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自2014年春拍“转向内在:2000年以来的中国新绘画”专场启动对国内极具潜质的艺术家的推介以来,持续紧密地关注着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中青年艺术群体。经过十年沉淀,他们已然走到台前,无论在创作语言亦或市场认可度层面均日趋稳定,具备了不容小觑的市场体量,创作面貌和艺术观念的建构亦臻于成熟,创作内核活跃强劲。
本季经严谨规划,再次聚焦时下极具发展潜力的艺术力量,力求在拍品结构精细划分的基础之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现代主义及当代艺术板块进行整合,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探索艺术的当代属性与无限可能。
《藏族舞》作于2011年,是王音少数民族题材系列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尺幅之大,为艺术家创作生涯所罕见。自2007年起,王音开始在作品中融入各式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这一视觉形象还延续到了其晚近的作品中。本幅《藏族舞》画面可谓一目了然,仅描绘了一组在草地上挥舞长袖、翩翩起舞的藏族女子,以及一根突兀的树干;在形式语言方面强调了色块的表现力,因此作品整体给人以纯粹、宁静和静止的感觉。这一画面构成既有对过往艺术语言的深化,也包含了形成王音此后绘画风貌的形式要素,是其艺术生涯发展过程中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地宫》作于2002年,是王兴伟艺术生涯一件极为独特的作品。他笔下常见的带有讽喻效果的夸张人物在此似乎缺席,也未曾借以戏谑生动的人物表情传达其尖锐的观察与思考。本幅《地宫》描绘对象是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地宫。定陵的发掘,被认为是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因保护不当,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与遗体连同大量丝织品等珍贵文物遭到不可修复性损毁。王兴伟的画面中没有游客,但旧时代的森严阶级已经在这里,在无声中被消弭。过去的地宫属于帝王;今日的地宫则属于国家,属于人民。而避开纷扰的参观人群,一切又重回静谧,画家独自面对面目全非的地宫,仿佛在凝听历史见证者的絮语。
2006年贾蔼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所。专业的学院派训练,构成贾蔼力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无形中成为了一种枷锁,其艺术实践展示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绘画发展道路的反思以及对绘画本质问题的不断追问。贾蔼力曾说:“绘画要连通我们当代的视角,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记忆复归历史的碎片,这样,画中的人与物便都焕发出一种与我们更贴近、更具真实感的生命状态,成了我们身边的一部分。” 贾蔼力的艺术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的重大历史变迁、社会事件,而是对整个人类现状的揭示与思考。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入口,正是那个画中人手指的方向,让观众进入大时代中个体孤独的灵魂,去感受福岛核事故紧急维修作业者的经历,进而反思与社会快速现代化所相对的——人类的脆弱。
