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近三个月里,新冠疫情使德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危机。三月中旬起,许多文艺领域的从业者就丢了工作。博物馆和电影院关闭数月,剧院和音乐厅一直大门紧锁,导致音乐家和演员无法登台演出,许多人只能靠政府资助度过这段艰难时日。
6月4日,联邦政府颁布了一项“文化重启”计划(programm NEUSTART KULTUR)。该计划包含10亿欧元的专项资金,将惠及各种私人经营的文化产业,如私人影院、画廊、音乐节等。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为因疫情陷入瘫痪的文化生活重新注入活力,为艺术家以及其他从事文化创意的人们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然而,这项措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德国的文化产业恢复生机,这一点仍然受到多方质疑。《时代周报》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批判性地分析了联邦政府“文化重启”计划的实际意义,并分析了疫情下人们文化生活的真实处境,其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政府并非救星
10亿欧元的数额听起来相当巨大,但比起德国文化产业年均1700亿欧元的营业额,这个数字就显得相当寒酸了。实际上,联邦政府在文化产业中一直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通常情况下,文化领域公共开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于联邦州和各级城市,其数额每年能达到将近100亿欧元。
在本次联邦政府文化和媒体专署(Die Beauftragte der Bundesregierung für Kultur und Medien, BKM)的资助计划中,有2.5亿欧元将用于支付各个文化场馆重新开放时因疫情产生的各种费用,如为了满足卫生要求而进行的改建;另外1.5亿欧元将一部分用于支持现场音乐表演,一部分用来资助私人剧院。电影行业则将得到1.2亿欧元的援助。资金额度看似不低,但如果分摊到全国各地的文化场馆,单个经营者能够得到的援助实际上却相当微薄。
单单为一家汉莎航空公司,联邦政府就斥资90亿欧元进行援助(可看之前的文章 如何拯救汉莎航空?德国政府、欧盟、汉莎各执一词 ),这个金额显然比所有文化产业得到的资金支持还多得多。当然,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汉莎航空不仅在经济方面,也在地缘政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因而政府有充分理由对其进行大量资助;而相比之下,无论一座博物馆或是一间剧院然的文化产品有多么出色,可也不具备战略层面的意义。它们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
疫情当下,文化何为
90亿欧元与10亿欧元之间的巨大差距总会引起人们对国家文化政策的思考。尽管联邦文化和媒体专员莫妮卡·格鲁特斯(Monika Grütters)常常把文化的重要性挂在嘴上:“文化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经济要素”(Kultur sei erstens eine Art Lebensmittel und/oder zweitens ein Wirtschaftsfaktor),然而在现实的危机面前,政府显然认为文化活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创造经济增长点,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就有一定程度的忽视。
在德国,大约有170万人从事文化创意方面的工作。艺术家自身的创造力与经济援助并没有直接关系,资金支持并不能带来表达真善美的艺术作品,而只能尽量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以便他们进行创作。因此,艺术创作归根结底还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在疫情中,许多音乐家在网络上积极进行着演出,还有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展带到了大街上,努力用各种方式继续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
当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社会文化生活也将逐步回归正轨,不过这也许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联邦政府的经济援助促使人们对文化与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如果说,在危机之下,一切措施都要从实际出发,以经济优先;那么,在后疫情时代,文化与艺术必将再次承担起它们的重要社会功能。在一个健全而成熟的社会中,精神领域的需求不应受到忽视,文艺产品的创造者也理应得到切实的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