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到全球疫情影响,11月的上海依旧处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
近年来,各地艺博会的遍地开花,在各个艺博会通过扩大展会体量、呈现新的展陈方式以求标新立异而凸显差异化的环境下,作为老牌的艺博会品牌,“西岸”始终在以品牌打造为基础的同时,坚守着对“前瞻性”、“国际化”和“学术化”的追求。
11月11日,第八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A馆、B馆与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举行。本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为西岸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届,包括了画廊单元、设计单元、xiàn chăng 单元、Video AI PLAZA 影像单元、Perspective 视角单元等多个板块;同期举办的多场论坛,学术与市场双轮驱动,与艺术从业者们共同探讨行业前沿动态。
本届西岸博览会迎来了18个国家、45个城市的120余家优秀画廊、设计品牌及艺术机构参展。其中,既有自西岸博览会创始之初至今连续8年参展的豪瑟沃斯、大田秀则画廊、佩斯画廊、香格纳画廊、白立方、空白空间等画廊等熟悉的面孔;更有22家首次参展的画廊。这份包含着亚洲、欧洲及美洲的顶级画廊、艺术机构及设计品牌的丰满参展名单,让我们看到了西岸博览会品牌的力量和兼收并济的魄力。
顶尖画廊、顶尖作品似乎已经成为了西岸博览会的标配与代名词,那么,作为西岸博览会的重要单元,在今年的画廊单元中,都有着哪些令人惊喜又独特的作品与空间呢?
99艺术网从一百多家画廊和机构中选取了20家比较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他们或带来了令人惊喜的作品,或呈现了享誉全球的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或以独特的展陈方式凸显了具有深刻思考的策展理念。
▼高古轩▲ 推荐关键词:媒介的丰富性
本届西岸博览会,高古轩呈现了一份相当有分量的艺术家作品清单。除了像赵无极、村上隆、达米恩·赫斯特、乔治·巴塞利兹这些名字本身便自带闪耀光环的艺术家之外,在这个展场氛围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品在材料和媒介上的丰富性。从雕塑到装置到绘画,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没有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和“直白”。
位于展厅正中央的是两只来自村上隆的独版兔子雕塑,金灿灿的光芒来源于货真价实的金箔,这种不拐弯抹角的直截了当,反而让村上隆的作品在直白之下带有了更多的复杂性。
白南准的《无题》是一件单频影像作品。但在这件作品中,影像的内容似乎在古董电视、防褪色油性马克笔和亚克力这些材料和信息的介入和干扰下,变得没那么重要。
在绘画作品中,材料的多样性特点依然明显存在。迷恋于死亡和生命意义的达米恩·赫斯特在《宝座》中,画面的形式美感和图像的对称性来自于蝴蝶标本的拼贴。
▼白立方▲ 推荐关键词:几何抽象
进入白立方的空间,似乎走进了一个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抽象世界中。无论是绘画、装置还是雕塑,白立方呈现的这些作品都极具几何抽象意味。
刘韡用工业材料创作出了一个具有理性图形规则和科技机械特征的作品。
安东尼·葛姆雷的铸铁作品《抓牢》是由各种不同尺寸的直角几何形状构成。葛姆雷用这种看似冰冷而又具有距离感的方式探索了身体与空间的关系。
朱莉·梅雷图的《无题》是一件安装在灯箱上的牛皮纸墨水作品。在这件由点线面构成的作品中,看似随意的二维平面图形与符号之间,似乎蕴藏着多维空间的密码。
▼香格纳▲ 推荐关键词:怪力乱神
本届西岸博览会,香格纳呈现的是艺术家孙逊的个人项目“旅行绘画 Sky Studio”。该项目是孙逊在世界各地旅行或进行艺术驻留时创作而成的。
这种行走式的创作过程,让孙逊的作品在材料选择、图示语言和内容题材上都具有了一定的随机性。
奇珍异兽、鬼魅梦魇、佛陀罗汉……变形的线条、随意的笔触,与报纸上的文字、纸箱的形状组合到一起,在看似不可融合之间达到了一种视觉上的多样性。
▼贝浩登▲ 推荐关键词:平常之物中的密码
贝浩登带来的是艺术家加百列·里科的个展。
