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文献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来源:
2006-11-17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文艺研究》、《美术馆》、《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美术学报》、《读书》、《天涯》、TOM.COM“美术同盟”多家媒体及湖南美术出版社协办的“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文献展”将于2005年4月30日至 5月29日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展出,参展的作品近三百件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展览由邹跃进、李公明、王璜生策划、胡斌为助理策划。 本次展览强调文献性和学术性,分为八大主题: 1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毛泽东形象;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革命历史; 3,社会主义好——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社会主义形象; 4,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工农兵形象; 5,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阶级关系; 6,全国各族人民大国结——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少数民族形象; 7,不爱红妆爱武装——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女性形象; 8,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蒂是你们的——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青少儿形象。 参展的作品除广东美术馆馆藏外,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美术出版社、关山月美术馆、翰墨轩多家机构、艺术家和收藏家的个人收藏,以及部分珍贵复制品,巨型经典作品《开国大典》(靳尚谊重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轰动一时的作品《毛主席去安源》的珍贵草图及专题像章一批等,都是极少公开与观众见面的,同时展出的还有精选的毛泽东时代的画报、电影等相关文献资料,这将为观众提供一个对当时历史情境比较完整的视觉印象。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形态与样式,具有独立的史学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从观念史或意识形态史的角度看,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支配、建构、调节和引导这一时代中国文艺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文本。在此时期从事艺术创造的美术家,以《讲话》中倡导的艺术观念,社会主义新中国所确立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用创造性的艺术劳作,建构了毛泽东时代的视觉文化和新中国的独特形象。从历时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讲话》所确立的文艺思想为指导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需求,制定国家的文艺政策。在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关于政治与艺术标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的讨论在美术界不断展开,并相继创造出了这一时代所独有的“两结合”、“三结合”以及“三突出”等创作方法、造型语汇和组织模式。经过对外来艺术因素的吸收,对民族化的探索,对大众化的重视,塑造出了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典型视觉形象。在反思和研究的层面上,我们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美术体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中国式现代民族国家的形象表达与实践等问题,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学术课题。特别是在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中的美术,我们会因为有了相应的历史距离,而能更加客观地面对这段美术史。 基于上述思路,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次“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文献展”,展现毛泽东时代美术的重要作品和相关图像文本资料,出版“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大型图文集;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学术论文,并定于2005年5月23日—26日在陕北延安举行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试图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整个文化界对于毛泽东时代美术基于史学态度的探讨与关注。在理性的反思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记叙和阐释那一段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的活生生的历史,探究那样一个曾经是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时代发生的根源、意义和价值。(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