这座城市民众的文明基因所在,也是一种艺术场馆全新的生长方式。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社 图中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