与其他展位不同,贝浩登的展位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到所有。同时,这里面几乎所有的物品都是我们熟悉之物。
骷髅、香肠、金块、西瓜、仙人掌……加百列·里科用10件作品构建起了一个看起来怪诞又不合常理的时空。
通过将“物”作为符号,用一种简洁而准确的方式呈现,加百列·里科似乎并非要提出什么问题,也并非要给出什么答案,这些荒诞的图示在与公式一样的组合之下,一切看起来都是有可能的。
▼灯塔·彼方▲ 推荐关键词:安全距离
来自日本的画廊灯塔·彼方带来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便是“不可触碰”。从材料到结构,这些立体作品都极具脆弱性,给人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距离感。
这些作品既有着日本文化中对于极致的追求,同时又包含了对“物”的极限的探讨。
在有关边界、距离、结构的临界点等问题上,这些艺术家呈现出了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精神气质。
▼立木画廊▲ 推荐关键词:日常的附庸
展位艺术家中西皆有,Tom Friedman一件2021年最新出炉的作品《Being》由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结合丙烯上色完成,这位1965年出生在美国的观念雕塑艺术家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而闻名。他的作品通常都介于普通与怪诞、合理与离奇之间的交叉点上。比如这件真人大小的《Being》,浑身从上至下黏附着日常食物外包装,一次性纸杯、电缆、绳索、玩具,倒是应景了如今这个物质过剩、精神空虚,始终被疲惫感所包裹的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里森画廊▲ 推荐关键词:将秋天抽象
画廊此次带来了一系列丰富的精选艺术家作品,气质上偏抽象路线,除了熟悉的卡普尔、刘小东的作品外,也有不少国内观众并不熟悉的艺术家,比如Spencer Finch,展位上他的一件荧光灯装置颇为吸睛,《秋天俳句(落叶在石头井上)》2020,艺术家将他对世界的观察提炼并转化为抽象的荧光色,作品受日本俳句的启发,并遵循“五-七-五”的诗歌结构,由三组彩色灯管组成,将艺术家眼中的秋天转化为抽象的装置作品。
▼佩斯画廊▲ 推荐关键词:用形式感知
展位囊括了19位艺术家的作品,从雕塑、影像、到装置、新媒体,其中不少都在上海做过重要个展,比如James Turrell,Mary Corse,两件体量不大的Joel Shapiro雕塑《无题》颇能代表他终其一生探索如何让几何形式传达内省的复杂性,他的作品是由无意的矩形组成的“意义的形式”。这种形式感知的基础塑造了夏皮罗40年创作的根基。他坚持材料是次要的,对一位雕塑家来说,这的确令人惊讶,“我认为材料并不那么重要,材料本身并不会改变什么,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材料。”
▼Thaddaeus Ropac画廊▲ 推荐关键词:欲望的容器
画廊代理了六十多位享誉全球的艺术家,此次西岸艺博带来的参展阵容较为多元,展位上一件艺术家Erwin Wurm 2021年最新创作的作品《踏步(手提包雕塑)》是其对物件拟人化特质的延续研究。省去了女性的身体,将双腿夸张比例,拉长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上面兀自放置一个设计师品牌手提包。艺术家让我们留意,手提包作为一种容器,让我们随身携带的功能,以及它们作为社会和文化符号的角色。作为人们出席公共场合时的保护性覆盖物,服装和配饰对自己的双眼、周围的世界,诉说了我们身体和心理的形象。
▼豪瑟沃斯画廊▲ 推荐关键词:粉色的回忆
这是画廊连续第八年参与西岸艺博会,展位此次呈现了名为《时代面孔》的一系列艺术家作品,其中老牌女性艺术家Louise Bourgeois的《无题》为展位最贵作品,这件作品据展位负责人介绍是艺术家最早合作画廊的画廊主送其一件粉色外套,作品的织物部分便取自这件衣物,艺术家拆分了这件分色外套并以此制作了一系列共七个不同的头像雕塑。正如弗朗西斯·莫里斯所述:“在布尔乔亚的雕塑系列延伸所及的所有躯体部分中,头部仍然是最难以捉摸的,在她晚期的织物雕塑作为主要创作题材出现之前,只有极少作品能通过考验”。
▼星空间▲ 推荐关键词:笔触
星空间带来了陈可、李珊、刘海辰、刘商英、邱炯炯等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些以平面绘画为主的作品中,最令人着迷的便是不同艺术家在画面上呈现的具有个人语言特征的笔触。