尹朝阳的绘画率先开启了“70后”艺术家关于青春感伤的主题探讨,塑造了这一代人的自我形象和情感特征。在他的作品中隐没了社会现实背景,以寓言的方式传达个人感受中伦理的模糊与内心世界的不确定性,有着精神分析式的锐利与准确。创作于2002年的《朋友》是“青春残酷绘画”的代表作品,画面的“残酷性”主要在于视觉情绪自身。虚拟的寓言场景中,失乐的面部表情、刻意的非常规动作以及浓郁的感伤气息,两人不约而同地侧着头将视线投向画面外,带着怀疑、迷惑和无助,还有一丝漠然的表情,生动了体现了艺术家对于“青春远逝”这一残酷事实的无奈和嘲讽。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时代的人的生存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尹朝阳的绘画是思考、经验、哲理和形象的复合。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马轲,被艺术界称作是“绘画文化夹缝里沉思的冒险者”。经过十年沉淀,到了2010年以后,他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少有昙花一现的技法,取而代之的是人、情怀、是思想,所以他的画常常构图凝练和形象简约,大块平涂,富有很多凹凸的肌理效果,《刻舟求剑》便是他风格极为典型的一幅。相较于之前流行过的“偶发艺术”,他将思索的痕迹悄悄留在了这幅画中,让形象从混沌中稳定下来的过程正是他最让人着迷的一点。
作为70后中颇受关注的中生代艺术家,刘韡的创作以综合多媒介的国际化艺术语汇“叙述”着当下社会中的每个面相。他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城市和人文环境的变迁成为其创作的土壤。《异域》中所呈现出来的垂直线条、视像干扰、冷峻切割,其实质是刘韡以奇特的视觉话语对社会现实的质疑与反思,对这一代人都市化进程中个体经验的诉诸。这种全新的视觉构成方式与理性严肃的反叛思考,可以说又无疑是再次激活了创作中以艺术作品展开深入诉求的各种可能性。因此总的来看,刘韡的绘画尽管抽象,却是一种有感知色彩的抽象,一种有意味的抽象,而不是纯粹形式主义的彰显。
“寿漆”系列的灵感源于王光乐的福建家乡,老人会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棺材,并且每年都要为棺材刷一遍漆,直至去世入殓,漆的厚度象征着时间的长度。以具现化时间为内核,用连接本土生死观的重复劳作为方法,王光乐2006年开创的“寿漆”系列,是他从再现表象到完全观念化的一次飞跃,也真正确立了王光乐迄今以来的创作底层逻辑,重要性毋庸置疑。创作于2011年《寿漆 110129》是“寿漆”系列中难得的出挑之作。
“寿漆”里的时间与现实世界同步,大多数画作需要涂刷200次左右,耗时近4个月;而《寿漆 110129》则在相同面积的画布上足足涂刷了400次以上,是普通“寿漆”的一倍,耗时超半年,其承载的时间密度与能量强度均是系列作品中的佼佼者。时间像流动的指纹一样汇聚在画布上,最后,油漆用完了,“寿漆”也结束了,王光乐则用结束那天的日期作为那幅画的题目。2011年1月29日是农历腊月26,完成这幅画后不久,王光乐便背上了行囊回老家过春节,这是如修行者一般的他一年中唯一的休息时光。
2012年底,从惶惶“世界末日”预言中逃脱出来的宋琨去了许多不同的海岛,频繁亲近海洋和水,自然界的格局,大空间,物质和生物形态集合都市工业社会的生存经验,构成了她后来一直持续至2015年个展“阿修罗净界”中对人造工业自然和原始自然的融合与对立态度。作于2013年的《海》正是在这种独特个人经验中孕育的作品。宋琨以极大的尺幅呈现了一场笼罩着诡谲气息的日出(或日落)海景,黑色为背景突出主体形象,再以白色刻画出海天之间光晕的层次感、流动感与变幻特质,黑、白、灰交汇渲染出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感。对宋琨而言,岛屿是艺术家理想的栖身之所,而海洋则是提供必要安全感的屏障。她说:“海是平静的、疯狂的、宽容的、狰狞的,这些都是它,但它又不是其中任何一个,所有加在一起才成为它。就像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干净漂亮,肮脏丑陋,任何单一的样子都不对,尊重这个就是我的逻辑。”
李松松的笔触风格和图像处理手法极具辨识度,他的艺术创作均取自新闻、历史照片等现成的图像来源,并以浓厚的油画颜料将画面进行拆解、改写甚至破坏,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且更为开放的视觉阅读入口。创作于2012年的《绘画》代表了李松松独特的语言风格,他将照片进行了特殊的处理,通过浓厚的颜料将画面进行分割,以近乎抽象的方式处理和赋予每一块画面不同的色彩表现。厚重而堆叠的颜料将真实图像的细节消解后,公共图像与绘画、装置之间转化的关系得到转化,赋予观者一个重新解读历史瞬间审美角度。
