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市场,就是卖家、买家与拍卖行、艺术画廊等中间商的三方角力,谁能占得上风,全凭各自智慧。
“艺术是无价的!”
当名家大师侃起艺术珍藏,你若提一个“钱”字,恐怕会被他们傲慢鄙视的眼光杀死。
但越是无价,反而越有市有价。
比如,近期艺术品拍卖圈发生的两笔大买卖: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夜拍”中,常玉晚年作品《曲腿裸女》当晚以1.72亿港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98亿港元成交。而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的巨幅作品《背后藏刀》以 1.957 亿港元成交,刷新该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
常玉《曲腿裸女》,油彩纤维板,1965年作,122.5 x 135cm
2019香港苏富比秋拍成交价:1.98亿港元 图片来自苏富比
奈良美智《背后藏刀》,2000 年,压克力画布,234 x 208 公分。图片来自苏富比
两件画作的作价之高令人咋舌,而这些普通人看不懂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则让这个圈子显得更加神秘。
普通老百姓虽然不是艺术家,但成为卖家或许有几分可能。毕竟那些家里祖上传下的老物件,说不定也是能卖出高价的宝贝。了解艺术品交易圈,是为了防止某天就被稀里糊涂地“圈”了去。
拍卖行的“灰”与“黑”
“5号出价500万,11号加价到600万,还有出价更高的买主吗?......”
拍卖师在拍卖台上激情满满地喊价,底下的竞拍者也似乎陷入狂热化的竞争中,一个个亮牌抢夺。
这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桥段,而现实可不是举举牌那么简单。若摸不清拍卖行的潜规则,就贸然闯入,那八成只能做一个人傻钱多的“冤大头”。
一场拍卖会,需要拍出的藏品可能有几十件上百件,虽然现场看似座无虚席,但真正参与竞拍的最多只有几十人,并不足以形成你争我抢的火热局面。
这时候,“托儿”们会率先举牌,把氛围烘托起来,吸引观望者们出价。这些“托儿”很大一部分是卖家请来的,他们更重要的职责是根据场上的出价形势不停举牌,把价格抬到更合适的位置。
工作人员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参加《呐喊》名画的拍卖。图文无关
除了找“托儿”,拍卖会上,拍卖师们也会玩儿些小技巧。
例如,在拍卖会伊始,当还没有人出价时,拍卖师们会假装举价,从而制造竞争气氛,而他们没有具体所指,就把手指向天花板的吊灯方向,业内人把这叫做“吊灯”效应。
当然,拍卖师的举价不会超过卖家与拍卖行协商的最低成交价,如果举价接近底价依然没有人出价的话,藏品就只能流拍。
精明的竞拍者,不会着急出价,摸透套路以后,才会伺机入场。
拍卖行同样也“无情”,从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儿。那些没有知名度、没有经历过市场流通的藏品,运作起来风险较大,他们会果断拒绝。
但市面上高品质的藏品其实就那么几件,行业竞争激烈。为了招徕更多有实力的委托人,赚取更多的佣金。不少拍卖公司会虚报成交业绩,营造家大业大的假象,骗取委托方的信任。也有不少公司为了赢得关注,会组织一些所谓“国宝”级艺术品的拍卖炒作,哄抬价格。
也就是说,很多不正规的拍卖行里,不少高价成交的拍品,其实只是自导自演的人为“造市”。
在这样的潜规则下,按照成交额=落槌价+落槌价x佣金比例来算,翻一翻很多公司财务报表,就可以发现营业额很难对得上。
鱼龙混杂的拍卖市场,给骗子提供了行骗的温床。新华社曾报道过类似的案例,一位老人拿着一枚实际价值只有百元的清朝钱币寻求鉴定,拍卖行忽悠老人这枚钱币价值三百万,接着强调近期会举办拍卖会,缴纳相应的费用就可以参拍,信以为真的老人为此支付十几万元。而之后,拍卖行只要说藏品流拍,服务费就可以不退还。
这是常用的忽悠把戏。骗子拍卖行们要求卖家将藏品拿到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而这些鉴定机构一般都事前与拍卖公司串通好,鉴定结果自然为真。
之后,拍卖行会声称将藏品带去北京、上海、香港、伦敦等地参拍。这样,卖家买单,拿着货走一圈,相关费用的名目,如展览费、拍卖师费、场地费等也都有了。
艺术品收藏的“三方角力”
艺术品收藏市场,就是卖家、买家与拍卖行、艺术画廊等中间商的三方角力,谁能占得上风,全凭各自智慧。
卖家手里有好的艺术品,通常会以一个双方满意的价格卖给中间商,出手后,哪怕价格再高,基本都与卖家无关。接着,中间商进行专业的运作,寻找合适的时机将艺术品投放到市场,并且控制投放数量和时间,从而炒高艺术品的身价。