无论是精细地雕琢还是粗放的涂抹,对于绘画笔触的纯粹性研究支撑起了这些艺术家画面语言的厚度。
▼东画廊▲ 推荐关键词:光影虚幻
来自上海本土的东画廊,在如白盒子一样的空间中塑造出了一个光影世界。本届西岸艺博会,东画廊带来的是艺术家王宁德的个人项目。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王宁德对光和影有着更为敏感的体验。在灯光的照射下,作品表面有着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类似树枝、丛林、波纹的图案。然而,这些影影绰绰的图像,实际上是由光线射在透明灯箱片上,使得灯箱片上的图像显影在白色亚克力背板上。所以,关灯之后被我们所看到图像就会随着灯光一起消失。
王宁德以光与影为媒介,探讨了有和无、存在与虚幻之间的关系。
▼布朗画廊▲ 推荐关键词:爱还是消解
画廊带来了不少标志性的现代及当代绘画、摄影和雕塑作品,其中Robert Indiana有一件大尺寸雕塑,红色与金色的标志性「LOVE」,Indiana的许多作品都包含字符,他所使用的这些字符简明清晰,在消解原有意义的同时也萌生了新的感受。《LOVE》系列作品促成了艺术家的成名,人们对倾斜的“O”有许多不同的解读,他创作的标志和符号被广泛认为带有更深层次的微妙含义。1970年Indiana创作了首个《LOVE》雕塑版本,有趣的是,艺术家关于Love的雕塑中,字母O都保持了45度的倾斜。
▼胶囊上海▲ 推荐关键词:废弃与保留
胶囊上海的展位上呈现了二十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香港年轻艺术家陳麗同的一组小雕塑:玻璃珠遊戲(第二回合)2021别有趣味,陳麗同的雕塑反映了她在香港极端城市化过程中的体验,大多由琐碎的家庭弃物和日常生活中不值一钱的平凡物件组成。出于对这些物件的状态和价值提出疑问的冲动,陳麗同富有想像力地探索各种物件的可变性,并根据各自的特质进行改造,陳麗同2020年,获得了宝马艺术之旅(BMW Art Journey)奖项。
▼眼镜蛇画廊▲ 推荐关键词:工艺与设计
今年9月份刚刚对外开放的上海本土画廊眼镜蛇画廊,带来了诸多兼具设计感与艺术感的现代家具系列作品,这件由葡萄牙女艺术家瓦妮莎·芭拉高使用钩针、毛毡、编织、刺绣等葡萄牙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作品,关注的是纺织业污染对珊瑚及生态的影响。原材料取自于贝丽兹一些手工地毯厂的滞销货仓,作品的制作过程十分缓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呼吁人们在商品过剩的现代生活中对环保的重视。
同样的,来自马辛·鲁萨克的作品也在提倡环境保护,他将干枯的花朵与植物用胶类封存,变成美丽的桌面,赋予短暂消逝的事物以长久的意义与艺术价值。
这件在上世纪30年代由丹麦未来主义设计师所设计出的三脚钢琴,今天来看依旧前卫:三条斜窄的钢琴腿像极了动物的腿部,金属框架、真皮包边、以及使人联想到蜻蜓透明翅膀的亚克力玻璃,按响琴键之时,可以清楚看到钢琴内核心的运动。
▼谢画廊▲ 推荐关键词:似像非像
来自长沙的谢画廊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影像作品,黄晓亮的这些作品看起来疑似绘画,实则是艺术家对摄影作品的再加工。摄影师将所拍摄的照片使用Photoshop进行编辑和绘画,再将制作完成的文件投影出来再次进行拍摄,从而形成一种源自摄影但非摄影的梦幻效果。
蔡冬冬收藏了一批具有历史感的照片,并用新照片进行拼贴,打破和丰富了摄影作品的框架,历史与当下在新旧对比下有了一种荒诞的幽默感。
▼KOTARO NUKAGA▲ 推荐关键词:日系
KOTARO NUKAGA是一家有四十年历史的东京画廊,他们带来了许多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平子雄一的《Lost in Thought》系列非常引人注目。艺术家的绘画主题是一个树人,生活在木屋里的树人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存在。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自由纯粹,存在于鲜艳色彩中身着灰色上衣的树人仿佛能够开启观众发达的想象力,不得不让人驻足观看,而画廊这次带来的平子雄一的所有作品也都售罄。
KOTARO NUKAGA画廊还带来了热度很高的松山智一的作品,以及森本啓太的赛博风格绘画作品。
是谁把没吃完的橘子扔在了维纳斯的头上?