秦琦并不执着于形成一个鲜明的艺术家符号,正如他自己所说:“风格只是一种技术,每张画面都需要挑选一种合适的技术。”也正因如此,他会在处理相同意象和题材的画面时,尝试各种他所感兴趣的语言,其绘画无疑是具有实验精神的。本幅《雨衣摩托》,绘制于2008年,属于秦琦绘画风格的厚涂阶段。通过物品背后缺失的主体,重构画面秩序,创造出现实的荒诞感,从此物品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分离出来,进入了画家的系统序列,这也得以让艺术家建立具有延展性的图像谱系。
欧阳春青少年时期在西安长大,游离在学院教育之外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立多变的创作力,充满天真激情与理想纯粹的特质,令人耳目一新。“鲸鱼”是欧阳春的极为重要的系列,源自于对鲸鱼的喜爱和关注,作品《海市蜃楼》作为捕鲸出航的原点和归航的目标,为观者描绘了一幅纯真的自然奇观,一米八乘五米的超大尺幅几乎占据了整面展墙,是2008年北京韩之演当代空间的个展《捕鲸记》上极为夺目的重要作品。对于鲸鱼,海洋和未来航行,曾经满怀美好的期待,然而一旦投入到人生的“捕鲸”之中,在捕与被捕的不断抉择和搏斗之后,欲望不断吞噬过去的纯真。因此在《海市蜃楼》的画面中,左边中式庭院桥拱上的孩子是唯一清晰的形象,桥的联接仿佛跨越了时间,他张开双手热情地呼唤。然而,出航的虔诚初心,已成无法归航的幻相!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这种眷恋,隐含了悬念与忧伤,复杂而悲戚,“海市蜃楼”的命名更是进一步赋予作品丰富的感性和象征意味。
独有的绘画特质,多个重要系列的诞生以及不断推进的作品实力,使黄宇兴成为国内极为典型的青年艺术家代表。作为黄宇兴最重要的代表系列之一,“树丛”自2010年前后开始,带着对生命成长的感受贯穿艺术家迄今为止的整个创作生涯,具有更深层的实验性和研究性。本幅2017年创作的《幼树》正是“树丛”系列最新成熟阶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这件作品偏几何、超现实和梦幻的新倾向还体现了艺术家综合积累之上的形式突破,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采用强烈的平面性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树是简单勾勒的轮廓,但内在的构成关系有着非常明确的方向,每颗树都是透镜下的结构,宛如细胞的裂变、衍生,最终粘连成通畅坚实的生命能量系统。作品甫一亮相就备受追捧,成交时更刷新了艺术家的拍卖记录,重要性可见一斑。
自康海涛走出川美校园起,他就开始了独具一格“夜景”题材的创作,对比早期的具象绘画,“夜景”系列现阶段作品呈现出多方位变化——从具象到抽象;从大尺幅创作到即兴小品;从绘画到摄影……值得关注的是,康海涛自己认为,画面中出现的非具象表现,不能完全算抽象,更像是心里的某种意象。《南方的镜子》创作于2017年,彼时距他第一次以“老房子”为题材进行创作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之久。南方潮湿的空气之下,镜子上仿佛永远蒙着一层雾。镜中照射的,从轮廓推断,应是夜晚的川美虎溪校区绘画楼。作者创造性地在前景处描绘了两个光斑,一方面为了与主题“镜子”相互映照,一方面也给了画面些许抽象的意味,反而更衬这虚空的夜色。
在四川美院附中时期,屠宏涛便十分钟情于中国山水画,到了杭州,他继续钻研了苏东坡、董其昌等古代艺术家的文人思想。屠宏涛的“雪景系列”看似飘逸苍茫,实则揭示了艺术家内心深处连茫茫白雪也无法掩埋的心灵创伤。《寂静林》绘于2007年,正属于画家“雪景系列”创作,画面描绘了一片雪景山林,弥漫着纯洁、寂静的氛围。唯一的突兀之处在于,雪地中摆放着一张床,一个病态的女性人偶以扭曲的姿态躺在上面。宁静的画面由此平添了一丝诡异的气息。如果说山林雪景是屠宏涛逃避欲望都市景观的宁静桃源,那么遍布虐伤的人偶实际上指涉了现代都市梦魇的无所不在,屠宏涛一直在绘画中表达对于当代社会的不解和困惑。人偶是都市人群破碎灵魂与空洞欲望的容器,隐喻了沉迷虚幻、丧失自主的社会主体。
高瑀是第一个在二级市场上单件作品过百万的“80后”艺术家,因其画面极强的漫画气质,被冠以“卡通一代”的代表,作为“80后”一代艺术家,卡通也的确伴随着他的成长、影响着他的创作。但高瑀作品却与惯常所熟悉的日系卡通截然不同,而是有着浓郁的中国元素。他画中动物形象多取材熊猫,它们有点可爱,有点无厘头,甚至还有些许邪典的味道。2006年的《好滋味》相较则完全是另一维度上的幽默,画中半立的香蕉不免让人想起摇滚史上那张著名的专辑,地下丝绒乐队当时同样以香蕉作为创意,不同的是,专辑封面上香蕉头的右边还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peel slowly and see,意为慢慢剥开看看。高瑀是一个故意将作品表象处理的戏谑,顽劣,但作品内在却透着现实中种种的无奈与残酷。