在这个行业里,藏品的价格都是羞羞答答不轻易示人,如果一件作品明码标价,似乎就会立刻失了身份。
这种现象在画廊里最为常见。正规的画廊都遵循询价原则,如果有观众看中了一幅作品,并询问尺寸和价格,画廊工作人员并不会直接透底,而是询问对方的职业、对这幅画的感受以及是否有相关的收藏历史。买方卖方斡旋试探后,画廊工作人员才会给出报价。在一些高端画廊里,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知道画作的价格,只有管理人员才有资格透露,这也被看作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高档画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卖家和中间商承担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而买家就像是一个“赌徒”,赌赢了自然就是“单车变摩托”,赌输了也只能“愿赌服输”。
如果买来的藏品最后发现是赝品,想退货也并不容易。
例如相似度九成以上的赝品书画,除非说好是手作,结果买回来是印刷,否则很难退回。又如玉石,如果宣传是清朝玉,买回是新玉;宣传是和田玉,买回只是普通种,那也是不退的,除非宣传是玉石,买回来是玻璃或者塑料,才能保证退货。
此外,艺术品圈子内还盛行“说真不说假”的潜规则。如果拿着一件文玩去鉴定机构,若是真货,机构可以出具真品鉴定书,但如果是假货,也只会私下口头告知,并不会出官方书面鉴定。
对鉴定机构来说,这样做也是为了明哲保身,以防得罪卖家,找上门来惹一身骚。而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只能“哑巴吃黄连”。
中国“90后”成“金主爸爸”
在拍卖场上,中国人一直是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根据最新发布的《巴塞尔艺术展和瑞银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中的数据,中国为全球第三大市场,2018年销售额占比达19%,达到129亿美元。
王中军高价购得梵高画作《雏菊与罂粟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人出手向来都是大手笔。华谊兄弟掌门人董事王中军就曾以约3.77亿元人民币拍下梵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以2990万美元拍下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而万达集团也曾以1.72亿元人民币购得毕加索画作《两个小孩》。
比如前段时间嫁入豪门的女艺人郭碧婷,婚礼上佩戴的皇冠也是从拍卖会上买到的古董。
郭碧婷的婚礼皇冠是拍卖行所得的古董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3月,经历了刘强东明州风波的“奶茶妹妹”章泽天独自现身香港,又实实在在刷了一波热搜,而她出现的地方就是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章泽天在2019年的巴塞尔展中被路人拍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章泽天只是一个缩影。市场上除了中老年买家,一批年轻的中国富豪,正在涉足艺术品产业链,搅动其中的资本局。
中国“千禧一代”对艺术的热爱,正促使他们用父母的钱买下价值百万欧元的藏品。这些“90后”接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能讲流利的英语,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参加各种艺术博览会,与全球顶级画廊和拍卖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低调地收藏了一大批西方艺术珍品。通过向父母借钱的方式,正快速成为小小的收藏家和艺术品鉴赏家。
在2019年4月份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美国潮流艺术家Kaws创作的一幅一平米见方的布上丙烯作品《The Kaws Album》,拍出了1.16亿港元的成交价。开拍前,拍卖行给出的估值是600万港元,最终它奇迹般地以过亿的价格成交。
据称,高价拍下这幅作品的是一位中国年轻人。
The Kaws Album, 2005, acrylic on canvas, 101.6 × 101.6 cm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富一代们粗犷地打下江山,富二代们负责以这种方式“优雅”地花完。
而欧美画廊和各大拍卖行们,早已如饿狼扑食般,迫不及待地扑向这群青春活力的“金主爸爸”怀中。