仔细看,这其实是一件巧妙的作品,这位艺术家擅长使用具有长久历史痕迹的物品与极易腐败的物体相结合,比如使用古典雕塑以及沉船中打捞出的遗物,再将橙子,香蕉等食品与之并置,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与观看的冲突,而这只剥开的橙子也的确曾经是一只新鲜的真橙子,但经过处理,它永远不会腐烂。
▼HdM Gallery▲ 推荐关键词:真实的非洲
HdM画廊带来的全部是非洲裔艺术家的作品。
这件名为《蘑菇》的装置作品,艺术家搜集了大量非洲廉价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外包装壳,将这些边角料折叠组合,仿佛是从空中俯瞰贫民窟,嘈杂拥挤,所有的数字纹理交杂在一起,象征着贫穷与混乱的生活。
创作这一系列的艺术家过着常年旅居的生活,绘画作品中的边界感既清晰又模糊,他不断强调肉体的疼痛感,身体与自然的融合中产生的层层矛盾,他的思考是:当人类呼吁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可以消除边界与对立,但事实上,撕裂和矛盾会永远暧昧而缠绕地存在下去。
《津巴布韦曾经辉煌过吗?》津巴布韦大半个世纪以来货币贬值严重,财富仿佛一纸空文,艺术家通过拼贴世界各地元首名人的肖像进行创作,暴力美学的背后是当地人无奈而黯淡的生活现状。
非洲女性艺术家也值得留意。这件由粉色丝袜拼接的装置作品,旨在为非洲妇女群体的生活现状发声。而另一位非洲女摄影师的作品,她塑造了一个名为“苏菲”的女性形象,苏菲身上华丽的礼服,实则由工人阶层的日常穿着布料缝制。艺术家本人也常年致力于反种族歧视、反女性歧视。
▼Yavuz Gallery▲ 推荐关键词:冲突与平衡
摩托车长了鹿角,和一个动作野蛮的兽正在搏斗,这件作品叫The balance,红色摩托车看似占据优势,但面对身下更加狂野的黄色对手,输赢并未已成定局。艺术家Patricia Piccinini认为,在人类的进程中,自然一直在进行着某种平衡,同样,当如今的人类面对突飞的技术与莫测的自然,很难以绝对的强者自居。
同样出自于这位艺术家的这件极为逼真的作品引来许多观众试图触摸,因为作品中似人非人的主角,有着人类皮肤的机理,却长着一条动物的尾巴。这件作品源于艺术家曾留意到科学界发布的一个研究,声称把灭绝动物的基因提取出来放入近亲生物中,就可以完成复活灭绝生物的壮举。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技术与伦理就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而一旦这种技术使用在人类身上,我们该如何界定新生物,和解决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诸多问题......
▼YveYANG▲ 推荐关键词:互动一下
来自纽约的YveYANG画廊展位虽小却非常丰富,这面LED屏幕上闪现的形状,源于创作者Sam Ghantous在疫情时期的思考与实验,他开设了一个信箱,所有来信会成为闪烁变幻的图像。他的创作也一直围绕建筑与网络文化当代媒体之间的纠葛展开,通过使用多样化的媒体制作,处理主观性、数字劳动、不稳定性和集体生活的可能性等问题。
来自重庆的敖乾枥,带来的两件作品都非常有趣,一件是一个细长的花瓶容器,一件是一只成人宝宝椅,他热衷于创建具有虚构功能的机器,给予已有名词新的解释和用法,不妨试试看,坐上这张可以移动的成人宝宝椅再当一回宝宝。
而这件作品《钝器》是一张算法音乐专辑,每一首曲目都是由艺术家王长存自制或用特定的程序算法执行再进行录制,幽默有趣,人工智能音乐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就是创作主体无审美倾向和偏好,这种奇异的当代音乐发展状况复杂化了新音乐的历史属性,喜欢这种新音乐风格吗,你可以带上耳机听听看。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