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光乐:创作即是对生活的思考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姝 2021-09-08

“我在主观上希望生活节奏慢下来,因为我不知道一天中的哪个点叫做完结。”

——王光乐

每天从家骑车到工作室,似乎已经成为了王光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他来说,骑车的过程会让他的心态慢下来,同时这也意味着不着急到达终点。

王光乐在一次视频采访中谈到,他并不认为早上起床,收拾妥当,送孩子去学校,再骑车到工作室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在为一天的创作做准备;也不认为进入工作室的那一刻便代表着工作的开始。

艺术家王光乐

当把一天中的每件事情不再按照顺序去排列,就不存在开始与完结的概念。那么所有的事情就都处在过程当中,包括画画,“因为不知道哪个是终点,所以我不着急。”

就像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一样,在他的作品中,你同样看不到任何“着急”的痕迹,亦不知道是从哪一点开始,又是在哪一点结束的。

从“水磨石”到“寿漆”以及“无题”系列,王光乐就像是个用绘画书写时间的诗人。他的作品平静到似乎不会引发你的任何思考和情绪,你看到即为看到,仅此而已。

“本身每一天都有非常多的事件。哪怕是从家到工作室这一路,只要你用心去听、去看,都会有很多小事件。你从那里路过,路边的一个人对你来说那个时间就完结了,都会给你留下一些印象。但我希望就是仅仅观察、看到,不要产生一些情绪的反应。”王光乐说。

从2002年开始的“水磨石”是王光乐一直坚持在画的系列。

用水泥、小石子、颜料等加水搅拌制作而成的石料,似乎并没有足够的内涵力量支撑起一个可以被称为绘画题材的东西——它既没有什么文化背景,也很难承载复杂的叙事元素,它只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最普通的人造建筑材料。

王光乐,水磨石2005.6-8,布面油画,180×150cm,2005

“水磨石”系列来源于王光乐的大学毕业创作《午后》。从描绘透过窗帘照射到地面上的光与没有人物在场的室内空间,到将背景剔除只画光和地面,再到把光也去掉,仅剩下看上去毫无意义的水磨石地面,王光乐在做减法的过程中将绘画语言进一步提纯。

王光乐,下午3-5点 之四,布上油画,170×130cm,2000
王光乐,午后之八,布面油画,180×160cm,2002

他舍弃了多年来接受的传统写实绘画教育中看上去更加得心应手的题材和技法,用近乎“偏执”的方法进行着日复一日的劳动式“制作”,似乎是选择了一条最不好走的路。

实际上,从《午后》到“水磨石”,王光乐对题材的选择似乎都是有些不走寻常路的。赵力曾这样评价王光乐的“水磨石”作品:“王光乐选择了一个根本不是题材的题材作为自己绘画的对象,这并不隶属于‘捞偏门’的做法,更不是所谓无意义的取径。王光乐只是认为这个题材适合自己,仅此而已。”

相对于表面化的技法和形式,王光乐更愿意让自己接近艺术的本质,去表现他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最真实的认识。

王光乐,墙 2004,丙烯在墙上,600 × 900cm,2004

一件“水磨石”作品从开始到完成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每一颗石子、每一个轮廓和边角都经过了精心的研究和安排。简单与复杂、抽象与写实、理性与感性交织在了一幅幅由无数颗独一无二的水磨石子组成的画面当中。

用最复杂和最“费劲”的方法,画出的却是最平面化和最平常无奇的效果,这种矛盾让王光乐的画具有了一种无可附加的复杂性,就如同人生一样。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水磨石上的某一个石子,拥有自己的形态和轨迹,极其复杂又各不相同;但放到整个日常生活史中,每一个却都是芸芸众生里最不起眼的那个。

王光乐,水磨石第12号,布面油画,180x143cm,2003

“当我把每天看到的东西滤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时间了。”

——王光乐

王光乐说,创作即是对生活的思考。他会用作品来固定他对生活的看法,然后再从创作中获取一些能够回到生活当中的经验与感受。

王光乐,水磨石 201207,布面油画,180×150cm,2012

生活与创作的一致性似乎是王光乐从学画伊始就已经明确的方向。这也让他的作品带有着一种无为而治和随遇而为的味道。在他的作品中,时间看似是静止的,其实却是流动的。而在时间的流动下,一切都是无法阻挡和自然而然的。

追寻绘画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思考人生意义的过程。在以“时间”为线索和创作方法的基础上,从2006年,王光乐开始了“寿漆”系列作品的创作。在这一源于民间习俗的系列创作中,他将绘画中的哲学性进一步提升,尽可能多地过滤掉了生活中的表象事件,探索生命和艺术最本质的东西。

王光乐,寿漆110703,布面丙烯,146×146cm,2011

在这个系列中,他从具像的描绘转向了一种暂可称为“抽象的”,并且具有行为性的绘画。

“寿漆”来源于王光乐老家福建松溪的一个古老传统——老人们每年都会在为自己准备的棺木上刷一层红红的大漆,一年一遍,直到生命走到尽头。从第一遍开始,这些老人们并不知道能在自己的棺木上刷上多少遍。在死亡的结果面前,老人们的态度却是审慎而非恐惧的。

“我在画布上一层层地涂上颜料,每一次覆盖都留出上一层的边缘,这样以便看出层数,有一些还用颜色的渐变来加强层数的分辨。一张画的结束是直到刷子无法落笔为止。”刷子无法落笔意味着一张画的结束,就像老人们在行将就木之时刷上的那最后一遍漆一样。

王光乐,寿漆061213,布面丙烯,116×114cm,2006

用画笔和重复的工作在画面上做记录,王光乐的作品似乎在提示着我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标记着人生中的每个阶段。

如果说“水磨石”表现是的是时间的广度,那么,“寿漆”讨论的更像是时间的深度。通过与刷棺一样的过程,王光乐将时间不断地压缩,并通过看似无意义的一条条地刷、一层层地覆盖的方法强调了个体生命在时间中的意义。

王光乐,寿漆070919,布面丙烯,146×114.5cm,2007,©️泰康收藏

2021年4月,王光乐在北京公社举办了名为《波浪》的个展。“波浪”由反复出现在他各个时期作品中的波纹而来。除了一以贯之的对时间、重复工作、内在体验和哲学的思考与表现以外,王光乐将多样化的材料运用到绘画上,从立邦漆、石膏、乳胶到木包装箱,他的材料并不特殊,甚至过于普通。然而,正是这种普通,让他的作品与人有了共情的温度。

王光乐,无题 20191018,木包装箱、石膏、乳胶 , 125x125x8cm,2019
王光乐,无题 20191018(局部),木包装箱、石膏、乳胶 , 125x125x8cm,2019
王光乐,一升立邦漆-2,布面立邦漆,50x60cm,2004

在以白色为主调的作品空间中,极简化的艺术语言将视觉与心理体验的纯度带入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升华境界。

随手可得的材料、单纯的颜色、对无为和偶然而产生的结果的接纳……这一切似乎都为我们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留足了空间。在将表象剔除,把所有的思想都压缩到一个点上,并不断地提纯之后,我们会发现,也许艺术和人生的本质便在于此。

王光乐,无题 2012,57x72cm,石膏板、石膏、涂料, 2012
王光乐,无题201118,布上丙烯,120x120cm,2020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本文部分艺术家观点引自以下文章和视频,感谢原作者,侵删。

1、《艺术家王光乐》,Action Media视频

2、《王光乐对自己和对寿漆的解读》,《北京青年周刊》2008年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