陈彧君的艺术语言根植于传统宗族、区域环境,在个人与群体记忆关系的回溯中抓取表现通道,其作品被国内外诸多机构收藏。将过去不同的线索并置推进,由此诞生的《亚洲地境》系列就是在移民背景下对家庭、个人身份与空间探索的经典代表,也是艺术家个人风格与空间观念逐步成熟的重要转向阶段。本件创作于2008年的《亞洲地境10 》是陈彧君早期最重要的大尺幅创作之一,细密的竖线使整幅画如万缕涓涓细流徜徉而下,斑驳质感有如锈水,与下方满是水渍的地面相呼应,唤起观者对南洋潮湿气候的感官体验,在极简抽象的正面透视语言中构筑寂寥无言的空间叙事场。从膜拜到祛魅,在现代化与西化双重影响下的亚洲,陈彧君对历史和身份认同的探讨在今天的当下仍具有极大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在袁远大量关于建筑、城市景观细腻写实作品中,是“不停息的内外循环的拟像与真实的互相反转,互相遮蔽与互相复制”。《红门》作为画家早期创作,在细节之处时常充斥着戏谑般的惊奇与意外。画面描绘了一扇半开的门,透过门的缝隙可以看到一条有着巨大吊灯的走廊,繁复的灯饰,窗棱的图案,门的肌理,甚至地毯的花纹,大量真实的细节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家精湛的技巧,同时也迷惑着观众的认知结构。艺术家曾说:“绘画肯定不是复制重构一个事物,或是呈现出它隐去的面貌,叙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肯定不是这么直白,” 废墟所展现的景观是层叠压缩的,是时间的空间化,画家用画笔勾勒出浮世虚空,将真实与幻觉并置其中,通过人去楼空的场景,让观者去寻找时间在建筑中所留下的痕迹。
早年学习视觉传达的经历,让由金偏爱鲜艳明快的颜色,注重视觉效果的呈现,他的作品充斥着丰富的色块和线条,辨识度非常高。有关空间的表现在2014年以来的创作中不断出现并逐渐成为表现的主体。及至2015年,空间在艺术家笔下被彻底打碎重组,突破现实形态的束缚具有更强的创造野心。创作于2015年的《不值得留恋的旧地》正是由金阶段高峰的重要创作,画面各个元素都被大刀阔斧地打散重构,大量穿插的几何形体也打破了空间的完整性,重新改写的空间成为一种的意象化的传达。但没有彻底脱离物象,还是依托了现实空间的布局脉络,乱中有序的无规矩中透出的灵动极富视觉的张力。
从2005年开始,李青通过《大家来找茬》系列作品确立了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即用两张画面极为相似的作品并置,模仿一种当时颇为流行的小游戏——在限定时间内,找出两图的不同之处,最快找出不同之处最多的玩家获胜。这种由画面相似性和复数性衍生出来的游戏姿态和观念结构,直接催生了他随后的系列创作——《互毁而同一的像》,本次拍卖的《鸟巢》(一组两件)即为其中之一。《鸟巢》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李青对当代现实中时事话题的关注,“鸟巢”建筑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形象类型,即凝结了集体情感,又是历史记忆的纪念碑。“一个形象从记忆深处慢慢显像的样子。昔日的世界总是要归于衰败和无形,有的东西离开了我们,有的东西继续留存,留存得久的就是真实的吗?奇妙的是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在意料之中。” 通过图像的“互毁”和“同一”,李青以有限的游戏过程,完成了对记忆、形象、真实等抽象观念本质的质询和思考。
孙逊坚持用手绘突破常规动画的创作形式,不仅在专业艺术领域坐拥多场重量级个展,还在国际动画与影像展演中屡获殊荣。2014年孙逊在美国游历,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梳理展示中汲取灵感,重申人类对历史真实性的塑造,并在纽约肖恩·凯利画廊举办了重要个展“时间公园”。创作于2014年的《时间公园-12》就是该项目的核心创作之一,也是同名动画的一帧标志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