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名爰、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上世纪30年代他已经是一个声名远播的成功画家,与北京的齐白石、溥儒齐名。1942年去到敦煌,为莫高窟留下了中国人编制的第一套窟号。1949年张大千移居海外,在传统泼墨法的基础上借鉴抽象表现主义的技法,始创以大面积泼墨泼彩为主要特色的新面貌。其“泼彩”以青绿水墨为基调,在传统的黄、蓝视性波长之间发展。分析其内部元素和构成法则,可以发觉在汪洋流淌的墨色之下,是他早已烂熟于心于手的那些山水图式。 谢稚柳先生认为张大千的泼彩具有很深的传统渊源,并将其置于中国的古今序列中,同时表示自己也是学大千的。在历经60岁~70岁期间的10年探索之后,张大千融泼彩于泼墨、勾皴法,将西方彩染之精粹融于中国山水画中,终于创造了雄奇壮丽的新风貌。 大千晚年,尤其是在台湾时期的画风,是以粗笔写意为主,工笔则几乎绝迹不画。因此在风格上,早年的俊秀、中年的精工,都在晚年转向趋于浑朴、沉郁和苍老,甚至于拙重。 此件作品创作于1973年。画面中大面积的青碧泼彩呈现出苍润的视觉效果,相较于其1976年创作的《山高水长》和1981年创作的《庐山图》(现藏台北大风堂 ),风格更加清丽明快。画面第一眼的视觉印象是崇山峻岭的泼彩山水,矗立于水天之间。山脉走势从前景的下方开始,中景之后一转,再向右上方逶迤地上升。画面左上方以简笔淡彩勾画出远山,与主山呈现鲜明的浓淡对比。主山和远山之间则以渲染留白的方式加深了画面空间感。画面右下方的数点帆船在蒙蒙迷雾中由远向近驶来,最接近观者的帆船或许是看到了水坡山石间的枫红,转向于左方的入口处,似乎船上的人士想要做一次登高之旅。拾阶而上,行经被丛林包围的民居,再上则有建于平台之上休息处,再进去则是深邃不知的山林静处。直至画幅的右上方,隐约半露出寺庙,呈现出远离人世间的静趣。画面右下角的压角章,则作为画面平衡的一个重要元素。此画并非画于中国传统的宣纸之上,而是类似西方的水彩纸,因此矿物性质的颜料无法渗入纸中。张大千选择不同于中国传统作画媒材之举措,似乎是带有一点实验性质,可能是要表现出自发性技法所欲营造的色块效果。 此件《江上扬帆图》可谓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张氏晚年泼彩力作!细细品味,图中那浩瀚的沧流、磅礴的川壑都未能阻隔一叶烟雨中的归帆!这也抒发了张大千晚年叶落归根、漂流思乡的楚楚悠隐情怀! 张大千画作不仅每年都有超过百万元的成交价,而且过百万元的数量也逐年增多,价位也在年年上涨。这次东方国际力推其作,也为各路买家提供了又一次难得的机会,相信定能获得满意的市场回馈。(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